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东风-5

增加 4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历史==
1960年代开始[[中共中央]]日趋发觉[[中苏交恶]]的影响让 [[ 苏联 ]] 的敌友状态发生变化,必须加强自身战略核威摄能力将美苏同时视为潜在对手,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发开始提上日程。1971年9月10日在[[酒泉市|酒泉]]首次短程试射成功后,又经过10年的调整和量产[[技术]]研究。1980年5月18日,执行“580任务”,高调以“远程运载火箭”的名义发射至南[[太平洋]],行程约9000公里,全程试射成功。1981年后服役。1983年导弹经过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射程达1万3千公里,并完成分导多弹头能力,命名为东风-5A型。东风5号的民用版本后也用于发展中国大量使用的直径3.35米的各类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而变成中国太空计划的基础。
东风-5的战略意义在于是中国第一种能攻击[[美国]]的核武,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并使当时的国内[[经济]]得以从备战备荒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伴随着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大批生产[[轻武器]]的小型军火国企被关停,较有实力的大中军火国企“军转民”或开展常规武器出口业务,并于1988年向沙特出口常规东风3导弹大量创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时的1984年10月第一个东风-5打击旅成军,第803旅位于[[湖南省]]的深山。最初计划以发射井(silo)部署,并少量构筑了发射井。后因近200吨的弹体过大且为热发射,抗核加固的发射井造价将会超过导弹本身造价,且经济上不允许形成类似苏美的数百座规模,最终仅少量采用了同为使用液体燃料的150吨级美国Titan II(热发射)和200吨级苏联SS 9/18(冷发射)的发射井部署方式,承担第一次核打击任务;大部分以隧道贮藏,在核战时推出隧道,于土地发射场起竖及加注燃料后发射,反应[[速度]]较慢,发射准备时间1-3小时,作为对美苏的第二次核打击威胁。至使用[[固体燃料]],反应时间短的DF 31成军、DF 41完成,弥补了发射井式及土地发射场发射式DF 5B之间的空缺。在开放之前亦有美方将圆形的[[福建土楼]]误认为东风5号发射井事件,开放后经与中方协商,在中方伴同下,中情局派员经实地考察确认不是发射井,考察过程军方全程跟拍录像。1995年中国媒体报道用于中国战略导弹的地底长城计划,最后在10年之后完成了河北省和山西省之间的[[太行山]]隧道网,大量东风-5能在其中储存或机动,并从预置的洞口推出后发射或直连隧道的许多发射井发射,地底长城计划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液态燃料导弹生存率低的问题,因为液态导弹发射前有漫长准备工作和燃料加注的冒烟,若是露天状况下进行极易被他国卫星发现后先制攻击。然而,若[[导弹]]的移动和发射准备都在巨大的山中洞穴进行,则不易被发现攻击意图。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