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宁榥

增加 4,67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宁榥 ''' (1912年—2002年),航空动力学家,航空教育家。
生于顺天府密云县。先后在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50年。他在喷气发动机内流与燃烧领域的主要学术成就是把旋涡燃烧与发动机性能结合起来,提出“要使燃烧稳,必须旋涡稳”的准则。他指导研究生共同完成的“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设计原理及方法”获国家科学发明一等奖及专利,已用于几种型号的发动机设计,成效显著,对航空动力的科研和教学作出了贡献。
==主要成就==
宁榥对旋涡湍流及其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成果丰硕。他认为,动力机械、各门科学、自然生态及社会生活均有内在联系及类似规律,观察分析,可以互相借鉴。喷气发动机运转起来,生动活泼,所有零部件必须协调配合,互相制约,只有损失能量最小,才能保持发动机最佳工作状态。但是,旋涡湍流是造成发动机中气流脉动和增加损失的重要原因,对发动机十分有害;另一方面,旋涡湍流又促进高效燃烧和冷却散热。所以,他对如何控制旋涡湍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的研究生高歌曾在沙漠中观察过沙丘,大风吹过沙丘后沿卷成回流旋涡,把后坡冲刷成新月形。宁榥联想到试验冲压发动机的火焰不稳问题,于是选定“沙丘驻涡火焰稳定性理论及实验”为研究课题,模仿沙丘形状制造稳定器,以控制旋涡火焰。模型试验结果发现:这种新型火焰稳定器大大减小了流阻,展宽了燃烧稳定范围,提高了燃烧效率。经航空工厂和研究所考验和应用,此成果已应用于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试飞证明,装有这种新型火焰稳定器的发动机提高了飞机的飞行性能。
 
1984年11月,“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设计原理及方法”获国家科学发明一等奖及国家专利。钱学森评论说:“这项发明长了中国人民志气。”1985年2月,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接见了宁榥和高歌,并合影留念。以后,在宁榥的指导下,对旋涡湍流及其控制的研究又取得重大成果,例如改进潜艇流水口,达到减阻降噪的突出效果并为潜艇航行所证实。此项成果于1989年通过国防科工委鉴定,并获中国船舶总公司1992年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国家发明三等奖。宁榥还指导研究生利用光导纤维研制成功“闪频光导涡量计”,可以探测湍流场的涡量分布,1986年此涡量计获国家专利。
 
宁榥严格要求研究生和青年教师,鼓励创新,为年轻人成材创造了许多条件。他的博士研究生高歌早已破格提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常说:“当教师看到学生成名成家有贡献,是人生极大欣慰。
==获得荣誉==
*1989年国家教委授予他优秀教学工作奖;
*1991年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证书;
*1992年航空航天工业部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人物简历==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学习。
*1936年 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
*1938年 作为中英庚子赔款第六届留英公费生赴英留学。
*1940年 获英国牛津大学科学硕士。
*1941-1946年 任西南联大航空系教授,期间加入中国国民党。
*1946-1952年 任清华大学航空系教授,代系主任
*1952年以后 任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动力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新成立了北京航空学院,宁榥被首批调入北航,参加创建航空发动机系和喷气发动机实验室。
*1958年创建冲压喷气发动机设计专业,指导建立暂冲式气源,研制出我国第一台马赫为2的冲压喷气发动机。
*1960年以后,航天部31所根据北航的经验和资料,继续提高并成功地发展为系列冲压发动机。
*1978年宁榥率代表团去美国约翰·霍浦金森大学参加国际DFC 学术会议,参观访问了7所大学和4所宇航科研中心。
*1980年,宁榥率代表团参加在加拿大召开的第18届国际燃烧学学术会议,在会上宣读了上述论文,受到广泛重视。
*1985年1月7日,宁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7年6月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党员。他还是北京市第七、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2002年12月11日,宁榥教授去世,享年90岁。
==主要论著==
*1 宁榥主编.燃气轮机燃烧室.北京:国防教育出版社,1959
*2 宁榥.冲压喷气发动机原理及构造.北京:北京航空学院教材,1959
*3 宁榥.超音扩压器设计问题.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63
*4 宁榥.涡轮喷气发动机再燃加力问题.北京:北京航空学院教材,1975
*5 宁榥.燃烧室气动力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6 宁榥.松弛震荡燃烧.第18届国际燃烧学会论文集,1981
*7 宁榥.沙丘驻涡火焰稳定性理论及实验.工程热物理学报,1982,3(1)
*8 宁榥.发动机中旋涡紊流与仿生学.航空学报,1984,5(3)
*9 宁榥,林星山.马蹄涡流场涡量分布.工程热物理学报,1987,8(2)
1,25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