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58
次編輯
變更
太师椅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太师椅</big> ''' |- | File:800234657890987.jpg|缩略图|…”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太师椅</big> '''
|-
|
[[File:800234657890987.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0/ori-20190924223715-230728986_jpg_240_300_10828.jpg/800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imageGroupId=3422407&relateImageGroupIds=3422407&lemmaId=57330#3422407_0 来自搜狗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太师椅最早使用于宋代,原为官家之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放在皇宫、衙门内便带官品职位的涵义,放在家庭中,也显示出主人的地位。太师椅最能体现清代家具的造型特点,它体态宽大,靠背与扶手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三扇、五扇或者是多扇的围屏。太师椅是中国唯一一种以官衔命名的家具,其他家具都是以其外形特征或功能特征来命名。
=='''基本内容'''==
中文名:太师椅
相关:《桯史》
时间:[[宋代]]
特点:它体态宽大
类型:椅子
命名:官职来命名的椅子
=='''简介'''==
太师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在明代时,将上部安栲栳样椅圈儿的圈椅称为太师椅。到了清代,太师椅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此扶手椅的靠背板、扶手与椅面间成直角,样子庄重严谨,用料厚重,宽大夸张,装饰繁缛。这些的特征都是为了显示突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已经完全脱离了舒适,而趋向于尊严。
由于太师椅,并不是按照外形特征或功能特征来命名的家具,于是它的椅形的发展变化更多的受到当时社会礼制、习俗文化的影响。“太师”是官名,是尊贵、高雅的象征,在同时代的椅类家具中,能被尊称为“太师椅”的,一定是椅类家具中的翘楚。也象征着坐在太师椅的人的地位尊贵、受人敬仰,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和老百姓,共同的美好愿望。
太师椅的椅形所指,虽然一直在变化,但是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直很崇高,当大官,坐太师椅,这会是在每个人脑海中浮现的景象,但这太师椅的椅形,或是交椅,或是圈椅,或是清式扶手椅,那可就不一定了。
太师椅最能体现清代家具的造型特点,它体态宽大,靠背与扶手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三扇、五扇或者是多扇的围屏。太师椅是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到了清代,太师椅变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太师椅原为官家之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放在皇宫、衙门内便带官品职位的涵义,放在家庭中,也显示出主人的地位。清中期后,广东家具生产蓬勃发展,原为官家之椅的太师椅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椅背与扶手常被雕刻得精彩异常,成为一种充满富贵之气的精美坐椅,风靡一时,后来又发展到用榉木等木材制造,成为一种家常坐具。在处于重要位置的客厅里,一对太师椅或与八仙桌配套,既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足可以说明主人的品位和情趣。
清代,太师椅的造型与宋史所载相差甚远,体形硕大、做工繁复、设于厅堂的扶手椅、屏背椅等都称太师椅,以乾隆时期的作品为最精,一般都采用紫檀、花梨与红木等高级木材打制,还有镶瓷、镶石、镶珐琅等工艺。他们共同点在于椅背基本上是屏风式,靠背板、扶手与椅面间成直角,样子庄重严谨,用料厚重,宽大夸张,装饰繁缛,这些特征都是为了突出显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已经完全脱离了舒适,而趋向于尊严。
=='''来历'''==
在中国古典家具中,有一种以官衔命名的家具十分特别,这就是“太师椅”。太师椅兴于北宋,以后在宋元明清的史书、名人笔记以及现今流行的几部有影响的辞书中均有记载和描述。到底什么样的椅子才叫太师椅?太师椅的名称又从何而来呢?
有关太师椅名称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张瑞义的《贵耳集》。书中提到“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样,宰执侍从皆用之。因秦师垣宰国忌所,偃仰,片时坠巾。京伊吴渊奉承时相,出意撰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遗匠者顷刻添上。凡宰执侍从皆用之。遂号太师样。”
文中提到的秦师垣,即当时任太师的大奸臣秦桧。这段记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秦桧坐在那里一仰头,无意中头巾坠落。吴渊看在眼里,便命人制做了一种荷叶托首,由工匠安在秦桧等人的椅圈上。太师椅由此产生,太师椅这一名称也由此传开。这段文字除了告诉我们太师椅的名称由来以外,还清楚地说明,当时的太师椅就是带有荷叶托首的圈椅。这种拖首的功用类似于现代汽车、飞机靠背椅上的头枕。一个大奸臣,一个马屁精,无意中为中国家具史留下了一笔遗产。
有趣的是,岳飞的孙子岳珂在《桯史》中也提到秦桧与太师椅的种种瓜葛,并将带有荷叶托首的交椅明确称为“荷叶交椅”、“太师交椅”,为张瑞义的说法提供一个佐证。
宋人王明清在《[[挥尘三录]]》中记载了当时其他朝臣用太师椅“仰首而寝”的情形,并说“达宦者皆用之”。可见“太师椅”之名流传颇快。宋代名画《春游晚归图》中将太师椅描绘得十分清晰。图中一个官员游春归来,鞍前马后簇拥十余侍从。其中一个肩扛的就是这种带荷叶托首的太师椅,用以供主人随时休息。
明代时,“太师椅”之名仍很流行,但椅形已不是指带荷叶托首的交椅了,而是将下部框式方座,上部安栲栳样椅圈儿的圈椅称为太师椅了。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椅之有杯圈联前者,名太师椅”。照此推论,似乎凡椅背、扶手呈圈者,皆可谓之为“太师椅”。
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称为太师椅。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引《[[工段营造录]]》说:“椅有圈椅、背靠椅、太师椅、鬼子诸式”。把圈椅和太师椅并提,说明清代太师椅不是指的交椅和圈椅。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称为太师椅,除了对使用这种椅子的官宦、长辈们表示尊敬外,还因为这种椅子多用狮子纹作装饰。称其为太师椅也就不足为奇了。
=='''演变'''==
出现
在两晋以前,我们的先人一直处于席地而坐时代,没有高型坐具。“椅子”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济渎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碑阴:“绳床十,注:内四椅子。”但是椅子形象早于名称一百多年,而见于南北朝。随着佛教的东渐,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的涌入,佛国的高型坐具也进入了中国新的家具种类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其生活方式,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杂居”局面,为高型坐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至五代时期也是从跪坐的生活习惯转变到垂足而坐的时期,这时的生活方式有了“官”、“民”之分。人们起居习俗不一致,席地跪坐、伸足平坐、侧身斜坐、盘足趺坐及垂足坐均同时存在。经过唐至五代时期的家具变革之后,高足家具在宋代已成为家具发展的主流,出现了造型新颖的靠背椅、交椅。
原型
交椅是由交杌发展而来的。交杌即古代的胡床,北方人称之“马扎”,民间俗称折叠凳。胡床本是一种无靠背的简易坐具,当人们在其座屉之上增设靠背之后,它便成为一种可倚可坐的椅子。由于这种椅子的四足成对相交,故以其形名之“交椅”。
从现有的传世绘画和已发掘的墓葬壁画看,交椅是宋代始见的新型家具。宋代交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后背交椅,是不带扶手的,这种交椅又可分为横置靠背和直靠背两种;另一类为圆后背交椅,圆后背交椅样式可分为有搭脑与无搭脑两种。搭脑前曲作扶手的靠背交椅,通常称“太师椅”。这种椅通常为圆搭脑、竖向靠背式,椅圈合围成形,有的椅圈做成三段曲,有的在靠背附加荷叶形托首。
“太师椅”是我国唯一一种以官衔命名的家具,其他家具都是以其外形特征或功能特征来命名,如官帽椅,是因搭脑像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而得名,书柜是因为存放书籍而得名。
交椅椅圈上增设搭脑的结构,曾经作为一种家具的新式样流行一时,这在宋人笔记中多有记载。关于太师椅名称的由来,相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太师椅的命名与宋朝奸相秦桧相联系。最详细的记载要算张端义在《贵耳集》,据记载为京尹吴渊因奉承当时的宰相秦桧,而在椅圈上添置了荷叶形托首,由于这种带荷叶托首的椅子是为太师设计的,故名之曰“太师椅”。
还有一种说法是由“文太史椅”演化而来。“文太史”指明代才子文征明,“文太史椅”是他日用的一把交椅。他死后此椅归文征明的曾孙文震孟所有。文震孟明未曾入内阁为相,系崇祯朝的太师。因“太史”与“太师”偕音,加上文震孟又官居太师,所以就把这种椅子叫做“太师椅”了。
有关宋代交椅的形式,陈增弼先生在《太师椅考》一文中进行了高度概括,并将其分成四种形式:直形搭脑、横向靠背式,如宋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药铺柜前有这种交椅;直形搭脑、竖向靠背式,见宋萧照《中兴祯应图》,后元明清一直沿用;圆形搭脑、竖向靠背式,又称“栲栳圈”,搭脑为圆形,宋画《蕉荫击球图》中有这种交椅,为我国古代木匠的一大创造;圆形搭脑、竖向靠背式、附加荷叶形托首,搭脑形成圆形的椅圈,上有带柄木质荷叶托首扶手。交椅自宋代出现后,一直是上层社会使用的家具。据悉,皇帝出行打猎的时候,侍从随身替他扛着的椅子就是交椅,皇帝累了,就命侍从打开交椅坐上歇息。久而久之,交椅成了权力的象征。中国人在形容一个人的地位时常说坐第几把交椅,“坐第一把交椅”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定型
交椅形成于宋代,流行于元明两代。明代交椅,可分为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尤其是圆后背交椅运用广泛,多设在中堂显著地位,显示其尊贵而崇高的特殊身份。
圆后背交椅的结构是服从它的折叠需要而形成的。为了折叠,它不能和其他椅子的结构一样,扶手与下面的构件(鹅脖及联帮棍)相交,交椅的扶手只能是由安在后腿上端的、弯转向前探伸的构件来支撑。后腿和弯转的部分,无论榫卯结构做得如何紧密,承重方面都会有问题。
在明代时,“太师椅”的名称仍很流行,但椅形已不是指带荷叶托首的交椅了,而是将下部框式方座,上部安栲栳样椅圈儿的圈椅称为太师椅了。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椅之有杯圈联前者,名太师椅”。照此推论,似乎凡椅背、扶手呈圈者,皆可谓之为“太师椅”。圈椅是因靠背形状如圈而得来,古名栲栳样,“栲栳”是用柳条或竹蔑编成的大圆筐。圈椅的后背和扶手一顺而下,不像官帽椅的椅背有高低之分,所以坐在上面不仅肘部有所倚托,腋下一段臂膀也得到支撑。
圈椅是利用了椅圈抱腰的舒适感而专门设计的,背板微向后仰,座面宽大,腿足较高,造型十分大方、舒适。在明代,圈椅种类进一步增多,制作工艺更为精细、合理。所以,圈椅因结构更加合理、牢固,造型优美、大方,深得当时人们的喜爱,而取代圆后背交椅,成为备受推崇的“太师椅”。
延展
在明清时代的扶手椅非常普及,明代的扶手椅人们通常泛指四出头官帽椅和南官帽椅,它不包括同样有扶手的宝座和玫瑰椅。清代的扶手椅人们主要是指清式家具中被俗称为“太师椅”的那种重体量、重装饰、靠背与扶手及座屉三垂直的椅子。
进入清代后,交椅由于实用价值不大而逐渐被淘汰。特别是豪华、庄重的清式家具出现后,清代中期以后交椅首先在上层社会被清式“太师椅”所取代。
从史料中我们得知,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称为太师椅。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引《工段营造录》说:“椅有圈椅、背靠椅、太师椅、鬼子诸式”。把圈椅和太师椅并提,说明清代太师椅不是指的交椅和圈椅。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称为太师椅,除了对使用这种椅子的官宦、长辈们表示尊敬外,还因为这种椅子多用狮子纹作装饰。称其为太师椅也就不足为奇了。
清式太师椅实际上也就是扶手椅,一般成对陈设于厅堂正中或比较雅致、庄重的场合。清式太师椅按椅背结构基本上可分为整屏式与三屏式两种,而且普遍采用靠背与扶手上下垂直的形式,明式扶手椅中按人体自然曲率设计靠背、扶手的做法已很少见。
到了清代晚期,清式太师椅的制作越来越繁琐,单纯地追求“新颖”,装饰繁重,成为附加品,造型出现了不伦不类的、融东西方艺术特征、繁琐累赘的风格。清式太师椅,再也没有明式太师椅——圈椅的那种尺度合体,造型简练、挺拔,耐人寻味,细致精密,手感舒适的艺术水平。清式太师椅虽然在造型工艺上有了进步,但是从家具本身的造型艺术的发展规律来看,却有衰退之感。
=='''设计原理'''==
太师椅最早见于宋代,流行于清代,其靠背板、扶手与椅面间都成直角,样子庄重严谨。最初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这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太师”坐的椅子。因此,在大众眼中,太师椅的设计宗旨是“舒适让位于尊严”。事实上,从医学的角度看来,太师椅是“舒适让位于健康”――正是由于它“规矩”的造型,才可以发挥预防腰背疼痛的功效。 需要强调的是,在三个90度中,腰背部与大腿成90度最为重要,因为腰背部直立时腰椎间盘受力相对较小,后方的肌肉受力也相应减小,这样才能避免腰背部肌肉过度紧张。如果腰部过度前屈或后仰,腰椎间盘所受到的压力和剪切力都相应增加,久而久之易造成肌肉损害,甚至椎间盘损伤。
=='''样式'''==
太师椅有书卷背搭脑,也有罗锅枨搭脑,但更多的是由榫卯攒斗的栲格搭脑。太师椅椅背一般分三段隔堂装饰,也有四段甚至五段隔堂的,三段最典型,也最协调。一般上段浅雕云纹、如意纹或花卉瓜果;中段是主要的装饰部位,人物、动物、山水景物,无所不雕;下段则镂刻如意纹、蝠纹、云纹,底部镂亮脚透空,使本来厚重、壮实的太师椅在视觉上有一线空灵。雕饰题材的丰富也是清式椅子最典型的特征,甚至在太师椅背的雕刻上贴金、彩绘、嵌镶、堆塑,无所不能,体现了清式椅子华丽的风格。太师椅扶手也是用榫卯攒斗的大栲格子制作,一根弯曲自如的线条组成阴阳相间、刚柔相济的图案,而扶手就在图案上,十分巧妙。太师椅座面抹头下有四面束腰,溜肩,使整个椅子线条分明。太师椅没有券口、牙板、牙角等装饰,一般在束腰下溜肩处浅刻精细的卷云卷草纹饰,这些阳线勾勒成的图案,如良渚玉雕,精致细腻,与太师椅庄重的造型形成对比,大气中有秀气,丰富了视觉上的美感。
=='''典故'''==
宋张端义《[[贵耳集]]》下:“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样,宰执侍从皆用之。因秦师垣(桧)在国忌所,偃仰时坠巾,京尹吴渊奉承时相,出意撰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遣匠者顷刻添上,凡宰执侍从皆有之,遂号太师样。”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玩具物带入号》:“椅之杯棬联前者,名太师椅。”故称大圈椅为太师椅。至清代,太师椅式样并无定式,体形较大,做工精致,设在厅堂上用的扶手椅、屏背椅等都有称做太师椅的。
=='''珍品'''==
概述
清代扶手椅中凡形体较大、庄重而华贵的都可称“太师椅”,其形式特征、装饰意匠在清式家具中成为突出的典型,故常作为清代扶手椅的代表。
钩云纹卷书搭脑太师椅
椅面64厘米×50厘米,通高102厘米。
椅子背板搭脑高出靠背的形式,在宋代名人绘画中已能看到,只是搭脑后弯而未成为卷书式。在明代家具中,这种形式在宝座上也有实例。直至清代,椅子背板做成如此式样的不属少见,但主要是太师椅、屏背椅一类的椅子,且多程式化。此椅背板与卷书状搭脑一木连做,靠背板上部正中铲地浮雕“云、蝠、结、磬”的寓意花纹。扶手和靠背均作对云钩, 兜结交角圆和,造法比较利落。该椅制作时代不会早于嘉庆年间,是清代太师椅比较普遍的式样。
钩云纹嵌黄杨木卷书搭脑太师椅
椅面63厘米×50.7厘米,通高103厘米。
此椅与前例形式基本相同,但束腰镂炮仗洞起阳线嵌黄杨木条,正面和左右牙板与椅腿交接处也饰黄杨木曲尺式角牙。卷书搭脑靠背板上、中隔堂嵌花卉纹样,下隔堂镶黄杨木挖云纹亮脚。这类太师椅大多为清代中晚期的制品。
牛角式搭脑嵌大理石太师椅
椅面67厘米×51.3厘米,通高93厘米。
此椅构造的特点表现为搭脑两端下弯,端头雕云头如意。靠背板三隔堂,上、中装大理石,下挖花饰亮脚,背板两边兜接成对称的凹形,扶手作云钩。椅面大理石板心,框档均起圆角。工艺精美,造型简洁,也是清代中期以后太师椅的一种常见形式。
浮雕龙纹太师椅
椅面59.5厘米×47.7厘米,通高102厘米。
这种也可称之为三屏风式的屏背椅,是清代太师椅中常见的形式之一。该椅椅背屏框内屏板雕满繁复精细的云龙纹,刀法娴熟,纹样严密;椅座下身腿足间设券口牙子,平雕拐子龙纹,左右对称,与椅背上下呼应,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绚丽华美的情趣。
透雕荷花太师椅
椅面63.5厘米×49.5厘米,通高109厘米。
此椅用料硕大,雕刻生动,椅背圆雕莲花、荷叶、莲藕,合在一个圆形之内,下为流水波浪纹,形象写实,与方方正正的椅座造成一种对比反差的装饰效果。椅座前沿牙板浮雕缠枝纹,足部雕刻兽首纹。做工精细,工艺讲究,唯有摆放在大厅内,才能体现其富丽堂皇,光彩炫目,否则只能是华而不实的累赘。这类太师椅的制作年代较晚。
雕灵芝独座
椅面66.6厘米×48.8厘米,通高108厘米。此椅在北方统称“太师椅”,江南地区则叫“独座”。椅背搭脑卷云纹作外形,内雕云头灵芝纹,中心圆景镶大理石,圆框下装对称云头灵芝。椅盘前梃、束腰、牙板和踏脚档皆内凹呈马鞍式,牙板高浮雕“双龙戏珠”,脚柱收腿式,脚头雕大小卷珠,组合形似兽面。整体用料粗硕,造型稳重。这类独座可能形成于同治年间,以后一直兴盛不衰,常与天然几、供桌、方桌、茶几等家具组合成套,采用对称形式陈设于大厅之内,给人以气氛强烈、庄严大方的感受。
十二生肖红木镶玉太师椅
2005年7月28日上午,价值108万元的红木镶玉太师椅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太师椅全套由代表十二生肖的12把椅子和6个茶几组成,具有浓郁的清代宫廷乾隆时期家具的风格。这是故宫首次收藏现代家具。
该套家具呈黑紫色,表面非常光洁,上面的雕花细腻讲究。在每一张椅子的正面靠背上,都镶有一块由十二生肖图案构成的玉石图画,12把椅子分别镶嵌了龙、马等白玉图案。
清柞榛木嵌黄杨太师椅
清代嵌黄杨木雕柞榛太师椅高97厘米,宽63厘米,深49厘米。藤面,搭脑中间细线阳雕“寿”字,周边为如意纹,两端镂空浮雕蝙蝠。背板分三段:上段嵌黄杨木浮雕暗八仙,中段高浮雕博古,下段亮脚嵌黄杨木镂空雕灵芝杂宝。三边围子为龙纹拐子,两边扶手的拐子之间为黄杨木圆形卡子,镂空透雕戏剧人物,每边扶手两面内容均不一样,即一张椅子为四面工手,座垫束腰下牙板包脚,牙板上刻有浮雕卷草纹,环绕三面。正面两腿左右上角为黄杨镂空插角,脚线起回纹,这张太师椅做工精到,极具艺术价值。
<ref>[https://www.qizuang.com/baike/9173.html 太师椅]齐装网</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太师椅</big> '''
|-
|
[[File:800234657890987.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0/ori-20190924223715-230728986_jpg_240_300_10828.jpg/800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imageGroupId=3422407&relateImageGroupIds=3422407&lemmaId=57330#3422407_0 来自搜狗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太师椅最早使用于宋代,原为官家之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放在皇宫、衙门内便带官品职位的涵义,放在家庭中,也显示出主人的地位。太师椅最能体现清代家具的造型特点,它体态宽大,靠背与扶手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三扇、五扇或者是多扇的围屏。太师椅是中国唯一一种以官衔命名的家具,其他家具都是以其外形特征或功能特征来命名。
=='''基本内容'''==
中文名:太师椅
相关:《桯史》
时间:[[宋代]]
特点:它体态宽大
类型:椅子
命名:官职来命名的椅子
=='''简介'''==
太师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在明代时,将上部安栲栳样椅圈儿的圈椅称为太师椅。到了清代,太师椅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此扶手椅的靠背板、扶手与椅面间成直角,样子庄重严谨,用料厚重,宽大夸张,装饰繁缛。这些的特征都是为了显示突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已经完全脱离了舒适,而趋向于尊严。
由于太师椅,并不是按照外形特征或功能特征来命名的家具,于是它的椅形的发展变化更多的受到当时社会礼制、习俗文化的影响。“太师”是官名,是尊贵、高雅的象征,在同时代的椅类家具中,能被尊称为“太师椅”的,一定是椅类家具中的翘楚。也象征着坐在太师椅的人的地位尊贵、受人敬仰,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和老百姓,共同的美好愿望。
太师椅的椅形所指,虽然一直在变化,但是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直很崇高,当大官,坐太师椅,这会是在每个人脑海中浮现的景象,但这太师椅的椅形,或是交椅,或是圈椅,或是清式扶手椅,那可就不一定了。
太师椅最能体现清代家具的造型特点,它体态宽大,靠背与扶手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三扇、五扇或者是多扇的围屏。太师椅是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到了清代,太师椅变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太师椅原为官家之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放在皇宫、衙门内便带官品职位的涵义,放在家庭中,也显示出主人的地位。清中期后,广东家具生产蓬勃发展,原为官家之椅的太师椅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椅背与扶手常被雕刻得精彩异常,成为一种充满富贵之气的精美坐椅,风靡一时,后来又发展到用榉木等木材制造,成为一种家常坐具。在处于重要位置的客厅里,一对太师椅或与八仙桌配套,既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足可以说明主人的品位和情趣。
清代,太师椅的造型与宋史所载相差甚远,体形硕大、做工繁复、设于厅堂的扶手椅、屏背椅等都称太师椅,以乾隆时期的作品为最精,一般都采用紫檀、花梨与红木等高级木材打制,还有镶瓷、镶石、镶珐琅等工艺。他们共同点在于椅背基本上是屏风式,靠背板、扶手与椅面间成直角,样子庄重严谨,用料厚重,宽大夸张,装饰繁缛,这些特征都是为了突出显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已经完全脱离了舒适,而趋向于尊严。
=='''来历'''==
在中国古典家具中,有一种以官衔命名的家具十分特别,这就是“太师椅”。太师椅兴于北宋,以后在宋元明清的史书、名人笔记以及现今流行的几部有影响的辞书中均有记载和描述。到底什么样的椅子才叫太师椅?太师椅的名称又从何而来呢?
有关太师椅名称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张瑞义的《贵耳集》。书中提到“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样,宰执侍从皆用之。因秦师垣宰国忌所,偃仰,片时坠巾。京伊吴渊奉承时相,出意撰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遗匠者顷刻添上。凡宰执侍从皆用之。遂号太师样。”
文中提到的秦师垣,即当时任太师的大奸臣秦桧。这段记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秦桧坐在那里一仰头,无意中头巾坠落。吴渊看在眼里,便命人制做了一种荷叶托首,由工匠安在秦桧等人的椅圈上。太师椅由此产生,太师椅这一名称也由此传开。这段文字除了告诉我们太师椅的名称由来以外,还清楚地说明,当时的太师椅就是带有荷叶托首的圈椅。这种拖首的功用类似于现代汽车、飞机靠背椅上的头枕。一个大奸臣,一个马屁精,无意中为中国家具史留下了一笔遗产。
有趣的是,岳飞的孙子岳珂在《桯史》中也提到秦桧与太师椅的种种瓜葛,并将带有荷叶托首的交椅明确称为“荷叶交椅”、“太师交椅”,为张瑞义的说法提供一个佐证。
宋人王明清在《[[挥尘三录]]》中记载了当时其他朝臣用太师椅“仰首而寝”的情形,并说“达宦者皆用之”。可见“太师椅”之名流传颇快。宋代名画《春游晚归图》中将太师椅描绘得十分清晰。图中一个官员游春归来,鞍前马后簇拥十余侍从。其中一个肩扛的就是这种带荷叶托首的太师椅,用以供主人随时休息。
明代时,“太师椅”之名仍很流行,但椅形已不是指带荷叶托首的交椅了,而是将下部框式方座,上部安栲栳样椅圈儿的圈椅称为太师椅了。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椅之有杯圈联前者,名太师椅”。照此推论,似乎凡椅背、扶手呈圈者,皆可谓之为“太师椅”。
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称为太师椅。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引《[[工段营造录]]》说:“椅有圈椅、背靠椅、太师椅、鬼子诸式”。把圈椅和太师椅并提,说明清代太师椅不是指的交椅和圈椅。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称为太师椅,除了对使用这种椅子的官宦、长辈们表示尊敬外,还因为这种椅子多用狮子纹作装饰。称其为太师椅也就不足为奇了。
=='''演变'''==
出现
在两晋以前,我们的先人一直处于席地而坐时代,没有高型坐具。“椅子”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济渎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碑阴:“绳床十,注:内四椅子。”但是椅子形象早于名称一百多年,而见于南北朝。随着佛教的东渐,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的涌入,佛国的高型坐具也进入了中国新的家具种类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其生活方式,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杂居”局面,为高型坐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至五代时期也是从跪坐的生活习惯转变到垂足而坐的时期,这时的生活方式有了“官”、“民”之分。人们起居习俗不一致,席地跪坐、伸足平坐、侧身斜坐、盘足趺坐及垂足坐均同时存在。经过唐至五代时期的家具变革之后,高足家具在宋代已成为家具发展的主流,出现了造型新颖的靠背椅、交椅。
原型
交椅是由交杌发展而来的。交杌即古代的胡床,北方人称之“马扎”,民间俗称折叠凳。胡床本是一种无靠背的简易坐具,当人们在其座屉之上增设靠背之后,它便成为一种可倚可坐的椅子。由于这种椅子的四足成对相交,故以其形名之“交椅”。
从现有的传世绘画和已发掘的墓葬壁画看,交椅是宋代始见的新型家具。宋代交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后背交椅,是不带扶手的,这种交椅又可分为横置靠背和直靠背两种;另一类为圆后背交椅,圆后背交椅样式可分为有搭脑与无搭脑两种。搭脑前曲作扶手的靠背交椅,通常称“太师椅”。这种椅通常为圆搭脑、竖向靠背式,椅圈合围成形,有的椅圈做成三段曲,有的在靠背附加荷叶形托首。
“太师椅”是我国唯一一种以官衔命名的家具,其他家具都是以其外形特征或功能特征来命名,如官帽椅,是因搭脑像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而得名,书柜是因为存放书籍而得名。
交椅椅圈上增设搭脑的结构,曾经作为一种家具的新式样流行一时,这在宋人笔记中多有记载。关于太师椅名称的由来,相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太师椅的命名与宋朝奸相秦桧相联系。最详细的记载要算张端义在《贵耳集》,据记载为京尹吴渊因奉承当时的宰相秦桧,而在椅圈上添置了荷叶形托首,由于这种带荷叶托首的椅子是为太师设计的,故名之曰“太师椅”。
还有一种说法是由“文太史椅”演化而来。“文太史”指明代才子文征明,“文太史椅”是他日用的一把交椅。他死后此椅归文征明的曾孙文震孟所有。文震孟明未曾入内阁为相,系崇祯朝的太师。因“太史”与“太师”偕音,加上文震孟又官居太师,所以就把这种椅子叫做“太师椅”了。
有关宋代交椅的形式,陈增弼先生在《太师椅考》一文中进行了高度概括,并将其分成四种形式:直形搭脑、横向靠背式,如宋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药铺柜前有这种交椅;直形搭脑、竖向靠背式,见宋萧照《中兴祯应图》,后元明清一直沿用;圆形搭脑、竖向靠背式,又称“栲栳圈”,搭脑为圆形,宋画《蕉荫击球图》中有这种交椅,为我国古代木匠的一大创造;圆形搭脑、竖向靠背式、附加荷叶形托首,搭脑形成圆形的椅圈,上有带柄木质荷叶托首扶手。交椅自宋代出现后,一直是上层社会使用的家具。据悉,皇帝出行打猎的时候,侍从随身替他扛着的椅子就是交椅,皇帝累了,就命侍从打开交椅坐上歇息。久而久之,交椅成了权力的象征。中国人在形容一个人的地位时常说坐第几把交椅,“坐第一把交椅”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定型
交椅形成于宋代,流行于元明两代。明代交椅,可分为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尤其是圆后背交椅运用广泛,多设在中堂显著地位,显示其尊贵而崇高的特殊身份。
圆后背交椅的结构是服从它的折叠需要而形成的。为了折叠,它不能和其他椅子的结构一样,扶手与下面的构件(鹅脖及联帮棍)相交,交椅的扶手只能是由安在后腿上端的、弯转向前探伸的构件来支撑。后腿和弯转的部分,无论榫卯结构做得如何紧密,承重方面都会有问题。
在明代时,“太师椅”的名称仍很流行,但椅形已不是指带荷叶托首的交椅了,而是将下部框式方座,上部安栲栳样椅圈儿的圈椅称为太师椅了。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椅之有杯圈联前者,名太师椅”。照此推论,似乎凡椅背、扶手呈圈者,皆可谓之为“太师椅”。圈椅是因靠背形状如圈而得来,古名栲栳样,“栲栳”是用柳条或竹蔑编成的大圆筐。圈椅的后背和扶手一顺而下,不像官帽椅的椅背有高低之分,所以坐在上面不仅肘部有所倚托,腋下一段臂膀也得到支撑。
圈椅是利用了椅圈抱腰的舒适感而专门设计的,背板微向后仰,座面宽大,腿足较高,造型十分大方、舒适。在明代,圈椅种类进一步增多,制作工艺更为精细、合理。所以,圈椅因结构更加合理、牢固,造型优美、大方,深得当时人们的喜爱,而取代圆后背交椅,成为备受推崇的“太师椅”。
延展
在明清时代的扶手椅非常普及,明代的扶手椅人们通常泛指四出头官帽椅和南官帽椅,它不包括同样有扶手的宝座和玫瑰椅。清代的扶手椅人们主要是指清式家具中被俗称为“太师椅”的那种重体量、重装饰、靠背与扶手及座屉三垂直的椅子。
进入清代后,交椅由于实用价值不大而逐渐被淘汰。特别是豪华、庄重的清式家具出现后,清代中期以后交椅首先在上层社会被清式“太师椅”所取代。
从史料中我们得知,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称为太师椅。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引《工段营造录》说:“椅有圈椅、背靠椅、太师椅、鬼子诸式”。把圈椅和太师椅并提,说明清代太师椅不是指的交椅和圈椅。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称为太师椅,除了对使用这种椅子的官宦、长辈们表示尊敬外,还因为这种椅子多用狮子纹作装饰。称其为太师椅也就不足为奇了。
清式太师椅实际上也就是扶手椅,一般成对陈设于厅堂正中或比较雅致、庄重的场合。清式太师椅按椅背结构基本上可分为整屏式与三屏式两种,而且普遍采用靠背与扶手上下垂直的形式,明式扶手椅中按人体自然曲率设计靠背、扶手的做法已很少见。
到了清代晚期,清式太师椅的制作越来越繁琐,单纯地追求“新颖”,装饰繁重,成为附加品,造型出现了不伦不类的、融东西方艺术特征、繁琐累赘的风格。清式太师椅,再也没有明式太师椅——圈椅的那种尺度合体,造型简练、挺拔,耐人寻味,细致精密,手感舒适的艺术水平。清式太师椅虽然在造型工艺上有了进步,但是从家具本身的造型艺术的发展规律来看,却有衰退之感。
=='''设计原理'''==
太师椅最早见于宋代,流行于清代,其靠背板、扶手与椅面间都成直角,样子庄重严谨。最初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这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太师”坐的椅子。因此,在大众眼中,太师椅的设计宗旨是“舒适让位于尊严”。事实上,从医学的角度看来,太师椅是“舒适让位于健康”――正是由于它“规矩”的造型,才可以发挥预防腰背疼痛的功效。 需要强调的是,在三个90度中,腰背部与大腿成90度最为重要,因为腰背部直立时腰椎间盘受力相对较小,后方的肌肉受力也相应减小,这样才能避免腰背部肌肉过度紧张。如果腰部过度前屈或后仰,腰椎间盘所受到的压力和剪切力都相应增加,久而久之易造成肌肉损害,甚至椎间盘损伤。
=='''样式'''==
太师椅有书卷背搭脑,也有罗锅枨搭脑,但更多的是由榫卯攒斗的栲格搭脑。太师椅椅背一般分三段隔堂装饰,也有四段甚至五段隔堂的,三段最典型,也最协调。一般上段浅雕云纹、如意纹或花卉瓜果;中段是主要的装饰部位,人物、动物、山水景物,无所不雕;下段则镂刻如意纹、蝠纹、云纹,底部镂亮脚透空,使本来厚重、壮实的太师椅在视觉上有一线空灵。雕饰题材的丰富也是清式椅子最典型的特征,甚至在太师椅背的雕刻上贴金、彩绘、嵌镶、堆塑,无所不能,体现了清式椅子华丽的风格。太师椅扶手也是用榫卯攒斗的大栲格子制作,一根弯曲自如的线条组成阴阳相间、刚柔相济的图案,而扶手就在图案上,十分巧妙。太师椅座面抹头下有四面束腰,溜肩,使整个椅子线条分明。太师椅没有券口、牙板、牙角等装饰,一般在束腰下溜肩处浅刻精细的卷云卷草纹饰,这些阳线勾勒成的图案,如良渚玉雕,精致细腻,与太师椅庄重的造型形成对比,大气中有秀气,丰富了视觉上的美感。
=='''典故'''==
宋张端义《[[贵耳集]]》下:“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样,宰执侍从皆用之。因秦师垣(桧)在国忌所,偃仰时坠巾,京尹吴渊奉承时相,出意撰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遣匠者顷刻添上,凡宰执侍从皆有之,遂号太师样。”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玩具物带入号》:“椅之杯棬联前者,名太师椅。”故称大圈椅为太师椅。至清代,太师椅式样并无定式,体形较大,做工精致,设在厅堂上用的扶手椅、屏背椅等都有称做太师椅的。
=='''珍品'''==
概述
清代扶手椅中凡形体较大、庄重而华贵的都可称“太师椅”,其形式特征、装饰意匠在清式家具中成为突出的典型,故常作为清代扶手椅的代表。
钩云纹卷书搭脑太师椅
椅面64厘米×50厘米,通高102厘米。
椅子背板搭脑高出靠背的形式,在宋代名人绘画中已能看到,只是搭脑后弯而未成为卷书式。在明代家具中,这种形式在宝座上也有实例。直至清代,椅子背板做成如此式样的不属少见,但主要是太师椅、屏背椅一类的椅子,且多程式化。此椅背板与卷书状搭脑一木连做,靠背板上部正中铲地浮雕“云、蝠、结、磬”的寓意花纹。扶手和靠背均作对云钩, 兜结交角圆和,造法比较利落。该椅制作时代不会早于嘉庆年间,是清代太师椅比较普遍的式样。
钩云纹嵌黄杨木卷书搭脑太师椅
椅面63厘米×50.7厘米,通高103厘米。
此椅与前例形式基本相同,但束腰镂炮仗洞起阳线嵌黄杨木条,正面和左右牙板与椅腿交接处也饰黄杨木曲尺式角牙。卷书搭脑靠背板上、中隔堂嵌花卉纹样,下隔堂镶黄杨木挖云纹亮脚。这类太师椅大多为清代中晚期的制品。
牛角式搭脑嵌大理石太师椅
椅面67厘米×51.3厘米,通高93厘米。
此椅构造的特点表现为搭脑两端下弯,端头雕云头如意。靠背板三隔堂,上、中装大理石,下挖花饰亮脚,背板两边兜接成对称的凹形,扶手作云钩。椅面大理石板心,框档均起圆角。工艺精美,造型简洁,也是清代中期以后太师椅的一种常见形式。
浮雕龙纹太师椅
椅面59.5厘米×47.7厘米,通高102厘米。
这种也可称之为三屏风式的屏背椅,是清代太师椅中常见的形式之一。该椅椅背屏框内屏板雕满繁复精细的云龙纹,刀法娴熟,纹样严密;椅座下身腿足间设券口牙子,平雕拐子龙纹,左右对称,与椅背上下呼应,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绚丽华美的情趣。
透雕荷花太师椅
椅面63.5厘米×49.5厘米,通高109厘米。
此椅用料硕大,雕刻生动,椅背圆雕莲花、荷叶、莲藕,合在一个圆形之内,下为流水波浪纹,形象写实,与方方正正的椅座造成一种对比反差的装饰效果。椅座前沿牙板浮雕缠枝纹,足部雕刻兽首纹。做工精细,工艺讲究,唯有摆放在大厅内,才能体现其富丽堂皇,光彩炫目,否则只能是华而不实的累赘。这类太师椅的制作年代较晚。
雕灵芝独座
椅面66.6厘米×48.8厘米,通高108厘米。此椅在北方统称“太师椅”,江南地区则叫“独座”。椅背搭脑卷云纹作外形,内雕云头灵芝纹,中心圆景镶大理石,圆框下装对称云头灵芝。椅盘前梃、束腰、牙板和踏脚档皆内凹呈马鞍式,牙板高浮雕“双龙戏珠”,脚柱收腿式,脚头雕大小卷珠,组合形似兽面。整体用料粗硕,造型稳重。这类独座可能形成于同治年间,以后一直兴盛不衰,常与天然几、供桌、方桌、茶几等家具组合成套,采用对称形式陈设于大厅之内,给人以气氛强烈、庄严大方的感受。
十二生肖红木镶玉太师椅
2005年7月28日上午,价值108万元的红木镶玉太师椅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太师椅全套由代表十二生肖的12把椅子和6个茶几组成,具有浓郁的清代宫廷乾隆时期家具的风格。这是故宫首次收藏现代家具。
该套家具呈黑紫色,表面非常光洁,上面的雕花细腻讲究。在每一张椅子的正面靠背上,都镶有一块由十二生肖图案构成的玉石图画,12把椅子分别镶嵌了龙、马等白玉图案。
清柞榛木嵌黄杨太师椅
清代嵌黄杨木雕柞榛太师椅高97厘米,宽63厘米,深49厘米。藤面,搭脑中间细线阳雕“寿”字,周边为如意纹,两端镂空浮雕蝙蝠。背板分三段:上段嵌黄杨木浮雕暗八仙,中段高浮雕博古,下段亮脚嵌黄杨木镂空雕灵芝杂宝。三边围子为龙纹拐子,两边扶手的拐子之间为黄杨木圆形卡子,镂空透雕戏剧人物,每边扶手两面内容均不一样,即一张椅子为四面工手,座垫束腰下牙板包脚,牙板上刻有浮雕卷草纹,环绕三面。正面两腿左右上角为黄杨镂空插角,脚线起回纹,这张太师椅做工精到,极具艺术价值。
<ref>[https://www.qizuang.com/baike/9173.html 太师椅]齐装网</ref>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