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80
次編輯
變更
台灣帝雉
,無編輯摘要
雖然帝雉分布多在2000公尺以上的森林,且許多的區域位於國家公園或國有林自然保護區內,但對帝雉最大的危機仍是適合棲地和繁殖範圍日漸縮小。為減少帝雉面臨滅種的危機,未來須加強野生的帝雉的研究及保育工作,同時也應避免人為的干擾、破壞及狩獵,並考量人工復育的可能,才能確保帝雉在台灣的永續生存。<ref>[https://np.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 台灣帝雉,台灣國家公園]</ref>
帝雉簡介帝雉又稱台灣帝雉、黑長尾雉、海雉、烏雉,台灣特有的長尾雉屬鳥類。黑長尾雉分布在台灣的中央山脈,和海拔2000公尺至3200公尺的原始針葉林、草原混生地帶。最高曾見於3850公尺附近,是台灣的雉科鳥類中棲息於最高海拔者。帝雉被列為世界瀕危鳥類,與台灣藍腹鷴同被列於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帝雉也是所有台灣特有鳥類中體形最大、羽色最高貴的,因而台灣有些人推動選其為國鳥。黑長尾雉的形象被用在1000元新台幣的背面。
帝雉_無忌痞客部落
發現帝雉的研究簡史
日治時期的阿里山鄒族青年,裝飾其頭部的鳥羽,很有可能就是帝雉的羽毛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英國著名的鳥類採集家 Walter Goodfellow,於1906年在阿里山採集鳥類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裝飾在原住民頭上、他從未曾見過之兩片漂亮的雉類長尾羽。因其恰好回國在即,故只帶回這兩片尾羽回英國。經過一番研究以後,這兩片羽毛的主人被認定為台灣特有的新種鳥類,並由William Robert Ogilvie-Grant命名為Calophasis mikado。(Mikado乃日語),漢字寫作「帝」或「御門」,為天皇的尊稱。
帝雉雖然多棲息在海拔2000公尺左右的高山上,但是其全身呈現紫藍色,並閃爍著金屬光輝,能見度應該不算太低。在過去,鳥類的分類研究通常比其他的生物早。因此,像帝雉這麼大型的美麗鳥類,竟然在20世紀初才被發現,算是比較奇特的故事。
通常學術界發表生物新種,必須根據完整的模式標本,但對於帝雉,卻破例只根據兩片尾羽而已,因為研究人員很顯明可確定牠是未曾發表過的新種。
1906年11月,任職於台北博物館的標本採集人菊池米太郎,亦在阿里山塔山附近採集到20隻帝雉,一部份經由當時住於日本橫濱的貿易商AlanOwston送至歐洲,於1907年經Rothschild將帝雉的正確長相,經過一番敘述後發表於學界。至於活的帝雉,則是在1912年首次到達歐洲。
外形特徵黑長尾雉具有長尾雉屬鳥類的特徵。雄鳥全長87厘米(含尾羽52厘米)。全身呈紫藍色金屬光輝之純黑羽毛,唯尾羽有顯明白色橫帶紋。喙角黑色,腳暗灰色以至綠褐色。雌鳥特徵:全長52厘米(含尾羽20厘米)。大都橄欖褐色,尾羽具黑色橫斑。雌雄眼周均裸出,皮膚呈紅色。
生活習性黑長尾雉生活在高海拔山區坡度較陡峭的針闊葉混合林、針葉林,亦曾見於箭竹林等濃密樹叢中。黑長尾雉的食性和雞相似,常見邊走邊用強健彎曲的喙啄食。春、夏植物更新茂密時,曲頸低頭不停啄食地表植物的新芽、嫩葉,秋冬綠色地表植物欠缺,主要啄食草籽、漿果、地衣等,火炭母草、玉山懸鉤子、五節芒、車前草、早和苗等也都是牠的食物。另外,繁殖期或嚴冬時,也會改吃葷,螞蟻、蚯蚓、甲蟲,就變成牠的美食主要以蕨類嫩芽、球根、漿果及昆蟲為食。黑長尾雉個性嫻靜,但領域性強,所以除了在繁殖季時,否則很少有二隻以上同時出現的情形。營巢於樹上窟窿裡或地上,以草莖等做粗糙的巢座。<ref>[https://taiwanking68.pixnet.net/blog/post/413639389 大雪山的帝雉,發現台灣之美-痞邦]</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