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竹塹社

移除 197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荷蘭時期文獻記載,當時竹塹社就坐落在頭前溪畔。清代早期時竹塹社由香山遷往今日新竹市區中心位置。清康熙六十一年(1721年)[[朱一貴]]反清,叛軍由臺灣南部一路北上,竹塹社七姓原住民壯丁支援清軍立功。朱一貴之亂之後,清廷逐漸重視臺灣防務,1733年淡水廳移駐竹塹社,同知徐治民在聚落四周種植荆竹(竹城),並將城內的竹塹社原住民遷往北門外(湳雅),竹塹社新的所在地稱為新社。<ref name="">王郭章,圖說竹塹,2004年</ref>新社因[[頭前溪|竹塹溪]]時常氾濫,1749年竹塹社再往北遷移至今竹北市新社一帶,人口約400餘人。原來新社的地方改稱舊社至今。
{{main|竹塹社公館}}
竹塹社內部設有七個部族稱之為「房」,各房設有「房長」管理,1758年台灣知府[[覺羅四明]]令全社按滿族習俗雉髮,並賜予各「房」[[錢姓|錢]]、[[衛姓|衛]]、[[廖姓|廖]]、[[三姓|三]]、[[潘姓|潘]]、[[黎姓|黎]]、[[金姓|金]]等七姓,使原先各房內不同姓氏的成員都成為「異姓宗族」。竹塹社還興建七姓祠堂,名曰「新社公館」,主祀[[福德正神]],配祀文武判旁再列出「特封義勇為竹塹七姓化番」的七姓祖先神位。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皇帝御賜'''義勇可嘉'''匾額。<ref>[[新竹教育大學]]數位藝術教育學習網,新竹廟宇介紹</ref>咸豐四年(1854年)閩粵械鬥,新社公館遭到祝融之災。後捐地重建,號'''[[采田福地|-{采}-田福地]]'''。時至今日,-{采}-田福地仍然是竹塹社宗族共同的信仰中心。也因竹塹社協助清軍剿判有功,清廷訂屯番制,禁止漢人移民開墾番界內土地。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原住民之中不少為新竹地區大地主,漢人移民僅能向原住民承墾土地,以合股或是集資的方式成立墾號進行開墾。竹塹社族人的經濟地位直到日治時期廢除[[大租制]],才真正的沒落。
===逐漸漢化===
竹塹社遷至新社後,前幾代僅與社內七姓通婚,後逐漸與漢人通婚。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取消了竹塹社既有的一些土地權益,加上七姓內部不和等等原因,導致竹塹社勢力衰退,傳統文化逐漸失傳,母語幾乎完全消失<ref>張炎憲、李季樺,竹塹社勢力衰退之探討─以衛姓和錢姓為例,http://www.sinica.edu.tw/~pingpu/education/Essay/essay1995b/nESSAY/nESSAY.htm</ref> 。竹塹社傳統的祭祖活動稱為'''田''',祭祖活動每年兩次,後又有了拜土地公、作尾牙以及漢族文化的清明祭祖及中元普渡。今日竹塹社祭祀公業的祭祖祀典,大部分已非傳統原貌,改為客家化、道教化了。
==参考文献==
9,0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