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8
次編輯
變更
风筝
,無編輯摘要
宋朝风筝已在民间广泛流行。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先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另一线则顺着“丝绸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战路线进入了阿拉伯和西欧。元代在中国为官17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归国后,也把风筝介绍到了西方。
='''潍坊风筝'''= [[File: 药王谷01风筝02.jpg|250px|缩略图|右|[https://dimg04timgsa.c-ctripbaidu.com/images/100i0f0000007gi2p0803_C_1600_1200_Mtg_7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8088810744&di=178e30334ef043e494fd2a78a0a88e23&imgtype=0&src=http%3A%2F%2Fbaike.baidu.com%2Fcms%2Fs%2Fmall%2Fnew%2Fkite2.jpg.jpg 原图链接][http://youimage.ctripbaidu.com/photos/sight/beichuan1934search/r75685-18946622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html 图片来自 携程]]]
山东潍坊是我国著名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清代,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道光年间,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描绘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潍坊风筝主要有三种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简形,其中以龙头蜈蚣最突出。据说是受了龙骨水车的启发而制造的。现在已发展成许多品种,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几百米长,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从很简单的白纸糊身,红纸糊头,不画一笔,不染一色的蜈蚣风筝,到色彩缤纷,绘金描银的九头神龙风筝。从构思奇妙的二龙戏珠到三条巨龙在空中呈“y”,字形飞行的“哪吒闹海”,真是千变万化,“奇巧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