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53
次編輯
變更
福柯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File:666567.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p5.so.qhimgs1.com/bdr/_240_/t01cb3a0223251f5dbb.jpg 原图链接] [http://book.kongfz.com/20760/156929058/1 來自景县刘杲图书]]]
'''米歇尔·福柯'''——————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索邦大学]],[[哲学博士]],1926年出生于法国普瓦捷的一个乡村家庭,其父保罗是一个内科医生。他的原名是'''保罗-米歇尔·福柯''',后来将名字中的保罗放弃,可能与他父亲之间相当紧张的关系有关。开始成绩中上,当进入[[耶稣]]会办的一个中学后,他的成绩十分优秀。这段时间,普瓦捷属于[[维希法国]],后来被德国占领。战后,福柯进入了法国最负盛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这是法国传统的通向学术生涯的门户。
1955年8月,在[[著名神话学家]][[乔治·杜梅齐尔]](Georges Dumezil)的大力推荐下,福柯被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聘为法语教师。在瑞典期间,福柯还兼任法国外交部设立的"法国之家"主任,因此,教学之外,他花了大量时间用于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在瑞典的3年时间里,福柯开始动手撰写博士论文。得益于乌普萨拉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一大批16世纪以来的医学史档案、书信和各种善本图书,也得益于乔治·杜梅齐尔(Georges Dumezil)的不断督促和帮助,当福柯离开瑞典时[[《疯癫与非理智--古典时期的疯癫史》]] 已经基本完成。
1958年,由于感到教学和工作负担过重,福柯提出辞职,并于6月间回到巴黎。两个月后,还是在乔治·杜梅齐尔(Georges Dumezil)的帮助下,同时也因为福柯在瑞典期间表现的出色组织能力,他被法国外交部任命为设在华沙大学内的法国文化中心主任。这年10月,福柯到达波兰,不过他并没有在那儿待太久,原因倒也富于戏剧性:他中了波兰情报机关的美男计。福柯从很早时候起就是[[同性恋]],对此他倒不加掩饰,就个人生活而言,这位老兄显然够得上"风流"的美名。然而50年代正是东西方冷战正酣之时,两方都在挖空心思的相互刺探。恰恰在1959年,法国驻波兰大使馆文化参赞告假,大使本已有心提拔福柯,便一面让他代行参赞职务,一面行文报请正式任命。所以波兰情报机构乘虚而入,风流成性的年轻[[哲学家]]合当中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