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荔枝霜疫霉病

增加 1,303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big>荔枝霜疫霉病</big>'''
[[File:Prince 2007年在超級盃的經典演出.jpg | thumb | 300px | left | 王子 Prince 2007年在超級盃的經典演出 <br> [https://ysolife.com/prince-rogers-nelson/ 原圖鏈接] ]]
荔枝霜疫霉病又称荔枝霜霉病、荔枝疫病,是由荔枝霜疫霉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荔枝上的一种病害。 主要为害接近成熟和成熟的果实,有时也为害幼果、花穗和叶片。
荔枝霜疫霉病主要分布在中国、[[泰国]]、[[澳大利亚]]、[[越南]]、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荔枝霜疫霉病是荔枝主要病害,危害严重。发病率在20%以上,严重时达60%。造成大量的烂果、落果,春雨、梅雨季较长的年份,烂果率达30-50%,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以及鲜果的贮运。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荔枝霜疫霉病
[[File:Prince 2007年在超級盃的經典演出.jpg | thumb | 300px | left | 王子 Prince 2007年在超級盃的經典演出 <br> [https://ysolife.com/prince-rogers-nelson/ 原圖鏈接] ]]
外文名: Litchi downy blight
 
别 名: 荔枝霜霉病、荔枝疫病
 
病 原: 荔枝霜疫霉菌发病区域广东、广西、福建
 
为害部位: 接近成熟和成熟的果实,有时也为害幼果、花穗和叶片
== 病原特征 ==
孢囊梗近似树枝状,小枝末端稍尖,上生个孢子囊。孢子囊柠檬状或长椭圆形,顶端有乳头状突起,无色或淡褐色。有性阶段产生卵孢子球形,无色至淡黄色,壁光滑,内有1个卵质体。
在自然界中存在菌丝、 [[ 孢子囊 ]] [[ 游动孢子 ]] 、雄器、 [[ 藏卵器 ]] [[ 卵孢子 ]] 等多种生物学形态。该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利马豆(LBA)、马铃薯蔗糖琼脂(PSA)、 [[ 燕麦 ]] 、玉米等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气生菌丝团白色。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较密,在玉米、黑麦等培养基上生长较疏松。在玉米和PDA培养基上呈轮纹状排列。在改良的PDA培养基上生长3-4天后,菌落圆形,表面覆盖白色霜霉状物,初期菌丝无色、无隔膜,老龄菌丝可形成隔膜,其菌丝体发达,多分枝,以丝状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该菌原生质体再生菌株在利马豆培养基上菌落白色、圆形、毛毡状。
荔枝霜疫霉菌无性繁殖产生的孢囊梗高度分化,长短不等,有长梗,近似树枝状,属于多级有限生长。即在孢囊梗末端二分叉一次至数次或在主轴两边形成近二叉状分枝,小分枝顶端渐细,顶端同步形成孢子囊,成熟后脱落,不再形成新的孢子囊;但有些孢囊梗的小分枝顶部或分叉中部以及孢囊梗的分枝会长出新的孢囊梗,而且在二级孢囊梗的小分枝上,有的还会形成第三级、第四级或更多级的孢囊梗。
不同温度的影响
温度是荔枝霜疫霉菌生长和繁殖的重要因素之一。该菌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速度和产孢量有很大差别。Kao C W等和陈隆钟等早年报道,中国台湾地区的荔枝霜疫霉菌在V8汁培养基中,菌丝最适生长温度24-28℃,低于4℃及36℃以上不能生长,孢子囊产生的温度范围是11-30℃。刘晋等认为,中国广东省的荔枝霜疫霉菌在PDA培养基中,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28℃最利于菌丝产孢,10℃或34℃菌丝均不能生长和产孢。张荣指出,中国广东省的荔枝霜疫霉菌在荔枝果肉培养基中,菌丝生长温度12-32℃,最适24-30℃;产孢温度16-32℃,最适28℃,当温度高于34℃或者低于16℃均不能产孢。陶挺燕等认为,海南省的荔枝霜疫霉菌在PDA培养基中,菌丝生长温度10-30℃,生长适温20-30℃,最适27℃,10-15℃菌丝生长缓慢,5℃和35℃ [[ 菌丝 ]] 停止生长。蔡学清等指出,中国 [[ 福建省 ]] 的荔枝霜疫霉菌在PDA培养基中,菌丝生长及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4℃,而28℃虽然生长速度比16℃快,但产孢量却比16℃低;超过32℃就不能生长。由此可见,不同地区的荔枝霜疫霉菌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有差异,可能与不同菌株之间存在地域性差异及培养基不同有关。
温度是调控荔枝霜疫霉菌孢子囊萌发形态及萌发率、游动孢子释放率和萌发率的主要因素。Kao C W等研究发现,将26℃培养的荔枝霜疫霉菌孢子囊放在8-24℃下均可萌发成游动孢子,温度≥26℃不能释放游动孢子;然而16℃培养的孢子囊,经4-12℃冷处理下均可萌发成游动孢子,温度高于16℃无游动孢子释放。Latijnhouwers M等研究认为,游动孢子释放的需冷机制受到Ca2+和磷脂的调控。
荔枝霜疫霉菌孢子囊萌发状况主要取决于孢子囊产生时的温度及产生孢子囊后的温度变化。戚佩坤等报道,荔枝霜疫霉菌在11-30℃均可侵染荔枝果实,22-25℃产孢量最多,8-22℃孢子囊均能萌发形成游动孢子,以8-16℃的萌发率最高,游动孢子形成在14℃下只需20分钟,从形成至释放只需10分钟,26-30℃孢子囊萌发则形成芽管。刘晋等认为,中国广东省的荔枝霜疫霉菌在PDA淀粉培养基中,孢子囊萌发的最适温度是26-30℃;孢子囊主要以释放游动孢子为主,20-26℃有利于游动孢子萌发,又以26℃为佳;当温度高于30℃时,孢子囊也会产生芽管。张荣指出,中国广东省的荔枝霜疫霉菌在荔枝果肉培养基中26℃培养7天后,游动孢子释放和萌发最适温度分别为12-20℃和20-24℃,游动孢子释放上限温度为28℃,16℃以下低温不利于游动孢子萌发;当孢子囊萌发温度≤孢子囊形成的温度时,孢子囊主要以释放游动孢子的方式萌发;孢子囊形成时的温度影响其在不同温度下孢子囊萌发方式,此观点与Kao C W等的研究结果相同。
蔡学清等研究表明,荔枝霜疫霉菌孢子囊在不同的温度条件其萌发状态和萌发率不同;中国福建省的荔枝霜疫霉菌在PDA培养基中16-24℃时孢子囊萌发形成游动孢子,26℃以上(28-32℃)萌发形成芽管,超过32℃时,孢子囊萌发率仅为44.56%,该菌不生长;孢子囊的致死温度为45℃,10分钟;该菌最易侵染荔枝果实为24-28℃,28℃所产孢子囊数量最多,在32℃下也可侵染,而低于16℃和高于36℃则不能侵染荔枝果实。与Kao等的研究结果相似,而与戚佩坤等的研究结果有差异。这可能是该菌受环境影响发生了变异,或与接种的荔枝品种不同,或是 [[ 福建菌株 ]] [[ 台湾菌株 ]] 之间存在地域性差异及培养基不同所致。
水湿条件和光照的影响
== 药剂防治 ==
在种植荔枝时要注意对种子做好消毒工作,防止种子携带病菌。并且要将土壤深翻暴晒,用高锰酸钾等溶液进行消毒,消灭土壤中的病菌。在3月等阴雨天气较多的时间内,要做好喷药预防工作,保护叶片与花穗的生长。然后在坐果期开始,每个半个月左右便要喷药一次,知道全部采收完毕。预防霜疫霉病的药剂有很多,例如 [[ 铜大师 ]] [[ 杀毒矾 ]] [[ 瑞毒霉锰锌 ]] 等。不过也非常容易产生抗药性,所以一定要多种药剂轮换使用,提高药剂防治效果。<ref>[http://www.qnong.com.cn/baike/binghai/25795.html 荔枝霜疫霉病怎么治,黔农网2019-05-10] </ref>
10,7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