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63
次編輯
變更
三河馬
,無編輯摘要
|}
'''三河马'''是马的一个品种,与[[伊犁马]]和[[ 河曲马]] 并称为 [[ 中国 ]] “三大名马”<ref>[https://m.sohu.com/n/518111184/?wscrid=95360_7 中国三大名马分别是哪三种马],搜狐</ref> ,产于内 [[ 蒙古 ]] 呼伦贝尔地区。该马种由当地的[[蒙古馬]]其它各国优良马种综合杂交改良而来,至今有100多年的驯养历史,血统及为复杂,据说最多时有十四种之多,三河馬是民國時期中國騎兵的主要戰馬。三河马与河曲马、伊犁马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马的内蒙古三河马,是俄罗斯后贝加尔马、蒙古马及英国纯种马等杂交改良而成的,已有上百年的驯养历史,主产于内蒙古呼伦贝尔三河地区,因此得名。三河马以外貌俊秀、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具有良好的持久力而著称,外形比蒙古马高大,毛色主要为骝毛和栗毛,力速兼备,持久力好,脚步轻快,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的首选品种,同时也是骑乘型品种,属挽乘兼用型,部分马匹偏乘或偏挽,遗传性稳定,用于改良蒙古马效果良好。
== 起源 ==
二十世纪初叶,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生长了千万年的蒙古马接纳了外国良马的血统,一个新的马种——三河马逐渐培育了出来。
起初, [[ 俄国 ]] 人携带后贝加尔马在额尔古纳河畔放牧或定居。1917年至1918年,一些俄国贵族为了躲避[[ 苏俄]] 的[[十月革命]]而越过国境,进入中国东北地区。他们带来了一些品质优良的马匹——如奥尔洛夫马、皮丘克马等。1934年以后,伪满时期 [[ 日本 ]] 人在海拉尔设种马场,引进了英纯血马、美建米马、盎格尔阿拉伯马、盎格尔诺尔曼马以及贝尔修伦等马种——这些马通过与本地蒙古马杂交,使得它的品质得以改良。后来,又通过有计划地改良马种,从而培育出了今天的三河马。
1955年,中国国家农业部明确了“三河马向乘挽兼用型发展”的育种方向和“本品种选育”的育种方针。1966年,内蒙古科委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三河马企业标准。1986年,国家标准局发布了三河马国家标准。同年,三河马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验收命名为“内蒙古三河马”,确定为地方优良品种。
===體質===
三河马是在大陆性气候寒温带采取群牧管理办法育成的,严酷的气候条件形成了三河马一些可贵的品种特征。繁殖性能高,代谢机能旺盛,血液氧化能力较强。在低海拔地区 [[ 红血 球715 球]]715 万, [[ 白血 球9630 球]]9630 , [[ 血红素 ]] 含量71.1%。体质结实紧凑、骨骼坚实、结构匀称、外貌骏美、性情温驯、有悍威、耐寒、耐粗饲、恋膘性强、增膘快、掉膘慢、抗病力强、适应性良好的特征特性。
==產地==
三河马产地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处于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区的交汇处,是[[大兴安岭]]—[[蒙古高原]]过度带,多变的气候条件、复杂的地形条件、兼以额尔古纳河水系对地形纵横切割,形成多样的景观生态类型,生长着丰富的植物区系,具有较高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生产资源价值,是中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宝贵的自然生态遗产。
呼伦贝尔草原是 [[ 欧亚大陆草原 ]]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著名的温带半湿润典型草原,作为世界草地资源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生态保持最完好,纬度最高、位置最北,未受污染的大草原之一。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是牧业四旗——新右旗、新左旗、陈旗、鄂温克旗和海区、满市及[[ 额尔古纳市]] 南部、[[ 牙克石市]] 西部草原的总称。由东向西呈规律性分布,地跨 [[ 森林草原 ]] 、草甸草原和干旱草原三个地带。呼伦贝尔素有“牧草王国”之称,天然草场总面积1.49亿亩。除东部地区约占本区面积的10.5%为森林草原过渡地带外,其余多为天然草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组成呼伦贝尔草原植物群落的基本生态性特征,草原植物资源约1000余种。羊草草原是呼伦贝尔地区分布最广的草原类型,质量好,易保存,分布集中连片、地势平坦(适宜机械化),是 [[ 牲畜 ]] 的主要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