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臺東市

增加 1,374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面積約有110平方公里,在[[臺中縣]]太平市改制為[[臺中市]][[太平區 (台灣)|太平區]]後,成為全台面積最大且唯一一個逾100平方公里的縣轄市;人口數10.5萬人,為[[宜蘭縣|宜]][[花東地區]]人口數第一大城市,全縣約有一半的人口設籍於該市內。
 
==認識台東==
 
台東市為「農業、觀光、人文」的美麗新城市。台東縣位處台灣東南方,擁有台灣後花園的美譽,台東市是台東縣的地理中心,也是台東縣交通、經濟、觀光、文化以及教育發展的樞紐。挾著氣候、地理、生態環境、物產富饒,及地方發展的各項優勢,造就出「好山、好水、好人情」的宏觀大器,日、海、山、風是這裡最具競爭力的天然資源,這方土水孕育出台東獨特的人文風情。
 
紅色旭日、綠色山景、蔚藍太平洋,繁衍出多元族群生命活耀的意象,大自然與人合而為一的寫照令人驚艷,是一個「農業、觀光、人文」兼容並蓄的美麗新城市。
== 歷史 ==
[[臺東平原]]早期為原住民[[卑南族]]、[[阿美族]] 兩族遊耕的 居住地,以遊耕方式生活其間。[[臺灣荷治時期|荷治時期]]及[[臺灣清治時期|清治初期]]與[[後山]]其他地方共同被稱為「卑南」,已有[[漢人]]往來進行貿易。荷蘭人曾經為了採金派兵駐紮此地,並與卑南族[[利嘉社]]、[[泰安社]]發生過戰爭,今日臺東市第一公墓萬姓祠內尚存有昔日荷蘭士兵骨骸  今臺東市街區發源地「寶桑」,原為阿美族之一社名,「寶桑庄」是漢人當時的第一個聚落,位在卑南溪南岸的出海處。[[清]][[道光]]年間曾有[[平埔族]][[西拉雅族]]駐留於此,先後達7年之久,後來受卑南族逼迫而集體北遷。[[咸豐]]初年,原居[[枋寮鄉|枋寮]]之[[閩南]]漢人[[鄭尚]]率先在此建立聚點,與原住民從事交易活動。隨後又有更多漢人移入,並教導卑南族人耕種,逐漸形成村落。同治末年,已有漢人28戶在此定居,稱之為「'''寶桑-{庄}-'''」。清朝道光年間,西拉雅人曾在此駐留七年,後來因為卑南族人逼迫而北遷。 咸豐初年,枋寮閩南人「鄭尚」因此處近海便於通航,曾在此建立據點,並與原住民交易往來,逐漸形成漢人聚落,同治末年,計有漢人28戶定居。是和平埔族人漸次移居到此地,並且教導原住民農耕技術
今臺東市街區發源地「寶桑」,原為阿美族之一社名,[[ 光緒]]年間,設立[[ 道光卑南廳]] 年間曾有,其後臺灣[[ 平埔族巡撫]][[ 西拉雅族劉銘傳]] 駐留於此 推動改制 先後達7年 久,後來受卑南族逼迫而集體北遷。[[ 咸豐臺東直隸州]] 初年 。日本領臺前 原居改稱「'''[[ 枋寮 (堡里)| 枋寮南鄉]] 之[[閩 新街'''」。清廷割讓台灣與日本後,稱為「'''卑南街'''」(註:卑南街與卑 ]] 社不同;前者為 漢人[[鄭尚]]率先在此建立聚點 市街 後者為 原住民 從事交易活動。隨後又有更多漢人移入 部落 並教導 即今 卑南 族人耕種 部落),1919年1月15日改稱「'''[[臺東街]]'''」(府令第5號) 逐漸形成村落 屬[[臺東廳]]南鄉 同治末 光緒二十 日本佔據台灣之前 商民移往臺東者越來越多,台東市才 漢人28戶在此定居 了市街的型態 ,稱 「'''寶桑-南鄉新街。1944年12月1日-{[[卑南庄]]}-廢-{庄}-'''」 併入臺東街(府令326號),此為總督府在臺灣最後一個行政區調整
[[光緒]] 1945 間,設立[[ 卑南廳中華民國]] ,其後 光復 臺灣[[巡撫]][[劉銘傳]]推動改制 後,廢街設鎮 「'''臺東鎮'''」,屬[[臺東 直隸州]] 政府管轄,為縣治所在地 日本領 原卑南-{庄}-之轄區再度分離,並將 東街北側利吉、富源、富山等地析出 改稱「'''設置[[ 南鄉 (堡里)| 南鄉]] 新街'''」。清廷割讓台灣與 。1974年10月10 本後,稱為「''' 卑南 街'''」(註:卑 鄉富岡、岩灣、南王、新園、建興、 街與 榮、 卑南 、知本、豐田、建和村共2萬人併入台東鎮,其名稱 同;前者 變,以湊合縣轄市10萬人口門檻。1976年元旦因人口達到改制 漢人 [[縣轄 ]]之標準 後者 改制 原住民部落,即今卑南部落),1919年1月15日改稱 「'''[[ 臺東 街]]'''」 (府令第5號),屬<ref>[[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51dUAncfVk 台 廳]]南鄉。1944年12月1日-{鎮改制為縣轄市 [[ 卑南庄台視]影音文化資產]]}</ref><ref>[https://tth.taitung.gov.tw/files/11- 1000-{庄}-併入臺 575.php 轄區概況 台東縣台 街(府令326號) 戶政事務所生活服務網]</ref><ref>[http://www.taitungcity.gov.tw/livinginthecity(0).htm 《發現古地圖:城市的起源》 此為總督府在 灣最後一個行政區調整 東市公所全球資訊網]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1124050757/http://www.taitungcity.gov.tw/livinginthecity(0).htm |date=2009-11-24 }}</ref>
1945年[[中華民國]]光復臺灣後,更名為「'''臺東鎮'''」,屬[[臺東縣]]政府管轄,為縣治所在地。原卑南-{庄}-之轄區再度分離,並將臺東街北側利吉、富源、富山等地析出,設置[[卑南鄉]]。1974年10月10日將卑南鄉富岡、岩灣、南王、新園、建興、南榮、卑南、知本、豐田、建和村共2萬人併入台東鎮,其名稱不變,以湊合縣轄市10萬人口門檻。1976年元旦因人口達到改制為[[縣轄市]]之標準,改制為「'''臺東市'''」<ref>[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51dUAncfVk 台東鎮改制為縣轄市 [[台視]影音文化資產]]</ref><ref>[https://tth.taitung.gov.tw/files/11-1000-575.php 轄區概況 台東縣台東戶政事務所生活服務網]</ref><ref>[http://www.taitungcity.gov.tw/livinginthecity(0).htm 《發現古地圖:城市的起源》,臺東市公所全球資訊網]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1124050757/http://www.taitungcity.gov.tw/livinginthecity(0).htm |date=2009-11-24 }}</ref>。
'''歷年所屬行政區列表'''
24,5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