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增加 29,10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圖像 = [[ File:中国 科学技术协会.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17.nipic.com/20111025/8612107_114555603307_2.jpg 原图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 协会 ]] 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 [[ 中国共产党 ]] 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科教工作领导小组、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由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地方科学技术协会及基层组织组成;地方科学技术协会由同级学会和下一级科学技术协会及基层组织组成。
据2018年3月 [[ 中国 ]] 科学技术协会官网显示,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210个;地方科协总计3141个,其中省级科协32个,副省级、省会城市科协32个,地市级科协381个,县级科协2696个;乡镇科协(科普协会)3.1万多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9.4万多个、企业科协1.3万多个、街道科协近8400多个、高校科协550个。=历史沿革====成立背景===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其中第五项内容是:“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目的是“为了使蒋介石反动政权更早地垮台”。 1949年4月南京解放,使得“必须召集一个包含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的代表人物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选举代表这个共和国的民主联合政府”,成为全国人民的一项紧迫任务。 1949年5月14日,“全国科学会议筹备会第一次预备会议在北京饭店举行。议题为筹划召开“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推选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团结和发动全国科学工作者从事新中国的建设。会议决定以“[[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四团体的名义,发起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的促进会。 1949年6月19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在北平灯市口中国工程师学会会所召开,宣布“[[促进会]]”结束,并一致决议宣告“科代会’筹备会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陈云和中共中央委员林相渠先后向大会讲话。到会的筹备委员除平津两地的以外,还有[[华东]]、[[东北]]的筹委,共计127人,另有来宾5人。由于解放区迅速扩大,[[华中]]和[[华南]]的筹委未及时赶到,会议只开了1天便暂时休会,以待代表的汇集。 1949年7月13日上午9时半,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的正式会议在原中法大学礼堂举行。到会的除285名筹委中的205名外,还有党政领导、各民主党派代表及各界人士和新闻记者等近百人。[[周恩来]]、[[徐特立]]、[[李济深]]、[[郭沫若]]、[[叶剑英]]、[[沈雁冰]]、[[潭平山]]、[[史良]]、[[蔡廷锴]]、[[陈其尤]]等出席了会议。[[吴玉章]]致开幕词。会议从7月13日到18日开了6天,将这次会议定名为:“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通过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简章,通过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产生条例,选出代表筹备委员会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正式代表15人和候补代表2人,选出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35人。<ref name="人民网">{{cite web |url=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56813/63493/63716/4368980.html |title=1948年:中国科协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 accessdate=2018-03-29}}</ref> 1950年8月18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在北京清华大学礼堂开幕,8月24日闭幕,历时7天。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央人民政府有关科学机构、人民解放军和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属科学机构、各地区、兄弟民族以及筹备会常务委员会的代表共469人。会议决定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或“[[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或“科普”)两个组织,并选举了两个组织的全国委员会及常务委员会。前者以团结号召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以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与国防建设为宗旨,以经政府准予立案的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为会员;后者以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技术水平为宗旨,而以科学技术工作者个人为会员。<ref name="中国科学院">{{cite web |url=http://www.cas.cn/xw/kjsm/gndt/200906/t20090608_648788.shtml |title=与新中国共成长——中国科协历史沿革| accessdate=2018-03-29}}</ref>===科协成立===1958年2月,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向中国科学院党组与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提交了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同年3月4日和5月27日,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为召开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也向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提交了报告。中共中央批准“科联”、“科普”在1958年8月同时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以“对全国科学技术界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破除迷信、表扬先进、交流经验、鼓舞群众的革命干劲,并解决一些会务问题”。 会议准备工作的过程中,一些同志感到在当时“大跃进”的形势下,“科联”已向工农群众开门并进行科普工作;“科普”也在大搞群众性的科学研究。两个组织的工作实际上已经开始走向汇合。同时,有些地方党委,“科联”、“科普”的专职干部,以及一些科技工作者如竺可桢、茅以升等,也提出了把“科联”、“科普”合并以适应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需要的意见。“科联”主席李四光,“科普”主席梁希表示同意这种意见。因此,“科联”、“科普”党组召开了联席会议,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一致认为把这两个组织合并起来有利于统一领导;有利于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工农群众与知识分子相结合,生产、学习、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针;有利于进一步克服科学技术界脱离生产、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并提出了合井的办法。 1958年9月18日至25日,“科联”和“科普”在北京政协礼堂联合举行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历时8天。参加大会有27个省、市、自治区和42个全国性自然科学专门学会的代表,加上68名特邀代表,代表共计1084名。大会通过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决议,将该次大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在杭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科协工作会议,着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关于对科协性质、任务的认识问题、科协应该抓什么和如何抓的问题、科协干部思想作风如何适应大跃进需要的问题。 从1959年5月下旬到7月初,全国科协先后在[[北京]]、[[石家在]]、[[上海]]分片举行了各省、市、自治区科协及部分专区、省辖市、县、厂矿及农村等科协组织的党员负责人共85人的座谈会,主要就4个问题进行了反复详细的讨论:(1)关于科协工作基本情况的估计;(2)关于科协工作目前的主要经验;(3)关于组织工作中的一些主要问题;(4)关于工作方法与工作作风问题。 1960年7月。全国科协召开“[[上海现场会议]]”,这次会议制订了《[[中国科协1960年下半年-1962年工作规划要点]](草案)》、《关于广泛开展群众性科学研究小组工作的意见(草案)》、《关于加强自然科学专门学会工作的意见(草案)》、《关于更加广泛地动员科学技术力量,更加有效地支援农业生产的意见(草案)》、《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上门活动的意见(草案)》、《关于开展中小学校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意见(草案)》以及《[[上海现场会议总结提纲]]》等12个文件。 1961年4月10日到23日,全国科协在北京召开“全国工作会议”,会议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认清形势,明确思想;(2)交流经验,摸索规律;(3)整顿作风。 1961年12月底至1962年1月初,在上海召开了以学会工作为主的座谈会。 1963年11月18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学会工作会议。 1964年3月15日,[[全国科协主席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试行通则(草案)》。 1964年8月21日至31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州]]44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367人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北京科学讨论会”。 1966年3月1日至3月17日,全国科协在福州召开“[[全国农村群众科学实验经验交流会议]]”。出席的人员包括“基层单位先进代表,蹲点为大农业和农民服务有成绩的科技人员,专区,县、公社党政领导干部,科委、科协干部共619位代表(西藏自治区第一次派代表出席科协召开的会议)。 1966年7月23日至31日,北京科学讨论会1966年[[暑期物理讨论会]]在北京举行。参加讨论会的有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33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学术组织的科学家144人。会议收到99篇学术论文。 ===文革时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把科协和学会污蔑为“[[裴多菲俱乐部]]”。把这些组织的许多负责人打成“特务”、“反革命”、“反共老手”、“反动学术权威”。 科协的业务活动被迫停止,一些学会的专职干部也调回科协参加“文化大革命”。 广大学会会员和专职干部,面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采取各种方式坚持斗争,保存了许多档案资料,为恢复活动打下了基础。 周恩来总理为保护党内外干部和知识分子,费尽了心血,对科协也十分关心。1972年,他对[[周培源]]说,科协不是撤销单位,科协工作要加强。 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带病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小组会上当众宣读了高士其递交给他的条子:科学普及工作现在无人过问,工农兵群众迫切要求科学知识的武装,请您对科学普及工作给予关心支持,并高声地说:[[高士其]]同志的意见很好,很好!隔了一天就批示有关部门处理。然而,大局不转小局难变,科协的活动中断十年。===恢复活动===1977年3月9日。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国防工办联合向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提出《关于恢复和加强国防工业系统学会活动的报告》,这个报告经王震转呈得到了中共中央的批准。停顿十年的科协活动恢复。 1977年6月29日晚。[[钱学森]]约访周培源,谈了他对加强科协和学会工作的想法和建议。7月12日,科普作家高士其给叶剑英同志写信,信中力陈了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提出4点建议。 1977年8月25日到27日,全国科协在北京举办了“科学家、劳动模范同首都青少年科学爱好者大型谈话会”。 1977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指出:“科学技术协会和各种专门学会要积极开展工作”,“必须大力做好科普工作”。 1977年11月3日,[[于光远]]写信给[[方毅]]同志并请报小平同志,建议推选周培源为中国科协代主席;小平同志表示同意,[[华国锋]]、[[李先念]]、[[汪东兴]]、[[纪登奎]]、[[余秋里]]亦圈阅同意。 1977年12月10日到17日,全国科协在[[天津]]召开了由中国动物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林学会等5个学会参加的多科性学术会议。 1978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科委《关于全国科协当前工作和机构编制的请示报告》,科协的组织得到全面恢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和所属学会也相继恢复并开展活动。<ref name="中国社会科学网">{{cite web |url=http://www.cssn.cn/ddzg/ddzg_ldjs/ddzg_wh/201203/P020131031507858327382.pdf |title=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学会的兴起| accessdate=2018-03-29}}</ref>===稳定发展===1980年3月15日至23日,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的任务是: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全国科技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更紧密地团结起来,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为把中国建设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大会通过的《[[章程]]》将中国科协“一大”时的定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改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500名;其中全国性学会(协会、研究会)代表369人;地方科协代表1131人。 1986年6月23日至27日,中国科协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全国各族科技工作者,团结奋斗,投身改革,为“七五”计划贡献才智。出席大会的代表1823名,特邀代表213名。 1991年5月23日至27日,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全国各族科技工作者,肩负起90年代的历史重任,为实现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贡献才智,为科技兴国建功立业。出席大会的代表1497名,特邀代表196名,组成全国性学会代表团14个,地方科协代表团30个,以及台湾省代表团和港澳代表团。 1991年1月,全国政协七届十二次常委会议决定,恢复中国科协为全国政协组成单位。  1996年5月27日至31日,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科技工作者奋斗拼搏、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而奋斗。出席大会的代表999名,特邀代表130名。 2001年6月22日至25日,中国科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中心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团结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投身科教兴国事业,为完成“十五”计划,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出席大会的代表共947名,有53名代表因事因病请假。 2006年5月23日至26日,中国科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主题为:团结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出席大会代表共1200名,特邀代表200名。 2011年4月27日至30日,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主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出席大会正式代表共1300人,委员候选人380人。<ref name="中国网">{{cite web |url=http://www.china.com.cn/news/node_7118606.htm |title=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心任务| accessdate=2018-03-29}}</ref> 2016年5月30日至6月2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ref name="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ite web |url=http://zt.cast.org.cn/n435777/n435799/n17194200/index.html |title=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accessdate=2018-03-29}}</ref> =学术成就====学术交流===中国科技政策论坛由中国科协常委会决策咨询专门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承办。 论坛每年举办一届,自2012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六届。===中国创新50人论坛===“中国创新50人论坛”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2015年发起成立的,旨在搭建高端思想交流平台,汇集国内外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企业创新等各界顶尖人士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行研讨交流,推动解决中国创新发展有关问题,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谋划策。 <ref name="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cite web |url=http://www.nais.com.cn/html/news/tpyw/2017/1222/1030.html |title=2017年“中国创新50人论坛”顺利召开| accessdate=2017-12-22}}</ref>===学术期刊===截至2017年4月,中国科协主管期刊共481种。按规定应参加2016年度核验的期刊为477种,实际参加核验期刊475种,2种期刊未参加2016年度核验。参加核验的期刊中,473种经新闻出版广电部门核验通过,2种未通过(1种未通过主管单位审核,1种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缓验)。  =人才培养===奖项设置=====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负责组织实施,“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是中国科协于1997年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设立的奖项。2010年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每两年评选一次,面向中国各领域的基层一线工作科技工作者,每次表彰人数不超过1000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对被授予者只授一次,为终身荣誉。1997年、 2001年、2004年,共三次评选表彰了785名优秀科技工作者。2016年,授予494名同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ref name="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cite web |url=http://www.jskx.org.cn/art/2017/7/6/art_1422_776212.html |title=中国科协关于表彰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获奖者的决定| accessdate=2018-03-26}}</ref> ===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是“[[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子奖项,由中国科协设立并组织实施,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名额不超过10名。该奖项旨在奖励学术成果特别突出,在促进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在科技创新中起到核心领军作用,在国际同行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一线杰出科技人才。<ref name="科学网">{{cite web |url=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5/345223.shtm |title=“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入选者公示| accessdate=2018-03-26}}</ref> ===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1987年提出设立青年科技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授奖人数不超过100名。1994年,更名为中国青年科技奖,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国科协共同组织实施。据201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显示,已有1395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ref name="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ite web |url=http://qnkjj.cast.org.cn/portal/findportal.do |title=中国青年科技奖 | accessdate=2018-03-26}}</ref> ===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是中国青年科技奖的子奖项,由中组部、人社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名额不超过10名,在“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中优中选优产生。旨在表彰奖励具有较强科研领军才能和协同创新能力,在国际同行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特别是具有“大家”潜力、能够承担重任的拔尖青年科技人才。<ref name="科学网">{{cite web |url=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6/347719.shtm |title=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和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揭晓| accessdate=2018-03-26}}</ref>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欧莱雅中国于2004年联合设立,旨在以榜样的力量激励青年女性投身科学。截至2018年1月,已评选14届,共有124位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获得。<ref name="科学网">{{cite web |url=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1/399873.shtm |title=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揭晓| accessdate=2018-03-26}}</ref> ==科普教育=====科普信息化建设===2014年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科普中国”品牌为统领,会同社会各方面推动实施互联网+科普和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着力科普内容建设,创新表达形式,借助传播渠道,促进传统科普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精准满足公众个性化需求,提高科普时效性和覆盖面。 截至2016年6月底,科普信息化建设累计科普信息资源达.5TB;科普中国总浏览量和传播量累计达到36.02亿人次,其中来自移动端为31.03亿人次,占86.1%;科普中国总用户数11666.7万,其中PC端用户数9169.9万,占78.6%。===科技馆体系建设===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于2011年成立,由中国科协主管。基金会组织实施了卓有成效的公益项目,如农村中[[学科技馆]]从2012年启动。到2017年底,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兵团)将建成539所。===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科协科普活动中心)成立于1988年,是中国科协直属公益性事业单位,致力于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普及传播科学技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培养未来一代的科技创新人才。 截至2016年5月,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与全国31个省(区、市)科协的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机构以及各地科技场馆等校外教育机构,形成了中国科协系统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和公众科普工作网络,共同组织实施各种全国性科技教育项目及示范性科普活动。===科普惠民服务===2012年,中国科协、财政部增设“[[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科普专项,并将2006年起实施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与“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两个专项合并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成为中国科协、财政部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支持城乡基层科普组织和个人开展科普工作提高农民和城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的财政专项。 截至2016年,“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共安排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30.5亿元,在全国评比、筛选、奖补18283个有突出贡献、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和科普示范社区。 1998年,在总结[[云南]]省[[宁蒗]]县“科普兴县”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科协开始启动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相关准备工作。截至2016年8月,先后完成4个阶段的创建活动,共命名1597个次的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中国科协自2015年3月起向[[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和[[四川省]][[藏族聚居区]],免费发放《知识就是力量(藏文)》,并针对藏族青少年举办2015年度“中国科协藏族青少年科普阅读行动”。2016年度继续开展《知识就是力量(藏文)》免费配发工作,重点配发人群以藏族学校为主,兼顾部分政府机关、图书馆、寺庙、农家书屋等;继续维护已经建立科普阅读角的学校,分期分批地对有条件的学校搭建科普阅读角并培养藏族学校科普辅导教师,激发藏族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引导藏族学生科普阅读兴趣。 ===科普创作传播===中国科协扶持科普图书出版,鼓励科普影视制作,探索新媒体形式科普作品创作,开展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持续推动科普产品研发与创新,支持优秀科普作品的产业转化,加大对优秀科普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加强科普创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对国际一流科普作品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发挥互联网、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等渠道的影响力和穿透力;开展科技传播交流,进行科学传播能力评估;重视科普创作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增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培育跨界融合的科普内容创作团队,组织科技新闻记者、编辑记者培训。 ===重点科普活动===从2004年起,中国科协决定每年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并于2005年将活动开始时间调到每年9月的第3个公休日,并持续一周。截至2015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已连续举办十二届,12年来,全国科普日已累计举办5万项重点科普活动,参与活动的公众数量超过9亿人次。全国科普日活动包括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科普中国在线系列活动、全国科普日系列联合行动等主要板块内容,形式有专题展览、讲座、现场科技咨询、科普互动表演、线上竞猜竞答等。活动注重动员组织学会、企业、学校、社会机构以及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拥有单位等开展联合行动,深入农村、社区、学校、企业等开展广覆盖的科普宣传联合活动。 中国科协、文化部于2016年6月印发《关于开展“科普文化进万家”活动的通知》,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阵地,以科普信息化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为支撑,建设完善科普中国乡村e站和科普中国社区e站,面向城乡基层开展科普文化系列主题活动,最大化实现科普文化信息惠民服务。具体组织开展科普文化惠农家、科普文化进社区、科普文化e生活等科普服务,在科普中国网开设“科普文化进万家”线上专区,推动各地开展科普中国乡村e站和科普中国社区e站建设。===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科协于1999年启动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工作。中国科协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申报认定工作每2年进行一次,有效期限为5年。 截至2016年8月,在有效期内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共计1078家,按类型分为科技场馆类、公共场所类、教育科研类、生产设施类、信息传媒类。 ===科普研究交流===围绕中国科协科普工作重点开展专题研究,深入基层开展考察调研、座谈交流等工作情况;开展科普理论与实践研究,为科普工作提供决策参考的工作情况;跟踪国内外科普研究最新动态,与中国以外高校科研院所交流互访,邀请国内外专家作学术报告,以及举办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研讨会、国际科技论坛等。 ===科普队伍建设===十三五”时期要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选拔一批高水平科普人才,壮大专兼职科普人才队伍,推动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优化科普人才结构;建立完善科普人才激励机制,推动科普人才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增强适应现代科普发展的能力。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完善科普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制度;二是加强科普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三是加强科普专业队伍建设;四是大力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 ==人才引进=====海智计划===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简称海智计划)是在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中国科协和35个海外科技团体于2004年2月共同发起实施的,旨在发挥中国科协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与海外华人科技团体的联系,充分发挥海外人才和智力优势,发动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共同参与,搭建平台,吸引海外人才回中国服务。 截至2016年4月,[[海智计划]]已签约92个海外科技团体(遍布世界15个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家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和10个海智计划示范项目;聘请海智专家71人。 ===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2014年底,中国科协启动了“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试点工作。 截至2016年4月,中国科协与地方政府合作,已经建立[[深圳]]、[[上海]]、[[武汉]]、[[苏州]]等4个离岸试点基地,其中深圳、上海和武汉离岸基地已经挂牌运行。 2015年12月,由[[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办公室倡议发起、经中国科协书记处批准成立的中国海归创业联盟正式成立。 =社会评价=科协是科技战线的一翼,是一个翅膀。(两院院士[[宋健]]) 学会是科学共同体,由学会构成的中国科协也是科学共同体:一是科学家的 共同体,是科技工作者的组织,体现了中国科协的社会性; 二是学术共同体,是科技组织、学术组织,体现了中国 科协的科技性、学术性。前者决定了中国科协是党的群 众工作的重要力量,应当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后者决定了中国科协是推动国 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协工作是国家科技工作 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部长[[李森]])=参考文献={{reflist}}
8,3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