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陳華順

增加 5,18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詠春拳師承.jpg | thumb | 300px | 詠春拳師承 <br> [http://history.sina.com.cn/cul/news/2017-07-25/path-ifyihrit1394058.shtml 原圖鏈接] ]]
 
'''陳華順''',(1849-1913),外號「找錢華」(「爪錢華」),是清朝末年詠春宗師[[梁贊]]先生之入室弟子,在[[佛山]]公開教授[[詠春]]拳術。他生於[[順德]],年輕的時候在[[佛山]]的米店做工,曾在錢莊做帳房先生,故人稱「找錢華」。39歲開始拜梁贊為師,由[[李華]]教授他[[詠春拳]],1889年李華去世後又由梁贊親自教授。他在練武的同時還學習醫術、診治病人。一生收徒不多,共十六弟子。除其子[[陳汝棉]]之外,還有[[雷汝濟]]、[[陳錫侯]]、[[黎厚培]]、[[黃露茵]]、[[何漢侶]]、及大師兄、二師兄[[吳小魯]]、[[吳仲素]]兩兄弟、與封門弟子[[葉問]]先生。
 
==詠春拳緣起==
[[詠春拳]]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历史版本。而发展至今的咏春拳实质上是经过历代咏春先师逐步发展完善而成。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咏春拳源自川滇边区,流行于福建,而扬名于广东[[佛山]],有关咏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说法一:詠春拳的创始者是[[福建]][[福清]][[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师太]](原名朱红梅),五枚师太将禅武结合,最终创出一种适合女性演练的的实用功夫——詠春拳。之所以用“咏春”二字命名,是其一生博学心得的结晶体现。如简单的一个“咏”字的右半边“永”字的点、横、折、竖、勾、挑、撇、捺,就暗藏着咏春拳的拳理与招法。
 
*说法二:与清廷“火烧少林寺”有关。当时福建[[莆田]]南少林因暗中“反清复明”遭到围剿。少林古刹也被官兵一把火烧成废墟,只有5个绝顶高手(“少林五老”)逃了出来,其中一个是五枚师太。她在南少林鹤拳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更重技巧的拳术,并传给严二、严咏春父女。严咏春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拳术,后称“咏春拳”。
 
*说法三:福建[[泉州]][[严咏春]]观蛇鹤相斗有悟,融合永春一带拳术和少林搏击技法而自创。
 
*说法四:五枚创詠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了严咏春,而是传给了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女咏春及婿梁傅俦。
 
*说法五:詠春拳的创编与五枚师太或严詠春均无关系,更没有什么蛇鹤相争,而詠春拳的前身应为咏春拳,是清初反清组织“天地会”的一种斗争的武技,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所创。他(或她)首先传给汀昆戏班的武生张五(人称“摊手五”,据说有“一只摊手独步武林”之誉),张五后来落难来粤,落脚于南海县佛山镇大基尾的“琼花会馆”,便将咏春拳传于粤剧界诸弟子。后咸丰年间李文茂起义,诸弟子为避祸而将“咏春拳”的“咏”字改为“永”“泳”。红船中人黄宝华、梁二娣、大花面锦等人学得此拳,又再传给在佛山筷子路开中药店兼行医的梁赞,此后梁赞将咏春拳发扬光大。
 
*说法六:詠春拳应为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当年进殿者所习的南派内拳法,全称是少林永春,总教习是少林弟子至善禅师。南少林被焚,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于粤剧红船中当伙夫。后因在东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戏班中人便纷纷拜他为师。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苏三娘,为戏班中花旦,所学尤精,被人誉为“永春三娘”。后三娘将武功传于红船中人黄华宝、梁二娣等人,黄、梁又传佛山梁赞,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发扬光大。
 
在[[黄华宝]]将詠春拳技传授给戏班好友[[梁二娣]]后,梁二娣又将拳技传给鹤山县古劳乡人士[[梁赞]]。在黄华宝五十寿辰之际,梁二娣携徒梁赞前往祝寿,梁赞因此结识黄华宝。黄华宝对梁赞赏识之余,更将梁赞作为关门弟子纳于门下。
 
梁赞(赞先生)自随华宝习詠春拳以后,他即感到詠春拳在法度用力、身型和手法上,无一不是上乘之法。梁赞约于1870~1890年在赞生堂内收徒授拳,将其毕生所学重新整理。然而,梁赞并不公开授徒,始终以行医为业,因店务缠身,他只收了几个关门弟子,未能广授徒众,所以并未令咏春拳盛极一时。能得其真传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璧外,仅陈华顺一人而已。梁赞六十多岁后,两个儿子梁璧、梁春皆有工作或已经离开佛山,不能接替父亲的生意,唯有将赞生堂转让给他人并改名杏济堂。梁赞退休后返回古劳镇。
 
陈华顺(华公)因找钱事业,常经过赞生堂,由于他知道佛山梁赞的比武事迹,时常从门缝里偷看自学。终于在39岁时追随已经62岁的梁赞学习咏春拳。梁赞去世后,陈华顺(于1901后)于莲花地大街缸瓦店内教授咏春拳术。然而咏春授拳之法与一般少林拳术不同,因它需要通过长期过手之练习,而过手之最佳练法,需由个别教授,故未容多教,因此陈华顺收费颇昂,遂未为一般人士所能负担,而能学者,多为贵家公子,当时有“少爷拳”之称号,故未能广泛流传。陈华顺于1901~1907年间授拳,传人共有16人。而能得陈华顺之技者,有吴仲素、何汉侣、雷汝济、其子陈汝棉及封门弟子[[叶问]]。<ref name="新浪">{{cite web |url=http://history.sina.com.cn/cul/news/2017-07-25/path-ifyihrit1394058.shtml | title= 非遗中国:咏春拳 | language=zh | date=2017-07-25 | publisher=新浪歷史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1-20}}</ref>
 
== 參考來源 ==
{{reflist}}
13,3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