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733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以武为植,以文为种</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以武为植,以文为种</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801213fb80e7becf11ffacc212eb9389a506bd2?x-bce-process%3D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jpg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03295771.html 来自 知道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以武为植,以文为种
出 处:《[[尉缭子]]·兵令上第二十三》
|}
'''以武为植,以文为种''',[[中国]]古代的一种[[军事思想]]。
<ref>[http://www.iplant.cn/info/%D2%D4%CE%E4%CE%AA%D6%B2%A3%AC%D2%D4%CE%C4%CE%AA%D6%D6 以武为植,以文为种], 军事家, 2020-01-18</ref>
==简介==
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指战争的胜败取决于战争参加者有无良好的政治。语出《尉缭子·兵令上第二十三》: “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能审此二者,知胜败矣。”“文”主要是指政治, “武”主要是指战争,二者是“种”(根本)与“植”(枝干)、里与表的关系。
治理国家应该文武两种策略并用,武力好像树木的树干,而文治是根本,是树木的基础,武力是外部的,文治是内在的,统治者必须正确处理两者关系。
春秋时期,公元前636年,晋文公重耳回国掌握政权,为争霸中原,采取了一系列文治武功的重大措施。他一方面训练军队,积聚粮草,调兵遣将,准备对外作战; 另一方面采取措施,让人民安居乐业。他发现人民对以“义”、“信”、“礼”为核心的周朝典章、道德遵循还很不够,于是,趁当时“天子”周襄王被狄族赶走,避难在郑国的机会,于公元前635年出兵打败狄族,迎接周襄王回朝,以这种“勤王”的行动,来争取各国的支持和教育晋国人民,这就是提倡“义”。以后又采取一系列措施使民众重纲纪、讲礼义、守信用,维护和发扬周公提倡的“敬德”精神。并于公元前633年在被庐地方召集军队,举行盛大检阅典礼,来教育人民知“礼节”,守纪律。后来,他看到晋国人民对他的政权已经信任,人民也讲信义,遵守秩序与法令,认为文治已成熟,政权已巩固,就在公元前632年对楚国出兵,大战于城濮,取得全胜,晋国因而称霸天下。
文治武功是治国安邦的两大支柱,为古今中外统治阶级所重视。反动的阶级历来用文武两手对付革命阶级,革命阶级也必须用文武两手对付反革命阶级。对个人来说应当既会文又会武,才是全才。对人民进行国防教育,练兵习武,才能更好保卫祖国。
==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 译文资料==
译文:战争这个问题,军事是手段,政治是目的。
出自:尉缭[秦朝]《尉缭子》兵令上第二十三。
原句: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能审此二者,知胜败矣。文所以视利害,辩安危。武所以犯强敌,力攻守也。
释义:战争这个问题,军事是手段,政治是目的。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能弄清这二者的关系,就懂得胜败的道理了。政治是用来明察利害,辨别安危的。军事是用来战胜强敌,保卫国家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兵令上第二十三》是中国古代兵书《尉缭子》里记载的一篇兵法文章。本篇论述了战争的目的是“伐暴乱,本仁义,战国则以立威”。战争的实质是“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此外,还论述了临敌布阵的方法、纪律和要求。
《尉缭子》从人性论的视角考察了人的心理,提出了不少精辟治国思想,如“民非乐死而恶生也”,“委积不多则士不行;赏禄不厚则民不劝;武士不选则众不强;器用不便则力不壮;刑罚不中则众不畏”,后一句话可以作为尉缭子经国治军思想的总纲领。
《尉缭子》受到《六韬》或者当时其他黄老道家治国理论的影响,提出治国应当使人无欲,无欲则没有争夺,没有争斗就没有犯罪和战争,那么天下就太平了,即“反本缘理,出乎一道,则欲心去,争夺止,图图空”。
《尉缭子》将战争区分为“挟义而战”和“争私结怨”两大类(《攻权》,《续古逸丛书》本,下同),支持“诛暴乱,禁不义”的战争,反对“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的战争。强调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封建统一,“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
认为“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认识到政治是根本,军事是枝干,是政治的发展和表现;认为经济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因而注重耕战,把发展农业作为治国之本;商业对战争胜负有重大影响,“市者,所以给战守也”,“夫提天下之节制,而无百货之官,无谓其能战也”。
同时,又认为军事上的胜利会促进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战胜于外,福产于内”(《兵谈》,汉简本)。主张慎战,反对轻率用兵,要“见胜则兴,不见胜则止”。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军事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