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国煤田地质学

增加 16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内容简介==
本书上册煤田地质基础理论,40万字;下册中国聚煤规律,60万字。全书的英译本已完成,即将由 [[ 国Springer国]]Springer-Verlag出版社在国际发行。上册10章,第1—3章论述了成煤作用、煤的宏观和显微 [[ 岩石 ]] 组分和类型, [[ 物理 ]][[ 化学 ]] 和工艺性质、[[煤]]的工业分类和综合利用。第4章介绍了煤层的形成及厚度变化的原因。第5、6章介绍了含煤建造的岩性特征、沉积相、旋回结构、古地理类型及伴生矿产。第7、8章论述了聚煤盆地的形成、按古构造性质的分类、同沉积构造和聚煤盆地的发展和演化,以及富煤带的形成和控制因素。第9章阐述了煤化作用的指标,分析了煤化作用发生的原因和煤变质作用类型。第10章介绍了瓦斯和地热。下册第1章概述了中国主要构造体系与各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第2章叙述了中国的聚煤期和代表性植物群、古气候,按聚煤期分别编制了全国主要含煤地层对比表。第3—7章按大区论述了中国主要聚煤期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含煤建造的岩性特征、沉积相、聚煤古地理和古构造条件,探讨了聚煤[[盆地]]类型,并介绍了中国各主要煤盆地的沉积、构造和煤层、煤质特征,此外还对早古生代煤和第4纪泥炭的成因、分布和特征作了分析。第8章阐述了中国煤变质带分布和煤变质原因,强调了深成变质作用的普遍意义,对热源进行了分析。最后在结束语中概括了中国各主要聚煤期聚煤作用的盛衰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全书实际资料丰富,内容涉及到煤田地质各领域中主要的学术问题并提出了见解,在构造分析中运用了地质力学的观点,反映了70年代末中国煤田地质的水平。本书曾获1982年中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98,63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