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怀古·茅茨破不补

增加 4,589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诗人苏轼傲气.jpg|260px|缩略图|右|<big>诗人苏轼(诗情画意)</bi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216/6af1408ff66a4a1f98d5962…”
[[File:诗人苏轼傲气.jpg|260px|缩略图|右|<big>诗人苏轼(诗情画意)</bi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216/6af1408ff66a4a1f98d59623300b3ff8.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210881402_654784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怀古·茅茨破不补'''》是北宋[[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的作品之一。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苏轼是[[宋朝|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221/18/18314967_816601577.shtml 原来这32个成语都出自苏轼的诗词,无愧于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个人图书馆,2019-02-21</ref>。

<center>怀古·茅茨破不补</center>
{{Cquote|
茅茨破不补,嗟子乃尔贫。

菜肥人愈瘦,灶闲井常勤。

我欲致薄少,解衣劝坐人。

临池作虚堂,雨急瓦声新。

客来有美载,果熟多幽欣。

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

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

鴃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
|[北宋]苏轼}}

==文学思想==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ref>[https://www.sohu.com/a/407851296_100291514 苏轼“道心”与庄子相通,以道入文,文有“仙气” ],搜狐,2020-07-16</ref>。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例如元祐以后所写的一些奏议,内容上有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近于[[贾谊]]、陆贽的文风。

史论和政论虽然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才华,但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为活泼,议论更为生动,而且往往是夹叙夹议,兼带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

==古文作品==

《[[荀卿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东坡志林]]》、《随记集》、《[[刑赏忠厚之至论]]》、《[[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重巽以申命论]]》、《[[进策]]》、《天石砚铭(并序)》、《[[策别课百官]]》六篇、《[[策别安万民]]》六篇、《策别厚货财》二篇、
《策别训兵旅》三篇、《策断》四篇、《[[黠鼠赋]]》、《[[记游定惠院]]》(一作《记游定慧院》)等。

==视频==
===<center> 怀古·茅茨破不补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历史:古代文人-苏轼</center>
<center>{{#iDisplay:h06330fmr0c|560|390|qq}}</center>

<center>苏轼的这12首诗词,道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center>
<center>{{#iDisplay:n32067p4dx5|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
111,53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