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4
次編輯
變更
李翥仪
,创建页面,内容为“'''李翥仪'''(1898~1948)女。陕西蒲城人。幼年随经商的父亲李思忠到成都。1913年入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次…”
'''李翥仪'''(1898~1948)女。[[陕西蒲城]]人。幼年随经商的父亲李思忠到成都。1913年入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次年越级考入女师附中,成绩优异,被编入留学预备班。1919年被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录取。因其母不愿女儿远离,自送她去女师大就学。1924年毕业后遵父命回陕,在陕西省立西安女子师范学校教授数学。1926年因[[刘镇华]]围困西安日久,学校一时难于复课,便受聘于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兼教数学、物理。后为避军阀纠缠,先后去巴县女子中学和重庆女子师范学校任教。1928年族兄李仪祉辞去重庆市政府工程师之职,就任华北水利委员会主席,她随族兄离川充当秘书。后任天津《大公报》儿童副刊编辑,兼任河北女子师范学校理化教员。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李翥仪
| 图像 =
| 图像说明 =
| 出生日期 = 1898年
| 出生地点 = 陕西蒲城
| 逝世日期 = 1948年
| 国籍 =中国
| 别名 =
| 职业 =
| 知名作 = <br>
}}
==主要事迹 ==
1930年冬杨虎城主持陕政,委李仪祉任建设厅厅长。李邀李翥仪回陕,参与筹办省立西安女子中学,并推荐担任该校校长。李翥仪1933年与留美农业专家刘雨若结婚。刘前妻去世时所生二男二女均未成人,最小的女儿仅三岁。李视这些孩子如亲生。刘雨若与李结婚不几年即去世,便由她一人抚养。
她不辞劳苦,教养女子的同时勤奋工作,使省立西安女中于1936年秋开学,得到杨虎城和教育界人士的赞赏。西安事变前夕,西安学联组织学生去临潼华清池向蒋介石请愿,她深恐学生受饥挨冻,组织教师员工,买好烧饼、咸菜,打点好被褥大衣,派人用汽车送往临潼。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又组织师生下乡搞宣传,去医院看护伤病战士,排演文艺节目,为伤病员募集寒衣。在中共地下组织的教育下,女中一些学生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许多人奔赴延安,走上了革命征途。1939年,西安女中被迫停办,李去四川崇宁女子职业中学任教。
1938年春[[李仪祉]]病逝。为了纪念他的治水伟绩,于右任、杜斌丞、田伯英等提倡创办一所以李仪祉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培养中级农业技术和水利人才,以适应陕西农村建设的需要。于是在西安成立了"仪祉农业学校"筹备委员会,杜斌丞任董事长,田伯英主持常务,李翥仪被定为校长。呈请上级备案时,省教育厅批复定名为"私立西北仪祉农业学园",校址选定泾阳县泾惠渠畔的杨梧村。当时还在四川任教的翥仪,得知被任命新职的消息,便带着十岁的小女,辞别了年迈的母亲,翻越巴山秦岭,回到西安。为筹办仪祉农业学园,她奔走于西安、三原、泾阳、高陵、咸阳等地,进出附近农场、试验站,以及省府有关厅、局和泾惠渠管理部门。还登门拜访社会名流,宣传创办"仪祉农业学园"的意义和目的,呼吁各界给予支持,并募捐办学经费和物资。经过繁忙的办校筹备工作,1941年春学校开始招生。首先招收农科春季生一班,同年秋又招收农科秋季生一班。
1943年秋,国民政府水利部拨发经费,为该部代办水利班(公费生),故招收水利科秋季生一班,又增设一个初中班。为了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产劳动相结合,并解决学生的部分经费困难,她把学校农场的部分土地划分给学生,组织学生课余劳动,学校提供牲口、种子。如两个学生种一亩棉花,可收100多斤皮棉,当时可兑换小麦900斤,贫苦学生的经费困难可得以缓解。同时学校还种菜、养猪,改善教职工和学生的生活。在她的精心领导下,农校办得颇有声色,她的身体却每况愈下。
1947年3月去成都检查,被确诊为喉癌。仪祉农业学园派人赴蓉探望,她不讲自己疾情,却详细询问学校教学、农场管理和师生生活,并将自己对学校发展的设想作了交待与托付。翌年3月病逝于成都。
== 人物评价 ==
李翥仪生活俭朴,把节省下来的钱,都用在办学上。学校开办初期,没有工友,上下课她自己打铃,有时让小女帮忙,全是义务劳动。她爱学生如子女,学生有了病,一时不能好转,她就把学生接到自己屋子里,亲自护理。她还拿出自己的薪俸帮助家境贫寒的学生,学生称呼她是"校长妈妈",社会上则享有"女教育家"的美誉。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李翥仪
| 图像 =
| 图像说明 =
| 出生日期 = 1898年
| 出生地点 = 陕西蒲城
| 逝世日期 = 1948年
| 国籍 =中国
| 别名 =
| 职业 =
| 知名作 = <br>
}}
==主要事迹 ==
1930年冬杨虎城主持陕政,委李仪祉任建设厅厅长。李邀李翥仪回陕,参与筹办省立西安女子中学,并推荐担任该校校长。李翥仪1933年与留美农业专家刘雨若结婚。刘前妻去世时所生二男二女均未成人,最小的女儿仅三岁。李视这些孩子如亲生。刘雨若与李结婚不几年即去世,便由她一人抚养。
她不辞劳苦,教养女子的同时勤奋工作,使省立西安女中于1936年秋开学,得到杨虎城和教育界人士的赞赏。西安事变前夕,西安学联组织学生去临潼华清池向蒋介石请愿,她深恐学生受饥挨冻,组织教师员工,买好烧饼、咸菜,打点好被褥大衣,派人用汽车送往临潼。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又组织师生下乡搞宣传,去医院看护伤病战士,排演文艺节目,为伤病员募集寒衣。在中共地下组织的教育下,女中一些学生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许多人奔赴延安,走上了革命征途。1939年,西安女中被迫停办,李去四川崇宁女子职业中学任教。
1938年春[[李仪祉]]病逝。为了纪念他的治水伟绩,于右任、杜斌丞、田伯英等提倡创办一所以李仪祉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培养中级农业技术和水利人才,以适应陕西农村建设的需要。于是在西安成立了"仪祉农业学校"筹备委员会,杜斌丞任董事长,田伯英主持常务,李翥仪被定为校长。呈请上级备案时,省教育厅批复定名为"私立西北仪祉农业学园",校址选定泾阳县泾惠渠畔的杨梧村。当时还在四川任教的翥仪,得知被任命新职的消息,便带着十岁的小女,辞别了年迈的母亲,翻越巴山秦岭,回到西安。为筹办仪祉农业学园,她奔走于西安、三原、泾阳、高陵、咸阳等地,进出附近农场、试验站,以及省府有关厅、局和泾惠渠管理部门。还登门拜访社会名流,宣传创办"仪祉农业学园"的意义和目的,呼吁各界给予支持,并募捐办学经费和物资。经过繁忙的办校筹备工作,1941年春学校开始招生。首先招收农科春季生一班,同年秋又招收农科秋季生一班。
1943年秋,国民政府水利部拨发经费,为该部代办水利班(公费生),故招收水利科秋季生一班,又增设一个初中班。为了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产劳动相结合,并解决学生的部分经费困难,她把学校农场的部分土地划分给学生,组织学生课余劳动,学校提供牲口、种子。如两个学生种一亩棉花,可收100多斤皮棉,当时可兑换小麦900斤,贫苦学生的经费困难可得以缓解。同时学校还种菜、养猪,改善教职工和学生的生活。在她的精心领导下,农校办得颇有声色,她的身体却每况愈下。
1947年3月去成都检查,被确诊为喉癌。仪祉农业学园派人赴蓉探望,她不讲自己疾情,却详细询问学校教学、农场管理和师生生活,并将自己对学校发展的设想作了交待与托付。翌年3月病逝于成都。
== 人物评价 ==
李翥仪生活俭朴,把节省下来的钱,都用在办学上。学校开办初期,没有工友,上下课她自己打铃,有时让小女帮忙,全是义务劳动。她爱学生如子女,学生有了病,一时不能好转,她就把学生接到自己屋子里,亲自护理。她还拿出自己的薪俸帮助家境贫寒的学生,学生称呼她是"校长妈妈",社会上则享有"女教育家"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