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6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 歷史介紹 ==
日月潭屬於一半[[人工湖泊]]之[[離槽水庫]],供應包括[[明湖]]、[[明潭]]等五座總裝置容量達277萬瓩(2,770 [[MW]])之[[抽蓄]]與[[慣常]]式[[水力發電廠]],以及其周遭鄉鎮所需[[民生]]與[[灌溉]]之用水等多項功能,興建背景可追溯於[[台灣日治時期]]。遠在[[昭和]]6年(西元1931年)[[修正]]後[[復工]]之[[日月潭發電計畫]],興建[[武界壩]]與武界引水隧道,將濁水溪上游的溪水引入日月潭,其中武界壩 <ref>[https://www.tpce.org.tw/data/data5/769-1.pdf 武界壩與日月潭],技師園地,</ref> 位於[[萬豐]]到武界之間,功能為[[攔截]]濁水溪上游的溪水,將水引進長度為15.12公里的武界引水隧道,共計建有8座[[無壓隧道]],全長總計13.72公里,3座開渠長0.5公里,4座[[暗渠]]長0.734公里,1座水橋長0.076公里,而濁水溪的溪水於日月潭東側的[[大竹湖]]水域附近注入日月潭。
武界引水隧道完工後,曾計劃再將栗栖溪水引入日月潭,增加日月潭發電所發電量,但在完成施工道路後停工。
=== 栗栖壩與栗栖引水隧道 ===
栗栖壩位於濁水溪上游的支流栗栖溪畔,標高約760公尺,是一座[[混凝土]][[重力壩]][[攔河堰]],壩頂標高755.39公尺,壩頂長寬各為86公尺與6公尺,壩高39.39公尺。栗栖進水口位於栗栖壩右側上游,採鋼筋混凝土[[喇叭型]]結構,設計取水量為每秒 9 立方公尺(CMS)。其中在栗栖溪引水工程有一段長達6.5公里的隧道是[[鑽挖式隧道]],係採用「[[全斷面隧道鑽掘機]]」(TBM)工法所挖鑿而成,成為台灣首次 TBM 隧道成功貫通實例。栗栖溪引水隧道全長2,439.5公尺,採[[重力式]][[倒D型]](內徑2.8公尺)設計,引水隧道以鋼筋混凝土襯砌。栗栖引水隧道最後匯入新武界引水隧道後引至日月潭統合運用。
== 參考文獻 ==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