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曾養甫

增加 244 位元組, 3 年前
生平
<li><b style="margin-right:5px;"></b>籌備開闢東方與北方兩大商港。</li>
</ul>
 <ul style="line-height:36px; margin-left:20px; list-style-position:outside;"><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1929年3月 </b> ,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曾氏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嗣後,在1931年和1935年召開的第四、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均先後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1932年 </b> ,養甫奉派為浙江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長,同時兼任浙贛鐵路理事會理事長,建設錢塘江大橋委員會主任委員、改良蠶絲委員會主任委員。他就任後,把開闢道路列為建設首要。1933年夏秋期間,國民政府決定修築浙閩公路浙江段,限期半個月完成。這段公路山嶺重疊,施工困難。養甫親赴工地督建,風雨無間,不分晝夜,終於依期開通到楓嶺。對浙江蠶絲技術之改進,市場之擴大,亦卓有成效。</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height:30px"></b>浙江省的主要河流錢塘江,江面廣闊,把該省分成兩半,交通阻隔,滬杭甬鐵路止於北岸,杭江鐵路則起自南岸,鐵路、公路不能貫通,交通運輸靠船渡。養甫任浙江省建設廳長之初,即欲跨江架橋,以利交通運輸。其時,浙贛鐵路局局長杜鎮遠寫信給正在天津北洋大學教書的橋樑專家茅以升,邀請他前往杭州,商談籌建錢塘江大橋的事。茅以升抵杭州後,首先登門見曾養甫,不料養甫正患感冒,無奈在床上會見茅以升。養甫一談起建橋,滔滔不絕,好象病也輕了。他說:“錢塘江上建一座橋,這是浙江人民多年來的願望,我一來杭州,就想促成此事。”茅以升盤算著說:“這是需要一大筆錢的。”養甫說:“籌款的事,我已多方接洽,很有希望,有了款,還要人會用,才能把橋造起來。”養甫看著茅以升又說:“關於主持造橋的人,我考慮很久,還是請你來擔任,經費我負責,工程你負責,一定要把橋造起來,你看如何?”茅以升看他這樣坦率,當即答應:“我們共同努力,一定要把橋造起來。”這樣的交談,兩人進行了多次。茅以升問道:“造橋的工程資料,有無準備?”曾養甫說:“有一些,當然是初步的,將來還需要你大大補充。”並要他馬上辭去北洋教席。停了一會,他又像聲明似地補充:“造橋工程完全由你負責,我決不干涉。”接著,即派茅以升為錢塘江建橋工程處處長。在建橋一事上,曾養甫說話是算數的,他把建橋的、工程技術權全交給茅以升。</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height:30px"></b>籌建初期,曾養甫曾請美國橋樑專家華德爾作過一套工程設計,需建橋費用758萬銀元,而茅以升設計的只要510萬元。華德爾是鐵道部請來的顧問。因此,曾養甫和鐵道部交涉及向銀行籌款時,注意策略,說建橋方案是根據華德爾的設計“略加修改”。到後來籌款有著落時,曾養甫就宣佈:“這錢塘江大橋,是我們中國人自行設計的。”接著,勘測了橋基的座落地點,定於杭州市上游六和塔下麵。橋為雙層,下通火車,上駛汽車 。1934 。</li><li><b style="margin-right:5px; margin-left:5px;">1934 年11月11日 </b>舉 行了正式開工典禮。大橋動工不久,外面傳言很多,幾乎沒有幾個人相信大橋能夠建成,原來給予借款的銀行界人士更擔憂。此時(1935年)曾養甫已調任鐵道部政務次長兼新路建設委員會委員長,他把茅以升叫到南京,正顏厲色地說:“我一切相信你,如果橋造不成功,你得跳錢塘江,我也跟你後頭跳。”曾養甫的話,使茅以升百感交集。於是,他吃住在工地,日夜奔走,解決了一個個困難,終於在1937年9月26日全橋安裝就緒,下層鐵路橋正式通車,11月17日上層的公路橋又通汽車。人們為了感謝曾養甫,在大橋上鐫刻著“曾養甫”三個大字,至今猶存。</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height:30px"></b>曾養甫任浙江省政府建設廳長時,動工修築浙贛鐵路,半年之內便築到了浙江金華市。1933年冬,又由金華延伸到江山縣。他在調任鐵道部次長後,多方督促,使浙贛鐵路建成通車,與粵漢鐵路銜接,成為長江以南的大動脈。抗日戰爭期間充分發揮其運輸物資和軍隊調動的效用。浙贛鐵路,東起杭州,西至湖南株洲,全長九百四十二公里,橫貫浙、贛、湘三省,它是中國長江以南東西方向的主要幹線,在抗戰時期貢獻巨大。從1937年底至1939年3月的15個月中,浙贛鐵路共開用列車1700餘列,運送部隊150萬人、傷兵6萬人,運輸軍需品、商貨各23萬噸。歷史永遠不會忘記曾為修建及管理此路做出過重要貢獻的實幹家曾養甫。</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1935年 </b> ,曾養甫奉令入川,督促川、黔當局趕築由重慶至貴陽的公路。是年,西南五省聯絡幹道工程開工,次年秋即告完成,使以貴陽為中心的公路網四通八達,東通湖南,西達雲南,南至粵桂,北接重慶。在抗戰期間,這條公路網,對軍隊的調遣、物資的運輸起著重要作用。</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1936年5月 </b> ,曾養甫被推選為中國工程師學會會長,該職一直任至1947年10月。</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height:30px"></b>曾養甫在從事交通建設的同時,還代表國民黨與中國党的代表呂振羽、張子華、周小舟進行了長達11個月(1935年11月至1936年9月)的會談,力促兩黨聯合抗日,並有書信與周恩來等領導聯繫,為第二次國共合作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此事,在2004年播放的電視連續劇《延安頌》的第四集和第八集,從曾養甫和潘漢年的講話中都有所反映。</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1936年秋 </b> ,兩廣歸政中央,曾養甫調任廣州特別市市長,兼黃埔開埠督辦公署督辦 。1937 。</li><li><b style="margin-right:5px; margin-left:5px;">1937 </b> ,任廣東省政府委員兼財政廳廳長,複兼任軍事委員會西南進出口物資總運輸處主任。當時日軍侵華告急,曾養甫預料,抗戰軍興,海面被敵封鎖,西南大後方之燃料,將感缺乏。遂於1936年返粵之初,創辦了湘南煤礦局,積極開採湖南宜章楊梅山和資興縣煤礦。在抗日戰爭期間,粵漢、湘桂、黔桂各條鐵路及後方各省的工業用煤,均賴其供應。</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height:30px"></b>在這段時間,曾養甫認為當務之急是自造汽車。長途運輸用柴油車輛較為經濟,於是與德國沃樂甫廠進行合作,創辦了“中國汽車製造公司”。至1937年,已能自造柴油引擎。其後,中國全部海岸線被日本封鎖,汽油不能輸入,國產桐油又無法出口,中國汽車製造公司以自製引擎設計改燃桐油,在各公路行駛,以利軍民物資之運輸。</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1939年 </b> ,日寇深入華南,妄圖斷我後方運輸命脈,中國當局為另辟國際通路,特派曾養甫任滇緬鐵路督辦公署督辦。</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1940年夏 </b>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設“運輸統制局”,委派曾養甫為監察處長,負責統一西南各省公路的軍隊、物資調遣,以應抗戰軍事急需。是年冬,日寇佔領華南,封鎖中國的全部海岸線,海防港被敵占。這時,國際通道僅賴滇緬鐵路,才能負擔繁重的運輸任務。</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1941年9月 </b> ,國民政府為協商築路事宜,組織“中國友好訪緬團”,任蔣夢麟為團長,曾養甫為副團長。經雙方會商後,便動工勘測、修築。中緬邊境屬蠻荒地帶,崇山峻嶺,懸崖深谷,森林遍野,瘴氣彌漫,施工人員爬山越嶺,鑿路架橋,工程艱巨。養甫不避瘴雨,親率員工勘測施工,致使其左肢不適,變成痼疾。鐵路施工未及半年,仰光淪陷,中國國際通道乃完全斷絕,築路工程亦告中輟。</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1942年12月8日 </b> ,養甫由滇回渝,已感左肢麻痹。旋奉命出任交通部長兼軍事委員會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這時,他積極整理郵政、電信,改善公路、鐵路、水道運輸,以配合軍事需要。</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height:30px"></b>自日本偷襲珍珠港,進佔太平洋西部各地後,英、美與中國成為盟邦。中國國際通道完全斷絕後,美方決定用大型運輸機載運軍需物資,經印度空運接濟中國,並欲利用中國後方基地出擊日本。於是,由美國負擔經費,由曾養甫督辦的滇湎鐵道的工程人員負責趕築飛機場。在工程委員會的主持下,由雲南東至廣西、湖南、江西、廣東、福建,北至貴州、四川、湖北、陝西,計畫共築飛機場72處。其中以成都平原等5處機場,工程最為巨大,設計適合巨型轟炸機及運輸機起飛與降落之用。以上機場從1943年秋開工,僅用了半年時間便趕築完成。</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1945年初 </b> ,曾養甫左肢右腿日益僵硬,影響腦神經,經請准辭去交通部長職務後赴美治療。醫師命他絕食減肥,經四十餘日,軀體便消瘦如柴。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還都南京,曾養甫回國,選為立法委員。</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1949年冬 </b> ,去香港治療腿疾。稍後,往日本醫院治療,施腦部手術兩次。</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1962年 </b> 定居臺北。</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1969年5月 </b> 由臺北扶病赴港,7月入九龍法國醫院治療,同年8月28日逝世,享年72歲。</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height:30px"></b>曾養甫熱心於家鄉教育事業。1946年,他捐贈一百萬元國幣給平遠第一中學興建紀念台。1947年,他又給長田小學捐贈50萬元國幣,資助辦學。</pli></ul
</div>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