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

增加 2,57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 外文名 = Sir Frank Macfarlane Burnet | 圖像 =[[File: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jpg|缩略图|center|[https://www.nobelprize.org/images/burnet-13141-portrait-mini-2x.jpg 原图链接][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1960/burnet/facts/ 来自诺贝尔官网]]]| 图像说明 = 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 |center|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1899|09|03}} | 出生地点 =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特拉拉尔贡|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85|08|15|1899|09|03}}| 國籍 = [[澳大利亚]]| 别名 = | 職業 = 微生物学家| 活跃时期 = | 知名原因 =获得196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知名作品 = }}'''<big> 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爵士 </big>''' ,OM,AK,KBE(Sir Frank Macfarlane Burnet,1899年9月3日-1985年8月15日), [[ 澳大利亚 ]] 微生物学家,主要研究免疫学。他在微生物研究上获得重大突破,发现了它们的特点和复制以及在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他与 [[ 彼得·梅达沃 ]] 一起获得了1960年的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ref>[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1960/burnet/facts/ Sir Frank Macfarlane Burnet] 诺贝尔官网</ref>== 个人简介及研究 ==1899年9月3日生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特拉拉尔贡。从杰隆学院毕业后进入[[墨尔本大学]]医学院深造,他于1924年在[[墨尔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在墨尔本医院进修二年。1926年赴英留学,1928年在[[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在[[沃尔特伊丽莎]]医学研究所(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专注噬菌体和病毒的研究。在1944年到1965年期间担任研究所主任。同时任墨尔本大学医学讲座主任教授。他是[[英国]]皇家协会特别会员、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1951年英国皇室授予他爵士勋位,[[剑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 伯内特早期研究伤寒凝集反应问题,以后一度研究病毒,曾鉴定了A型流感病毒。最后着重研究了肌体免疫反应问题,他经过研究,否定了鲍林的“直接膜板学说”,提出了“间接膜板学说”。后来,他发现这种学说也有不完备之处,于是作了修正,提出了“无性细胞选择学说”迄今医学界对这一学说虽存在很大争论,但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将原来的免疫化学发展到近代生物学和免疫病理学的领域,贡献还是很大的。== 获得荣誉 ==伯内特在微生物研究上获得重大突破,发现了它们的特点和复制以及在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他与[[彼得·梅达沃]]一起获得了196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另外他还获得了[[英国]]皇家奖章、葛布雷奖章等其它多种奖励。== 参考资料 ==
1,6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