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翰林学士承旨

增加 41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翰林学士承旨''
[[File:Jyx3QNxJaq b.jpg|缩略图|右|[https://image.so.com/view?q=%E7%BF%B0%E6%9E%97%E5%AD%A6%E5%A3%AB%E6%89%BF%E6%97%A8&src=tab_www&correct=%E7%BF%B0%E6%9E%97%E5%AD%A6%E5%A3%AB%E6%89%BF%E6%97%A8&ancestor=list&cmsid=66e43f2ba022e13d75fdf81aeea380d5&cmras=6&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65#id=be7692ee185285cda5af3c48432ed650&currsn=0&ps=77&pc=77 原图链接]]]
''' 翰林学士承旨 ''' [[ 唐朝 ]] 时期设置。 [[ 唐玄宗 ]] 时设翰林学士院,设翰林学士六员。 [[ 中国 ]] 古代官名。肃宗至德宗年间,从中择年深德重者一人为承旨,独承密命。  [[ 唐宪宗 ]] 正式常设翰林学士承旨,为 [[ 翰林学士 ]] 之长,职权尤重,多至宰相,然犹为职衔,例由他官兼任。 翰林学士承旨作为翰林学士的首领,不是单纯起草诏令,而是在禁中职掌机密,是 [[ 唐朝 ]] 实际上的 [[ 宰相 ]] ,被称为"内相"。 
== 基本信息 ==
{| class="wikitable"
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渊设立由各种有才能的人士供职的官署,称为"别院",是为翰林院的前身。除文学人才外,医卜、方伎、书画、甚至僧道等皆可入选,主要是供皇帝游乐消遣的机构,史称"翰林初置,人才与杂流并处",当时任职者并无名号,到了高宗时,开始称为"北门学士"。唐玄宗时遴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制,初称翰林待诏,为"等待诏见"之意,有张说、陆坚、张九龄等。后来改称翰林供奉,翰林院因此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 [[ 玄宗 ]] 另建翰林学士院,将文学之士从杂流中分出,供职者称翰林学士,简称学士,本身无品秩,以原品入值,由官员充任。任翰林的官员在履行翰林职责之外,与其它官员无异,照常工作。翰林学士院是负责起草诏命、 参预机务的枢要部门,而原来的翰林院也称旧翰林院,维持原本的功能,为普通机构。后来又设翰林侍讲学士和翰林侍书学士,与学士院无关。翰林学士初置时,并无人数限额,后来依照中书舍人之制,置学士六人。宪宗时设立学士承旨,为众学士之首,单独召见。
[[ 唐顺宗 ]] 时,翰林权力达到过一次高峰。翰林学士王叔文与其他翰林学士实施新政,与当时集军中大权在手的宦官集团展开斗争,充分利用了翰林职权上的便利,不过最终失败。以后宦官集团基本控制了朝中大权,翰林势力又趋式微。
[[ 安史之乱 ]] 以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局面严重, [[ 皇帝 ]] [[ 朝臣 ]] 联合反对宦官的斗争以及朝臣内部的党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局面下,号称"天子私人"的翰林学士得以在政治地位大幅提高,先是起草内制、参谋顾问,侵夺了中书省的权力;继而参预机密,权力趋于鼎盛。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分工日趋明确。唐德宗时,翰林学士已有"内相"之称。学士负责起草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称内制;而中书舍人负责起草一般臣僚的任免及例行文告,称外制。二者并称两制,而内制重于外制。翰林学士也常被升为 [[ 宰相 ]]
[[五代十国]]时期,翰林地位较低。后晋天福五年时更曾经一度取消翰林学士,将其职权并入中书舍人,但后来恢复
五代十国时期,翰林地位较低。后晋天福五年时更曾经一度取消翰林学士,将其职权并入中书舍人,但后来恢复
== 参考资料 ==
<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671983011168022627.html?fr=iks&word=%BA%B2%C1%D6%D1%A7%CA%BF%B3%D0%D6%BC&ie=gbk 翰林学士承旨的介绍]</ref>
72,7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