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東頭邨

增加 8,567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東頭邨'''<br><img src="https://images1.epochhk.com/pictures/179…”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東頭邨'''<br><img src="https://images1.epochhk.com/pictures/179924/%E9%A6%99%E6%B8%AF%E9%BB%83%E5%A4%A7%E4%BB%99%E6%9D%B1%E9%A0%AD%E9%82%A8%E8%B2%B4%E6%9D%B1%E6%A8%93%E5%82%B3%E5%87%BA%E4%B8%AD%E5%85%B1%E7%97%85%E6%AF%92_%E6%AD%A6%E6%BC%A2%E8%82%BA%E7%82%8E_%E7%96%AB%E6%83%85_%E5%B0%88%E5%AE%B6%E6%87%B7%E7%96%91%E6%82%A3%E8%80%85%E5%AE%B6%E5%BA%AD%E6%B4%97%E6%BE%A1%E6%99%82%E7%9A%84%E7%86%B1%E6%B0%A3%E5%B0%8E%E8%87%B4%E7%97%85%E6%AF%92%E6%93%B4%E6%95%A3__%E5%A4%A7%E7%B4%80%E5%85%83%E8%A6%96%E9%A0%BB%E6%88%AA%E5%9C%96__1200x1200_copy@1200x1200.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20-12-15/4802076 圖片來自epochtimes]</small>
|}

'''東頭邨'''({{lang-en|Tung Tau Estate}})是[[香港]]的一個[[香港公共屋邨|公共屋邨]],曾經分為「東頭(一)邨」及「東頭(二)邨」,位於[[新蒲崗]]和[[九龍城]]之間,屬[[黃大仙區]]。屋邨重建後,原「東頭(一)邨」已易名為'''東匯邨'''({{lang-en|Tung Wui Estate}})。

== 說明 ==
===東頭邨===
東頭邨重建前有23座[[徙置區|徙廈]],為方便管理,[[香港房屋署|香港]][[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屋委員會]]曾把東頭邨分為'''「東頭(一)邨」'''及'''「東頭(二)邨」'''。

=== 重建 ===
2014年,餘下的第22座[[徙置區|徙置大廈]]拆卸,「東頭(一)邨」僅餘的大廈消失,現時只剩下「東頭(二)邨」,而原第22座及23座重建後分別成為'''「東匯邨第一期」'''以及'''「東匯邨第二期」'''。

已故前首爾市長朴元淳曾在2012年6月11日,參觀東匯邨第一期,由時任房屋署署長[[栢志高]]陪同視察屋邨設施<ref>[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206/11/P201206110549.htm 首爾市長朴元淳參觀東匯邨]</ref>。

而東匯邨第二期於2019年中定名爲匯智樓,已於2019年中平頂並於2020年5月落成、同年7月23日起開始入伙 ,總共提供1033個單位。

屋邨管理方面,東頭(二)邨是由'''「東頭(二)邨業主立案法團」'''負責。

;徙置屋邨
東頭邨重建前為[[徙置區|徙置屋邨]],於1959年10月建成,並擁有全港首批[[舊長型大廈]]([[徙置區#第二型|第二型徙置大廈]])(第1-21座)及兩幢[[舊長型大廈]]([[徙置區#第四型|第四型徙置大廈]])(第22及23座;當中第22座是全港首幢[[舊長型大廈]]([[徙置區#第二型|第四型徙置大廈]]))。與[[舊長型大廈]]([[徙置區#第一型|第一型徙置大廈]])一樣,這些[[舊長型大廈]]([[徙置區#第二型|第二型徙置大廈]])大多數均分為兩翼,但它們除透過兩翼中間的廁樓相連外,每翼兩端也設通道通往另一翼,其樓梯亦改設在每翼兩端中間位置,因此俯瞰外觀會呈「日」字型,只有第9及11座使用單幢式設計,其樓梯設在樓宇中間突出的位置。另外,本邨部份位置於重建時仍在飛機航道之下,樓宇高度受限制,所以本邨部份樓宇只興建了15層(住宅層數14層),部份甚至只興建了8-13層(住宅層數7-12層)。而第22座設計與後期的同款大廈不同,其大廈中部設有兩伙較大單位,原先擬作公用廁所之用,在入伙前因所有單位升級至使用獨立廚廁而改建為單位出租。

為方便管理,邨內所有[[徙置區|徙廈]]於1965年10月18日由英文字母座號,更改為數字座號(如M座改為第22座)。

;重建徙置大廈
所有[[舊長型大廈]]([[徙置區#第二型|第二型徙置大廈]])於1982-1988年清拆重建(當中最後清拆的14-18座居民指定接收屋邨為[[竹園北邨]]),當中第五至七期重建後與[[鳳德邨]]一併成為[[慈雲山邨]]重建接收屋邨,故本邨後期建成樓宇的居民主要來自原[[慈樂邨]]17-32座、[[慈雲山邨|慈愛邨]]41-42、45-47座及[[慈正邨]]52-53座,亦有少數來自[[秀茂坪邨]]1-17座。2002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推行[[租者置其屋計劃]],東頭(二)邨為目標屋邨之一。屋邨於2004年正式成立[[業主立案法團]],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物業管理。

邨內兩座[[舊長型大廈]]([[徙置區#第四型|第四型徙置大廈]])均牽涉在[[26座問題公屋醜聞]]當中,其中第23座石屎強度只有約10MPa,遠低於標準,原訂在2001年5月31日騰空,但最後因居民不滿安置條件,延誤兩年至2003年清拆,原址所在地其後易名為東匯邨一期。

而第22座更於1987年8月被揭發石屎強度只有約7MPa,遠低於標準,並曾經加裝鋼架支撐,原本納入「整體重建計劃」,需要與其他同類樓宇在1992年重建,居民會獲安置到同年年初落成的[[鳳德邨]]三期;但在1991年,房委會改為動用了3000萬用來翻新該大廈;與此同時,為配合安置[[慈雲山邨]]及[[秀茂坪邨|秀茂坪下邨]]單身長者,第22座部份已騰空單位撥予上述人士居住,但此政策備受批評。

2008年1月15日,[[香港房屋委員會]]表示,經過全面勘察及評估成果效益後,認為第22座在結構上雖然安全,但必須耗資4,600萬港元(以當時造價計)進行維修,才可繼續使用15年,並會對受影響居民構成滋擾,故此在2010年決定於2013年清拆第22座,居住於22座的住戶,將獲遷徙至於2012年落成的東匯邨,以及[[黃大仙區]]內其他公屋。

至於與第22座相連的[[獻主會溥仁小學]]則會保留。[[房委會]]將與[[教育局 (香港)|教育局]]及校方成立聯絡小組,確保在工程進行期間,學校環境安全及減少工程對學校造成的滋擾<ref>{{cite web|url=http://www.legco.gov.hk/yr07-08/chinese/panels/hg/papers/hg0204cb1-712-3-c.pdf |title=有關東頭邨第二十二座及福來邨的全面結構勘察計劃報告及未來路向 |work=香港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CB(1)712/07-08(03)號文件 |date= 2008年1月 |language=zh-hant}}</ref>。但是,由於[[獻主會溥仁小學]]原來的後梯與22座共用,校舍需進行改建及加建工程才能符合消防要求,故此樓宇實際上延至2014年才開始清拆工程。

===東匯邨===

東匯邨重建前為東頭邨第22及23座,屬[[舊長型大廈]]([[徙置區#第四型|第四型徙置大廈]]),分別在2013及2003年清拆,並分別屬東頭邨重建第八及九期計劃。由於當時東頭(一)邨已列入重建計劃,而東頭(二)邨則已列入[[租者置其屋計劃]],故此為方便管理,遂把新建的東頭邨重建第八、九期分拆出來,還設置獨立的屋邨辦事處,並易名為東匯邨。

而房委會在第九期發展計劃(東匯邨第一期)同時興建了一所[[社區中心]],以象徵式租金租予民政事務總署,不過該社區中心仍維持名為'''「東頭社區中心」'''(門牌號碼位於樂善道26號,而此邨亦是[[黃大仙區]]最南端邊緣、周邊建築設施大多已踏進[[九龍城區]]。

東頭邨第九期重建工程原址為東頭邨第23座,由房委會高級建築師岑苑樺為首及其團隊聯合設計。地基工程於2008年1月開始,2009年2月完工,並於2012年完成上蓋工程。房署總結構工程師陳少德指,重建後將有兩座公屋落成,兩座高度由有兩幢101至112米高的公屋樓宇,匯仁樓高35至38層,匯心樓則高29至34層,單位面積由{{convert|14|to|39|sqm|sqft|abbr=on}}。

為配合東南九龍發展計劃,房委會將原先約48層樓高150多米的居屋設計,降低密度為兩座高度由101至112米的公屋單位,並採用拾級而下的設計、即兩座樓宇高度呈遞減設計,確保獅子山景貌不會被樓宇阻擋;故此特別減低兩座公屋樓層的高度,由150多米減至110多米,令市民日後在區內甚至維港對岸、都能欣賞獅子山的山脊線。同時將連接兩座公屋的鄰翼留空地下部份空間,形成約6米高、闊7米樓層的空間,增加空氣對流及日照,更特別採用拾級而下的設計<ref name="為看獅子山">{{cite web|url=http://hk.appledaily.com/news/art/20090414/12635002 | title=為看獅子山 東頭邨重建降低兩樓層 |publisher=[[蘋果日報 (香港)|蘋果日報]] |date=2009-04-14|language=zh-hant}}</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0 建築藝術總論]]
28,72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