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韩志玉

增加 4,97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韩志玉''',留美博士,世界知名汽车发动机专家,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Fellow。曾任 [[ 美国 ]] 福特汽车公司主任技术专家和发动机研发经理。
==简介==
2004年底回国工作,是早期汽车"海归"之一。回国后先后担任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技术研究院院长,湖南长丰集团总经理助理兼长丰动力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湖南奔腾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还是湖南大学教授、先进动力总成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曾获2008年湖南省政府"潇湘友谊奖",入选《中国汽车报》"2000-2010中国汽车十年科技领军人物"。 现任华泰汽车控股集团副总裁兼动力总成工程研究院院长个人资料职称职务:副总裁,教授 主要任职:中组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国聘专家,华泰汽车控股集团副总裁兼动力总成工程研究院院长,[[湖南]]大学讲座教授,湖南大学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全球汽车精英组织成员。 最后学位:博士 工作单位:华泰汽车控股集团 ==研究领域==计算燃烧学理论及其工程应用 发动机节能技术 燃油直喷汽油机机 清洁轿车柴油机 发动机及整车开发流程与项目管理 ==主要课题==国家863项目:新一代清洁轿车柴油机技术的研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乘用车清洁柴油动力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的研发 财政部/教育部"跃升计划"动力总成子项 ==荣誉==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Fellow 1998-2004年期间曾任SAE燃烧委员会成员并多次担任SAE会议分会主席 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客座教授 1998-2005年任国际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 Research"、"Atomization & Sprays"、"SAE Transactions: Journal of Engines"、"SAE Transactions: Journal of Fuels & Lubricants"审稿员 1995年至2001年,任北美华人发动机工程师学会第一、六届理事会理事,第四、五届理事长 2009年入选中组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 2010年入选湖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 2010年入选《中国汽车报》"2000-2010中国汽车十年科技领军人物" 2008年荣获湖南省政府第四届"潇湘友谊奖" 2007年当选"2007年度长沙十大创新新闻人物" ==本段经历==1983、1986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学士、硕士学位。1991年赴美留学,在世界著名的威斯康星大学发动机研究中心从事内燃机计算燃烧学和燃油缸内直喷汽油机的研究,获该校博士学位。后在美国纳威斯达发动机与卡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工作,曾任福特汽车公司主任技术专家和发动机研发经理。在美国工作期间,多次组织公司内的重大技术研发项目,带领团队研究并开发了多种发动机节能降排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在柴油机燃烧和排放机理、直喷汽油机和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动机设计优化等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的原创性成果。获多项专利和科技大奖,2006当选为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Fellow。 2004年底回国工作,是早期的汽车"海归"之一。回国后曾担任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技术研究院院长,负责公司的产品研发。他结合国外的经验和国内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公司的产品开发流程和开发管理体系;建立了有效的"设计公司驻厂联合开发"的开发管理模式,组织规划了长城CH轿车和发动机等产品平台,组织了多款轿车和汽油机的开发,这些车型和汽油机目前都已批量上市。 2006年7月来到湖南长沙,同时受聘于长丰集团和湖南大学,任长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湖南长丰动力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在长丰集团,负责制定了CP2轿车平台的产品规划和开发路线;负责筹建了长丰动力公司,和团队一起通过2年半的努力,完成了近10万平方米的发动机生产基地的建设和设备安装,开发了1.8和2.0L等多个品种的汽油机,于2009年底实现了总装小批量生产。在[[湖南]]大学作为学科首席科学家,负责规划并建设了高水平的先进动力总成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基地,承担国家柴油机核心技术方面"863"课题和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等重大科研项目。同时致力于推动我国的汽车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打造产学研结合的研发平台,联合大学和企业创办了湖南奔腾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引进国内外专家团队,为企业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服务,开发直喷汽油机、轿车柴油机和发动机电控系统产品,为发动机及汽车动力总成核心技术的突破贡献了力量。 在学术领域里长期从事内燃机节能、减排技术和计算燃烧学的研究,在内燃机缸内过程多维物理模型及仿真技术、柴油机燃烧和排放机理、缸内直喷汽油机新技术和基于CFD的发动机前期设计优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在发动机湍流、传热、喷雾的形成和蒸发、油雾碰壁破碎及油膜动力学、喷雾燃烧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创造性的计算模型和理论,并成功运用到缸内直喷汽油机、气道喷射汽油机和车用柴油机混合过程、燃烧及有害排放物的研究,取得了世界同行公认的多项原创性成果。发展了在发动机设计阶段进行燃烧系统优化的仿真方法和实用技术,在快速高效地设计和开发新型发动机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解决了许多重大技术难题。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