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格尔尼卡

增加 7,027 位元組, 5 年前
扩充内容
[[File:Guernica.jpg|有框|居中|[http://www.youhuaaa.com/UploadFiles/images/Painting_Pic_Full/105/52253.jpg 原图链接][http://www.youhuaaa.com/page/painting/show.php?id=52253 来自有画]]]
{|class="wikitable" ";|center |-style="background:LightSkyBlue; color:black;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left;" ||<small>中文名</small>||<small>格尔尼卡</small>||<small>英文名</small>||<small>Guernica</small> |----- ||<small>创作年代</small>||<small>1937</small>||<small>作者</small>||<small>帕勃洛·鲁伊斯·毕加索</small> |----- ||<small>规格</small>||<small>349.3*776.6cm</small>||<small>画作类型</small>||<small>布面油画</small> |----- |}
== 画作内容==
《'''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画面右侧,表现了由于轰炸,一个女人从楼上跌下,她举着双手,抬头向上呼救。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
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这幅画曾到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常强烈。<ref>[http://www.youhuaaa.com/page/painting/show.php?id=52253 有画 网,毕加索高清作品《格尔尼卡》]</ref> == 高晓松口述,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出来的 == {{#evt: service=youku |id= XMzk2MzgzNjc1Mg|alignment=inline|dimensions=390|container=frame }} == 作者简介 ==[[File:毕加索.jpg|有框|左|[http://www.youhuaaa.com/page/painter/show.php?id=4291 来自有画网]]]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973年)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毕加索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毕加索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巴勃罗·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毕加索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毕加索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毕加索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也正因此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毕加索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ref>[http://www.youhuaaa.com/page/painter/show.php?id=4291 有画网,巴勃罗·毕加索]</ref> == 创作背景 == 西班牙杰出画家、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毕加索,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一个图画教师的家庭,1904年定居巴黎。他最初的画比较写实,绘画的主题主要是对乞丐、流浪艺人、演马戏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后来他从形式上求奇异,成了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所谓立体派,是把物体分割成各种几何形体,然后再重叠、堆砌在一个平面的画幅上,因此完全改变了物体原有的形态,他创作的油画《格尔尼卡》就是他的代表作。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毕加索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义愤填膺,放弃了原本创作,转而用六周时间就将此画完成。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此,这幅画成为20世纪美术史上极其重要的作品。全画用黑、白与灰色画成。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了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家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战争结束后,他以法国抵抗运动战士的荣誉参加了战后第一次美展,并于1944年加入法国共产党。以后,他又参加保卫和平运动,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了宣传画《[[和平鸽]]》。毕加索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毕生的努力。 == 艺术特色 == === 构图 === 初看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第一感觉可以用杂乱、支离破碎来表达,但这似乎与狂轰滥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大胆,然而,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经过了缜密的构思,有着严谨统一的秩序,与第一感觉截然不同。全画由左至右可分为四部分。毕加索以精心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而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了全画的重点,显示出其深厚的艺术功力。毕加索一直强调眼睛和眼睛无休止的活动力,在《格尔尼卡》画面中的每一对眼睛不仅加强了构图上所必须的重点和节奏感,而且将惊骇、痛苦或哀求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 色彩 === 《格尔尼卡》在这幅长方形的黑白画中,给我们看到的是一出古代的悲剧,毕加索用时代的哀伤文体抒写出我们的相爱即将消失,这就是为什么他必须要像对某种难以忘怀的完美事物那样做出生死诀别的倾诉。作品画面中由黑、白与灰三种颜色组成,给人一种强烈的情绪冲击,沉郁、惨烈,好像被人用力掐住咽喉无法呼吸一样的痛苦。整个画面被笼罩在黑白灰三个层次的色调之中,更有效的烘托了画面的那种紧张与恐怖的气氛,表现出各种扭曲的痛苦、受难和战争的惨烈场面,将自己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表露出来,痛斥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无尽灾难。 === 情感体现 === 在《格尔尼卡》中,毕加索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并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交相辉映,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有如炼狱般的惨状,嚎哭的丧子之母,惊惶失措的人畜,着火的房屋,这一切都以无声似有声的方式控诉着战争的残暴。作品以强音奏出了悲怆曲,节奏时而紧凑,时而舒缓,是西方绘画史上第一次单纯的以造型标注经历过的事件,人们透过它看到了挖苦与怜悯,悲剧与诙谐,还有生命的颤动与死亡的静止。<ref>[http://www.mei-shu.com/famous/24859/artistic-180460.html 美术 网]</ref>
3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