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荀偃

移除 4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荀偃(?-前554年):姬姓,中行氏,名偃,字伯游,谥号"献",又称中行偃(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姬姓,却不叫姬偃),因中行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偃,时人尊称其中行伯,史称中行献子。 [[ 荀偃是春秋中期晋国卿大夫,六卿之一,晋悼公时升任晋国中军元帅,即正卿 ]] 。荀林父之孙,荀庚之子,荀罃(即智罃)堂侄。{{infobox person| 姓名 = 荀偃| 图像 =[[File:荀偃.jpg|缩略图]]| 图像说明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8519874258&di=8b2540ec6e27db27e5b127f96eda2115&imgtype=0&src=http%3A%2F%2Fs15.sinaimg.cn%2Flarge%2F001xgey3zy6MSB2JHum9e 图片地址][http://blog.sina.com.cn/ 图片来源]| 逝世日期 =公元前554年| 国籍 =中国| 职业 =晋国中军元帅| 活跃时期 =春秋·晋国}}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荀偃
 
国籍
春秋·晋国
 
出生日期
不详
 
逝世日期
公元前554年
 
职业
晋国中军元帅
 
主要成就
迁延之役、湛阪之战、伐齐战争
==中行世家==
中行氏在晋国起家,还得从荀林父说起。 [[ 晋献公的相国荀息生逝敖,逝敖生长子荀林父,又生幼子荀首 ]] 。前631年,晋文公在三军之外又设置三行军以防备戎狄,其中刚刚出道的荀林父率领中行军,立中行氏。
荀林父在朝中凭借着独当一面的才能,官衔不断升迁,为官刚正不阿,公忠体国,成为晋国仅次于中军元帅赵盾的高级官僚,即中军佐。
晋悼公做完了八卿将佐的人事安排后,开始复霸之旅。
前566年,正卿韩厥告老,荀罂执政。 此时晋国六卿将佐如下: 中军将 荀罃 中军佐 士匄 上军将 荀偃 上军佐 韩起 下军将 栾黡 下军佐 士鲂 新军将 赵武 新军佐 魏绛
由此可以看出,晋悼公与以往的晋灵公、晋景公、晋厉公不同,他有着极强的驭人之术,可完全凭借着自己的意志力,来实现八卿将佐的任免升迁。这次,晋悼公安排中行偃的叔叔智罃为执政,又破格提拔士匄为中军佐,委屈中行偃继续率领上军。
折叠编辑本段升任执政
公元前560年,正卿智武子荀罃以及下军佐彘恭子士鲂几乎同时寿终正寝,晋悼公裁撤新军,是八卿重新编制回六卿。按照常规,中军将智武子死后,就该由中军佐范宣子士匄执政。但是悼公却又撇开士匄,直接提拔上军将中行偃为正卿。 此时六卿将佐如下: 中军将 荀偃 中军佐 士匄 上军将 赵武 上军佐 韩起 下军将 栾黡 下军佐
=魏绛=
前559年,晋悼公号召诸侯"合纵"伐秦,晋国六卿全体出动,晋悼公在秦晋国境线上等待,中行偃统领全军。这个与战国时代的合纵伐秦不一样,春秋时代的秦国对晋国基本上不构成杀伤力的,中行偃的任务就是教训秦国人。
[[ 晋、齐、宋、鲁、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 邾13 邾]]13 国诸侯联军浩浩荡荡的开入秦国,强渡泾水,如入无人之境,很快便推进到秦国的腹地,秦景公顶住压力,不肯屈服。元帅中行偃决定继续前进,并命令全军:明天鸡叫时套车,填塞水井,推平灶台,跟着我的马头的方向前进(唯余马首是瞻)。时任下军将的栾黡跳出来反对:"什么?看着您的马头?我们晋国从没有这样的军令。我的马首还向着东方呢!"于是带着自己的下军以及附属的新军(相当于晋军的半数)掉转方向提前回国了。中行偃看到晋国人自己整出这样一出闹剧,在天下诸侯面前丢尽颜面,干脆委屈自己服从栾将军,下令全军撤退。就这样,秦国逃过了一劫,中行偃统帅军队回国,晋悼公对中行偃没有处罚,对栾黡、魏绛等下军一班将佐也是姑息不惩。这场声势浩大的伐秦战争不了了之,晋国人戏称为"迁延之役"。
==湛阪之战==
1,5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