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吴承仕

增加 49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他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重要的代表作为《[[经籍旧音辨证]]》(1924年)。该书将汉至唐间近百家音切分别辑录整理出来,然后参较典籍原文进行辨证,最后成书25卷,序录1卷,后缩简为7卷出版,名为《[[经籍旧音辨证]]》。这是一部音义互证的训诂专著,更是一部经学研究的工具书。该书总结了先哲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新见。其中的成果充分反映了作者在音韵、训诂研究上承上启下、承先启后的作用。[[章太炎]]为之作序,[[钱玄同]]为之题签,[[黄侃]]通读之并为之作《笺识》。大家都对该书极为赞誉。另有《[[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中国学院国学系丛书之一,1933年)、《说文略说笺识》(未刊)等。在经学研究方面,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对古代[[名物制度]]的探索。他以自己"小学"研究的成果作工具,广采浩繁典籍资料作参证,深刻探求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的特点与规律。著名的代表作为《[[三礼名物]]》(中国大学讲义)。《三礼名物略例》(《国学论衡》1933年第2卷)是其研究三礼名物的纲领。他承徽州学派[[江永]]、[[戴震]]等经学及小学大师的治学方法和传统,精研音韵、训诂,详考古代典籍中的名物制度,尤其是对三礼(《[[仪礼]]》《[[周礼]]》《[[礼记]]》)的研究,在资料的搜集、研究的规模、学术见解等诸多方面,"并世殆无第二人可及"。此外,他还著有《[[经学通论]]》(中国大学讲义,1925年)、《淮南旧注校理》(木刻本)、《[[六书条例]]》(中国大学讲义)、《尚书三考》(抄本)、《[[国故概要]]》(北京师范大学讲义)、《[[小学要略]]》(中国大学讲义)、《男女阴释名》(《华国月刊》1924年第2卷第2期)、《尚书今古文说》(《中大季刊》1926年第1卷第1期)、《释这》(《中大季刊》1926年第1卷第3期)、《说祧》(《华国月刊》1926年第3卷第3期)、《公羊徐疏考》(《北师大国学丛刊》1927年第1期)、《[[经典释文撰述时代考]]》(《北平北海图书馆月刊》1929年第2卷第2期)、《语言文字之演进过程与社会意识形态》(《文史》1934年第1卷第2期)、《从说文研究中所认识的货币形态及其他》(《盍旦》1935年第1卷第2期)、《说文讲疏》(《制言》1936年第18、20、21期)、《释车》(《国学论衡》1936年第7卷)及《丧服变除表》《丧服要略》《文言与白话间的量和质》《从说文研究中所认识的交换形态之史的发展》《论古今文上章太炎先生书》《论语老彭考》《说文韵表》《读说文随笔》等专著和论文。
[[File:吴承仕.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p1.pstatp.com/large/5f5000663d6324f85ef 原图链接] [https://www.toutiao.com/i6283002467089121794/ 來自今日头条]]]
著有《[[经学通论]]》、《淮南旧注校理》、《[[六书条例]]》、《[[尚书三考]]》、《[[国故概要]]》、《小学要略》、《男女阴释名》、《尚书今古文说》(《中大季刊》、《释这》、《说祧》、《公羊徐疏考》、《[[经典释文撰述时代考]]》、《语言文字之演进过程与社会意识形态》、《从说文研究中所认识的货币形态及其他》、《说文讲疏》、《释车》及《丧服变除表》、《丧服要略》、《[[文言与白话间的量和质]]》、《从说文研究中所认识的交换形态之史的发展》、《[[论古今文上章太炎先生书]]》、《论语老彭考》、《[[说文韵表]]》、《读说文随笔》等专著和论文。
'''章门“托命”弟子'''
在“章门弟子”中,最具声名者,当属章太炎在东京时期的弟子。不过,在北京、上海与苏州等地向章太炎问学者,其成材率虽不及东京班上为高,但个中佼佼者,亦可谓各有千秋。以经学、语言文字以及历代典章制度研究成名于世的吴承仕,便是太炎在北京时期的弟子之一。吴承仕与任教南京中央大学的黄侃曾有“[[北吴南黄]]”南北二经学大师之称。章太炎也曾对自己两个高足弟子作别样的比较,说吴承仕“文不如季刚,而为学笃实过之”。<ref>[http://szjy.sznews.com/html/2016-05/06/content_3518583.htm 吴承仕: 为国捐躯的“老青年”], 深圳新闻网, 2016-05-06 </ref>
而提到章太炎的生平与思想,不能不提他的《[[菿汉微言]]》。太炎一生,一共有三部以“菿汉”为题的著作,分别是《菿汉微言》《菿汉昌言》与《菿汉雅言劄记》。三者均为“口义”体。所谓“口义”,即弟子对于先生谈话的笔录,是宋代以后出现的一种学术文体。在三部“菿汉”之作中,最为重要的是《菿汉微言》。
'''保护学生'''
[[File:吴承仕2.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p1.pstatp.com/large/5f10008fd573a28aa27 原图链接] [https://www.toutiao.com/i6283002467089121794/ 來自今日头条]]]
"一二·九"运动以后,北平反动当局加紧迫害进步学生。用另组新学联、开除学生领袖、取消学籍等种种手段打击和破坏学生运动,使许多爱国青年失学。师大的反动教授杨立奎,与反动当局一起,操纵指挥"师大抗敌反共救国会",加紧对进步学生的迫害。吴承仕在报纸上连续发表文章,揭露杨立奎的丑行。如在《新学生团体的出现》一文中,支持北平师范大学340名学生签名否认参加新学联。在《袈裟与手枪》一文中揭露反动派"需要袈裟时,就把手枪藏在袈裟下面用袈裟作掩护,不用袈裟时,就用手枪来代替袈裟"。他还针对青年们的思想撰写了《读书与救国》一文,剖析了理论与实践,读书与现实斗争的关系,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方向,"平常时期,要为救国而读书,在国难当头时,就要为读书而救国"。他委托自己的妻弟、时任国民政府铁道部副部长的[[张翰飞]]营救出被捕的学生及北平女师大校长。此外,为了营救被开除和受迫害的学生,吴承仕在1936年暑假,利用他在中国大学担任国学东京主任的机会,倡议在新生人学考试时,为吸收进步学生返校创造条件,亲自为国文试卷出题,并亲自口试、评卷。他出的作文题是《无敌国外患国恒亡》,当时正值国难之秋,这样的题目可以测验出学生的政治思想倾向。他在评分时,特别留意于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学生。曾被清华大学开除的进步学生黄诚,就是在吴承仕主持阅卷时以"特别录取生"资格录取的。黄诚后来成为我党骨干,皖南事变时牺牲。还有的青年是在口试时问读过什么书?有什么感想等,从细微的面部表情发现学生内心深处秘密。许多曾在师大和中大求学的青年,如孙楷第、王重民、臧恺之、王志之、张致祥、王西彦、余修等均被录取,后来都成为党的优秀干部或知名学者。虽事隔半个世纪,还能记得他们入学考试时吴老师亲切慈祥的面容和问话的情景。
3,1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