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拿破仑

移除 3,69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noteTA
|T = zh-cn:拿破仑一世;zh-tw:拿破崙一世;zh-hk:拿破崙一世;
|1 = zh-hans:拿破仑;zh-hant:拿破崙;
}}
{{redirect2|拿破仑|其他同名人物或拿破仑的其他意思|拿破崙 (消歧義)}}
 
{{Infobox royalty|realm=france
|name = 拿破崙一世
|image = Napoleon in His Study.jpg
|caption = 《拿破仑皇帝于杜伊勒里宫书房》<br />([[雅克-路易·大卫]]作,1812年)
 
|succession =[[法国人的皇帝]]
|reign-type =第1任期
|reign =1804年5月18日–1814年4月11日
|coronation =1804年12月2日
|predecessor ={{small|拿破仑前为[[执政府|法蘭西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1804)}}
|successor =[[路易十八]]{{small|([[波旁复辟]])}}
|reign-type1 ={{nowrap|[[百日皇朝|第2任期]]}}
|reign1 =1815年3月20日–1815年6月22日
|predecessor1 =[[路易十八]]
|successor1 =[[路易十八]]{{small|([[波旁复辟]])}}
 
|succession2 =[[意大利统治者列表|意大利国王]]
|reign2 =1805年3月17日–1814年4月11日
|coronation2 =1805年5月26日
|predecessor2 =[[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查理五世]]{{small|(1556年)}} <br />{{small|拿破仑前为[[意大利共和国 (拿破仑时代)|意大利共和国]]总统(1802–1805)}}
|successor2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small|(1861年)}}
 
|succession3 =[[莱茵邦联]][[德国君主列表|保护人]]
|reign3 =1806年8月6日–1813年11月4日
|predecessor3 =[[弗朗茨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弗朗茨二世]]{{small|([[神圣罗马皇帝]])}}
|successor3 =[[弗朗茨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弗朗茨二世]]{{small|([[德意志邦联]]总裁)}}
 
|spouse = [[约瑟芬·德·博阿尔内]]<br />[[玛丽·路易莎|奥地利的玛丽·路易莎]]
|issue = [[拿破崙二世]]
|house = [[波拿巴王朝]]
|father = [[卡洛·波拿巴]]
|mother = [[莱蒂西亚·拉莫利诺]]
|date of birth = 1769年8月15日
|place of birth = [[法兰西王国|法国]][[科西嘉島]][[阿雅克肖]]
|date of death = {{Death date and age|1821|5|5|1769|8|15|df=yes}}
|place of death = [[聖赫勒拿島]]{{le|朗伍德|Longwood, Saint Helena}}
|place of burial= [[法国]][[巴黎]][[榮軍院]]
|religion = [[罗马天主教]]<ref>E. Hales, ''"Napoleon and the Pope"'', (London:1962) pg 114</ref>
|signature = Firma Napoleón Bonaparte.svg
|}}
'''拿破崙·波拿巴'''{{NoteTag|「-{拿破侖}-」,舊書原譯為「-{拿破崙}-」,現兩者通用。}}({{lang-fr|Napoléon Bonaparte}};{{lang-it|Napoleone Buonaparte}};{{bd|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catIdx=Bonaparte, Napoléon}}),[[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 生平 ==
=== 成长和教育 ===
[[File:Napolean-m.JPG|thumb|right|200px|科西嘉岛阿雅克肖 拿破仑像]]
拿破崙於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島]]的[[阿雅克肖|阿雅克肖城]],父親給他取名「'''拿破崙'''」,[[意大利語]]的意思是「荒野雄獅」。其名字在[[意大利]]的[[科西嘉語]]時為發音「拿布略内·博歐拿巴尔特」(Nabulione Buonaparte),後來科西嘉岛成为法国领土,他把那个象征科西嘉的“u”从名字中去掉,轉變為[[法語]]發音的「拿破崙·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
1802年8月,修改共和八年[[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過共和十二年憲法,[[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的皇帝,稱'''拿破崙一世'''。12月2日,拿破崙仿傚[[查理曼]]的歷史,以減少革命派對於他登基帝位的不快。同時這也是法國皇帝第一次以自己的「名字」作為皇帝的稱號。他並不是由當時的[[教皇]][[庇護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將皇冠戴到頭上,然後為妻子[[約瑟菲娜·德博阿爾內]]加冕為[[皇后]],以示他的權力至高無上,不受[[天主教會]]控制。一年之後,他又在意大利由教皇加冕為意大利國王。
[[File:Jacques-Louis_David,_The_Coronation_of_Napoleon_edit.jpg|300px|right|thumb|在[[教宗]][[庇護七世]]旁觀下,拿破崙替跪下的妻子[[約瑟菲娜·德博阿爾內]]加冕為[[皇后]]。[[雅克-路易·大卫]]绘于1805年到1807年之间]]
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於是在9月24日離開巴黎,親自揮軍東征,到10月12日法軍已經占領[[慕尼黑]]。10月17日法國和[[奧地利]]在[[烏爾姆]]激戰後,[[反法同盟]]投降。之後法國又取得[[奧斯特裡茨戰役|奧斯特-{裡}-茨戰役]]的勝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並且迫使[[奧地利帝國]]皇帝取消[[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神聖羅馬帝國徹底滅亡。拿破崙隨後聯合[[德意志]]境內各邦城國組成「[[萊茵邦聯]]」,把它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次年秋天,英國、俄國、[[普魯士]]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法軍同時在[[耶拿]]和[[奧爾斯塔特]]擊潰敵軍,普魯士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拿破崙因此取得德國大部分地區。1807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大敗[[俄羅斯帝國|俄國]]軍隊,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會面,雙方簽定和平條約,在此前一年拿破崙頒布《[[柏林敕令]]》,宣布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倫的任何貿易往來。自此,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確立。拿破崙一世兼任[[意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並分別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
=== 入侵西班牙、奧地利與俄羅斯 ===
[[File:Napoleon-Throne.480.jpg|120px|left|thumb|[[羅浮宮]]裡拿破崙的寶座]][[File:Napoleoniceurope.png|200px|right|thumb|拿破仑一世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勢力範圍所達之處(深藍:法蘭西帝國;藍:征服區;綠:同盟國)]]
1807年末,[[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被推翻。拿破崙於是乘機入侵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约瑟夫·波拿巴]]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是這個舉動遭到[[西班牙人]]的反對,拿破仑根本無法平息當地的[[暴動]]。英國於是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爭端,[[英軍]]8月8日登陸[[蒙得戈灣]],8月30日占領整個[[葡萄牙]]。牽制30萬法軍於西班牙泥濘無法調動至主戰場[[普魯士]]前線,導致「反法聯盟」形成,之後他們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伊比利半島]]。因為發生在伊比利半岛上,此事件稱為[[半島戰爭]]。
正當拿破崙陷入西班牙問題之際,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在背後偷襲法國在[[德意志]]的領土,拿破崙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奧地利軍隊雖然一開始取得優勢,但是拿破崙很快就轉敗為勝,迫使奧地利簽定[[申布倫條約|維也納和約]](也稱為「申布倫條約」),再次割讓土地。次年,拿破崙娶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莎]]為妻,法奧结成同盟。1811年末,法俄關係已經開始惡化,[[俄罗斯帝国]][[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拒絕繼續與法國合作抗英,最後[[俄法戰爭]]爆發。拿破崙率領由說12种不同語言士兵組成的675,000大軍攻入俄羅斯。俄軍採取撤退不抵抗的戰略(堅壁清野),直到1812年9月12日法軍歷經[[焦土政策]](法軍有440,000人陣亡和重傷)後,進入[[莫斯科]]。拿破崙本以為亞歷山大一世將會妥協,未料到迎接他的卻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而此時在國內又有人策劃政變失敗,令他不得不返回法國,最後回到法國的只有20,000人;拿破崙稱「敗給俄國冬天將軍」;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皆避免與西班牙作戰及不與俄國冬天決戰,即吸收拿破崙戰敗經驗予以修正。
[[File:Battle of Borodino.jpg|thumb|200px|博羅金諾戰役獲勝]]
=== 戰敗與流放 ===
{{main|百日王朝}}
1815年2月26日拿破崙從厄爾巴島潛返法國,国王[[路易十八]]派去的部隊並沒有攻擊他,反而迎接。路易十八逃亡至別國後,拿破仑再次奪得政權。歐洲其他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同年6月18日,拿破崙的軍隊在[[比利时]][[滑铁卢 (比利时)|滑铁卢]]被英國[[阿瑟·韋爾斯利,第一代威靈頓公爵|威靈頓公爵]]帶領的反法盟軍所擊敗,史稱「[[滑鐵盧戰役]]」,同年7月15日他正式投降。其后拿破崙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個小島[[聖赫倫那島]]。從奪回政權到再次戰敗只有約一百天的時間,被稱為百日政權。
 
[[File:Invalides Paris.jpg|thumb|right|180px|巴黎拿破崙墓]]
[[File:Napoleon tomb.jpg|thumb|170px|left|拿破崙在榮譽軍人院圓頂大堂內墓]]
=== 孤島餘生 ===
===《拿破仑法典》===
{{Main|法国民法典}}
[[File:Code Civil 1804.png|thumb|alt=Page of French writing|1804年原版《民法典》的首页]]
拿破仑法典在欧洲被广泛采用(虽然只限于拿破仑征服的土地),而在拿破仑兵败之后仍然得到继承。拿破仑曾经说过:“我真正的光荣不在于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关于这一切胜利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ref>Wanniski 1998, p.184</ref>。”这一法典至今仍然对欧洲、美洲和非洲的法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ref>Wood 2007, p.55</ref>。
皇帝陛下拿破仑一世,托上帝与帝国宪法鸿福,法国人的皇帝。
===纹章===
<center><gallery>
File:Blason fam fr Bonaparte.svg|波拿巴家族纹章
File:Coat of arms of Buonaparte.svg|作为科西嘉贵族的波拿巴家族的纹章
File:Arms of the French Empire3.svg|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的纹章
File:Grandes Armes Impériales (1804-1815)2.svg|拿破仑一世的纹章
</gallery></center>
==家族谱系==
1,17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