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荃灣雨水排放隧道

增加 3,500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荃灣雨水排放隧道'''<br><img src="http://www.mn7.hk/photo20…”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荃灣雨水排放隧道'''<br><img src="http://www.mn7.hk/photo2021/210314.TW/photogallery/photo00020823/210314_022.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www.mn7.hk/photo2021/210314.TW/ 圖片來自mn7]</small>
|}

'''荃灣雨水排放隧道'''({{lang-en|Tsuen Wan Drainage Tunnel}})位於[[香港]][[新界]][[荃灣區]]地底,全長5.1公里。荃灣雨水排放隧道於2007年12月動工,耗資15億[[港元]],於2013年3月28啟用。荃灣雨水排放隧道的流量為香港雨水排放隧道中最高。

==結構說明==
荃灣雨水排放隧道的[[直徑]]為6.5米,全長5.1公里,設有3個分別位於[[和宜合]]、[[老圍]]及[[曹公潭]]的進水口,收集從[[荃灣]]<ref>[https://www.expedia.com.tw/Tsuen-Wan.dx178917 荃灣],expedia</ref> 及[[葵涌]]半山截流得來的雨水,再經由[[油柑頭]]排水口排出大海。

==歷史==
荃灣和[[葵涌]]經過過數十年迅速的[[都市化]]發展後,部份以前屬於鄉郊的地區至今已經樓宇林立,道路延綿,以致於下雨時,地面徑流大量增加。然而,荃灣及葵涌區雨水排放系統大多數於數十年前興建,根據當時的流量要求和標準所建造,未能夠跟隨各區的發展速度而提升水平,導致[[香港市區]]在雨水排放系統處理地面徑流上的能力不充足,抵抗洪水能力減低。

1995年,[[渠務署]]對香港受到水浸威脅的地區進行了一系列的全面性雨水排放整體計劃研究,其中對荃灣、葵涌和[[青衣]]的雨水排放系統作出了全面性評估。1997年年底,初步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完成,研究結果顯示,由於上游集水區的地形和幅員廣闊的關係,在暴雨期間,上游集水區往往在短時間將地面上的雨水積聚成大量的地面徑流,徑流流入地勢比較低的荃灣和葵涌,使到兩處的雨水排放系統不勝負荷。此外,每當遇上暴雨,[[葵芳]]至[[上葵涌]]的一段[[葵涌道]],以及[[青山公路]]、[[荃灣路]]和[[德士古道]]北圍繞的地區就會出現水浸。大量急湍的徑流由山上瀉下,除了擾亂[[交通運輸]]秩序,造成財物損失外,更可能引致人命傷亡。可行性研究建議,建造一條荃灣雨水排放隧道。

2002年10月,渠務署委託了顧問公司進行了荃灣雨水排放隧道建造工程的勘測性研究,以覆核雨水排放整體計劃初步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建議,並且進行了荃灣雨水排放隧道的初步設計和勘測工作。勘測顧問研究完成後,確定相關工程在技術上為可行。勘測研究同時完成了對相關工程的土地勘測、環境影響評估、初步設計及實體水力模擬測試(由[[英國]]BHR Group Limited、[[香港理工大學]]和[[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分別對各收水口及出水口進行實體水力模型測試)等各項事務。

2007年12月,[[渠務署]]投資15億港元興建荃灣雨水排放隧道。

荃灣雨水排放隧道於2013年3月28日由[[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韋志成]]、[[渠務署署長]][[陳志超 (香港政府官員)|陳志超]]、[[荃灣區議會]][[主席]][[陳耀星]]、[[葵青區議會]]副主席[[羅競成]]和[[荃灣鄉事委員會]]主席[[鍾偉平]]共同主持啟用典禮。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0 建築藝術總論]]
28,72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