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350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是四川大学的二级学院,创建于1952年,时名“四川化学工业学院”,由中国化工教育先驱张洪沅…”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是四川大学的二级学院,创建于1952年,时名“四川化学工业学院”,由中国化工教育先驱张洪沅先生、张铨先生和徐僖先生等一批知名专家教授整合当时的[[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西大学、川南工专、重华学院、西南农学院、乐山技专、川北大学、西南工专、西昌技专等十所高校的化工系科所组建而成,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两所化工高等院校之一。学院先后经历了四川化学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时期、成都科学技术大学时期、四川联合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等发展阶段。
==学科设置==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下设化学工程系、过程装备与安全工程系、制药与生物工程系、冶金工程系、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化学工程[[设计]][[研究所]]和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国家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化学与绿色化工”,“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为A-。涵盖二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化工过程机械、应用化学、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制药工程、化工安全工程与技术、化学冶金与技术、燃烧动力学。四川省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化工过程机械、冶金工程。工程硕士招生领域:化学工程、动力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安全工程。现设3个本科招生大类:绿色化工与生物医药、互联化工和动力装备与安全,涵盖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4个本科专业和1个交叉试验班。本科专业全部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3个专业获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并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获准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学科平台==
化工学院拥有一流的学科平台,有[[教育部]]“磷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加工工程研究中心”、空天动力燃烧与冷却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四川省“先进磷化工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有“过滤与分离”、“多相流传质与反应工程”、“制药工程与技术”和“磷化学与工程”4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2个省级创新中心。望江和江安校区共计拥有教学实验大楼22000多平方米。
==教师队伍==
学院有在职教职工202人,其中专任教师169人,教辅人员16人。教授(研究员)6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工)69人。博士生导师48人,硕士生导师71人。特聘院士6人,杰出教授1人,[[国家]]级高端人才2人,杰青3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指导教师1人,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10人,四川省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15人。有在校学生近2081人,其中本科生1242人、硕博士生839。
==科学研究==
化工学院建立了从化工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转化、从化工工艺开发到化工设备[[设计]]的一体化科研体系。化工学院的基础研究集中瞄准学科前沿,在多相流传递过程、反应工程、膜科学与分离工程、分子计算化学与反应动力学模拟、冶金工程与设计、生物柴油与可再生能源、等离子化工、构型反应装置与催化剂工程、电子材料、低碳技术、化工过程装备等领域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团队。近5年,学院共主持国家级重大研究计划10余项、面上项目50余项,并获得了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973”计划等多项基金支持。
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攻关项目及部(省)级[[科研项目]]8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亿利达科学技术奖1项,有发明专利200余项。2016-2020年,到校科研经费累计3.1亿元,发表SCI/EI论文2000余篇。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学科设置==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下设化学工程系、过程装备与安全工程系、制药与生物工程系、冶金工程系、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化学工程[[设计]][[研究所]]和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国家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化学与绿色化工”,“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为A-。涵盖二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化工过程机械、应用化学、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制药工程、化工安全工程与技术、化学冶金与技术、燃烧动力学。四川省重点学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化工过程机械、冶金工程。工程硕士招生领域:化学工程、动力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安全工程。现设3个本科招生大类:绿色化工与生物医药、互联化工和动力装备与安全,涵盖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4个本科专业和1个交叉试验班。本科专业全部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3个专业获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并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获准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学科平台==
化工学院拥有一流的学科平台,有[[教育部]]“磷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加工工程研究中心”、空天动力燃烧与冷却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四川省“先进磷化工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有“过滤与分离”、“多相流传质与反应工程”、“制药工程与技术”和“磷化学与工程”4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2个省级创新中心。望江和江安校区共计拥有教学实验大楼22000多平方米。
==教师队伍==
学院有在职教职工202人,其中专任教师169人,教辅人员16人。教授(研究员)6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工)69人。博士生导师48人,硕士生导师71人。特聘院士6人,杰出教授1人,[[国家]]级高端人才2人,杰青3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指导教师1人,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10人,四川省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15人。有在校学生近2081人,其中本科生1242人、硕博士生839。
==科学研究==
化工学院建立了从化工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转化、从化工工艺开发到化工设备[[设计]]的一体化科研体系。化工学院的基础研究集中瞄准学科前沿,在多相流传递过程、反应工程、膜科学与分离工程、分子计算化学与反应动力学模拟、冶金工程与设计、生物柴油与可再生能源、等离子化工、构型反应装置与催化剂工程、电子材料、低碳技术、化工过程装备等领域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团队。近5年,学院共主持国家级重大研究计划10余项、面上项目50余项,并获得了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973”计划等多项基金支持。
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攻关项目及部(省)级[[科研项目]]8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亿利达科学技术奖1项,有发明专利200余项。2016-2020年,到校科研经费累计3.1亿元,发表SCI/EI论文2000余篇。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