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

增加 8,21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位于九龙何文田的香港社区组织协会总部有几十级台阶香港社区组织协会 [[Society for Community Organization]]...本会地址:九龙何文田公主道52号3楼 soco是一个非盈利和非政府的社区机构,为老年人、新移民和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基础性的服务和帮助。
=简介=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Society for Community Organization]] )也叫[[香港]]小区组织协会(社协),是一个推动民权发展的组织。社协于七十年代由多位致力发展小区组织工作的教会人士创立,经费主要来自海外教会、公益金及个人捐献。[[香港]]繁荣背后,隐藏着不少被遗忘的社群,包括:笼屋及板间房居民、公屋困难户、失业人士、在职老人、露宿者、新移民家庭等等,他们的公民权利均得不到全面保障。<ref name="香港社区组织协会">{{cite web |url=http://www.soco.org.hk/index_c.htm |title=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Society for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ccessdate=2012-11-27}}</ref>
 
社协深信人人皆享有平等参与发展的机会。透过小区组织策略,让市民明白个人权利的保障是建基于合理平等的社会。社协组织无助的社群,让他们了解自身权益,力求改善不公平的社会制度。透过数以百计的社会行动,不但令参与者重建自信与尊严,更令他们团结成为推动改革不公平社会制度的力量。
 
社协坚持“人人平等”、“倡导民权”、“实践公义”三大原则,推动民权工作,发展相关工作计划。在未来岁月里,社协会坚守信念,与基层市民携手捍卫人权法治,共同开拓仁爱和公义的社会!
 
=成立背景=
六、七十年代期间,香港社会刚属起步阶段,政府在民生各方面皆未有制订长远政策,社会问题频生。不少社会问题及事件也是通过集市民团结力量来达到改善;单是社协已组织过百次的行动,协助居民争取其应有权益。然而,争取行动多属事件性介入,缺乏深层的意识培育,公民意识薄弱。
 
及至八十年代,随着政府政策不断改善和确立,社协意识到若要提升居民的公民意识,建立公民社会,引进民权教育方为长远抗争之良策。再者,由于早年已预期九七回归对香港社会造成具大冲击,惟香港公民权益推广工作却甚为落后,为着在过渡期前造好准备工作,推动人权的保障,期望在法律制度、政府施政,以及公民在日常生活各方面的人权均得以被确认、尊重和诺实。
=创办=
这个协会上世纪70年代由多位教会人士创办,是一个推动民权的倡导性组织(以下简称社协),以保障笼屋以及板间房居民、公屋困难户、失业人士、在职老人、街头露宿者和新移民家庭的公民权利为己任。
=宗旨=
就业权方面,社协跟进就业问题个案、定期提供就业资讯和查询,协助在职老人及家庭成立组织,向立法会和政府部门争取老人退休金,要求设立最低工资和工时,防止年龄歧视。
 
房屋权方面,社协组织笼屋居民(多为单身老人、精神病患者、失业人士以及刑释人员)通过社会行动,成功地推动政府修改多项有关法案,使这些边缘人群的住房条件得以改善。
 
社协还关注[[香港]]近十万中港分离家庭的状况。由于政策限制,内地人士赴港探亲审批等候时间很长。社协组织这些家庭向港府反映情况,每年处理上千宗单程证及居留权个案及咨询,通过诉讼使3千多名儿童得以留港和家人团聚,并成功地使社会关注大陆来港无证儿童和家人的团聚和教育权利。
 
此外,社协还帮助大陆新移民成立互助会。根据社协资料,每年有三万港人和内地人士结婚。社协认为,其配偶和子女来港后,在就业和入学方面受到政策歧视。社协除提供有关咨询外,还成立了社区学习中心,为新移民妇女及儿童提供学习机会,同时敦促政府取消歧视性法律和政策条款。
 
患者权益也是社协的工作领域。通过跟进民事诉讼和医疗申述个案,社协致力于在医患关系中推动保障病人的知情权、选择权、隐私权和投诉权。
 
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方面,社协在1988年和十多个民间团体成立[[香港人权联委会]],争取落实国际人权公约及倡议法律改革,推动[[香港]]成立法定的人权委员会,改进香港的人权状况。此外,社协还关注港人在内地的人权保障问题,并提供跨境法律援助,促使两地政府对在大陆经商的港人涉案设立通报机制。<ref name="香港社区组织协会">{{cite web |url=http://www.soco.org.hk/ |title=香港社区组织协会 HOME| accessdate=2002-11-27}}</ref>
=工作范围=
==就业权利==
跟进二百多个就业问题个案,并定期提供就业信息及查询服务
 
协助在职老人及二百多个家庭成立组织,向立法会及政府部门争取老人退休金及要求设立最低工时及最低工资,并立法防止年龄歧视
在1998年及1999年就居住于公屋及私人楼宇的在职老人展开研究调查
 
在2000年进行中年及青年就业危机调查
 
==房屋权利==
 
提供千多次房屋咨询服务
 
跟进426个申请公屋个案
 
328个家庭成功获配公屋、分户或调迁
 
协助单身人士及板间房居民争取改善房
 
就露宿者的问题进行调查,并组织他们向政府要求改善措施及服务
 
==家庭团聚权利==
社协每年处理近千宗单程证个案及咨询服务
 
居留权诉讼胜诉,三千多名儿童可留港与父母团聚
 
多年来仍致力争取由港府审批单程证
 
==免受歧视权利==
每年处理近千有关房屋、教育、就业等咨询及转介
 
组织新移民青少年,反映教育权利不受保障的问题,并成功争取教育署为15岁以上的新来港学童登记找学校
 
举办夏令营,促进新来港儿童与本港出生儿童的共融
 
招募义工成立小区学习中心,为新移民妇女及学童提供学习机会,亦促进社会共融。
 
==病人权益==
病人权益协会在98年共处理186宗投诉,2000年已上升至377宗
 
现共跟进近40宗民事诉讼及医疗申诉
 
港人在国内的人权保障
 
社协共跟进近50个在内地被扣押的港人个案,并提供法律咨询及转介报务
 
组织家属及被扣港人反映内地部门侵犯港人权益的问题
 
提交申诉书到联合国消除酷刑委员会反映港人在国内面对不人道及酷刑的问题
 
进行小区教育,举办中国刑法课程,让市民认识在国内的自身权益
 
促使特区政府成立中港通报机制及力倡两地订立司法互助协议
 
==生活保障权==
协助365个个案解决经济困难
 
就低收入家庭的成因进行研究,并向政府作出建议
 
协助近千名老人成立老人权益联盟,组织联盟内的老人争取改善老人综援、退休保障及其它福利制度
 
==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
跟进数十个人权个案及近百个人权问题的查询
 
搜集政府涉嫌侵犯公民权益的个案提出司法复核,以修订法例和有关政策
 
就各国际公约定期向联合国各委员会报香港的人权状况
 
参与香港人权委员会,讨论本地人权相关的社会议题,倡议改善投诉机制,反映民间对人权的意见
 
到各中学举办专题讲座,教育青少年认识人权公约及了解社会问题
 
就各项有关人权的社会议题撰文发表意见
 
=活动=
2008仲夏,香港小区组织协会将联同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合办“活在西九系列:西九楼计色”的大型展览。将一幢座落于桂林街55至57号的1949年落成的战后唐楼,共6个住宅单位、天台及大厦地下百乐茶餐厅(即是新亚书院创校原址侧)展示深水的“楼、计、色”,旨在立体地呈现小区面貌。
 
我们希望将这个有机的小区个体,其活力、生命、能量,透过多媒体的展览方法真实地表达出来。“丰富多采”并不足以概括描绘深水这个充满生命力的小区,其历史、建筑、文化、人物、故事、精神等多方面共同建构了这个瑰丽的小区。因此,我们透过展览影像和研讨会,从中体验到这里文化多元、层次有序、历史厚度以及可贵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reflist}}
8,3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