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翰林

增加 2,131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
'''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宋沿唐制==

也称翰林学士院,有时亦称翰林院。翰林学士实际上充当[[皇帝]]顾问,很多[[宰相]]都从翰林学士中选拔。[[北宋]]前期的翰林学士,亦无秩品。[[元丰改制]]后,翰林学士承旨和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员]],正三品,并且不任其他官职,专司草拟内制之职,例带知制诰衔。由于唐代学士院自翰林院分出,故宋代有时亦称学士院为翰林院。

宋代另有专掌艺学供奉之事的翰林院,但与学士院的翰林院无关。[[西夏]]设翰林学士院,官员有学士等。辽北面官中有翰林院,掌汉文文书及刑狱诸事,长官为翰林学士及翰林学士承旨等。金天德三年(1151),置翰林学士院,设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等,掌起草诏书等事。

==清因明制==

[[清朝]]设翰林院。置掌院学士两人,满、汉各一人,从二品。清掌院学士无文学撰述之责,是侍读[[学士]]以下诸官的名义长官,与唐宋之翰林学士有所不同。但仕为翰林官者不仅升迁较他官为易,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例由翰林官为之,因[[皇帝]]、[[皇子]]及近支王公,多蒙优待厚遇。

[[Category:546 社會階層及組織‎]]
250,9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