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70
次編輯
變更
香妃
,無編輯摘要
}}
容妃(1734年09月15日-1788年5月24日),霍卓氏(又作和卓氏),维吾尔族人。传说中的香妃原型。生于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阿里和卓]]之女。
乾隆二十二年(1757),回部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清朝派兵入回疆平叛,伊帕尔汗的五叔[[额色尹]]、哥哥[[图尔都]]配合清军作战,立了战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平叛之后,乾隆封额色尹为辅国公,封图尔都为一等台吉(仅次于辅国公的爵号),图尔都送妹妹伊帕尔罕氏入宫,以示联婚友好。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和卓·伊帕尔罕
哥 哥: 图尔都
== 人物生平 ==
在乾隆皇帝的40多个后妃中,有一位维吾尔族女子,她就是闻名遐迩的香妃。其实香妃是否遍体生香,根本无从考证。但乾隆帝只有一个维吾尔族妃子却是史实。她就是容妃。在乾隆帝的40多名妃子中,有一名回妃,本不奇怪,可是在容妃死后的一百多年内,却引起了一批骚人墨客的兴趣,在容妃身上大做文章,甚至编造出一个[[“香妃”]]的故事。从野史、诗词到舞台,绘声绘影大肆渲染,竟达到了真假难辨的程度。诗词、戏曲中的人物是可以编造的,但发展到排除史实、以假乱真的程度,就有问题了。以下,我们暂还按习惯称其为香妃,看看她的真实生平。
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香妃诞生在新疆和卓族的一个家庭。和卓族是世居叶尔羌的维吾尔族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其族称为和卓,所以香妃又叫和卓氏。其父为第二十九世回部台吉(贵族首领)[[图尔都]]。乾隆二十年五月,清军进军伊犁,二次平定准噶尔叛乱,解救了被准噶尔拘禁的[[叶尔羌、喀什噶尔]]封建主玛罕木特的两个儿子[[:大和卓木、小和卓木]]。不料两年以后,小和卓木杀死了钦派的副都统阿敏道,自称巴图尔汗,大和卓木也据守喀什噶尔,两相呼应,称雄南疆,开始了大规模的武装反清。此后,图尔都台吉等不愿归附分裂的部落,配合清军,于乾隆二十四年,彻底平息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乱。乾隆二十五年,图尔都等五户助战有功的和卓,及霍集斯等三户在平乱中立功的南疆维吾尔上层人士应召陆续来到北京,拜见高宗皇帝。乾隆令他们在京居住,并派使者接他们的家眷来京,封图尔都等为一等台吉。图尔都27岁的妹妹也被选入宫,册封为和贵人(即香妃)。显然,这是乾隆皇帝统一新疆后,实行“因俗而制”的政治需要,即政治联姻。
[[File:Xiang2.jpg|缩略图]]
贵人在清朝后妃的八个等级中,属于第六个等级,其前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其后有常在和答应。由于和贵人入宫时带来了[[祥瑞]](从南方移栽到宫内的荔枝树,竟结出了200多颗荔枝),很得皇上的青睐,也很受皇太后的喜爱。因此在和贵人入宫后的第三年,即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六日,皇太后降旨,册封和贵人为[[容嫔]]。她的哥哥,原封为一等台吉的图尔都,也因追论进攻喀什噶尔有功。而同时晋爵,封为[[辅国公]]。乾隆三十年春天,高宗第四次南巡,携皇太后、皇后、庆妃、香妃、图尔都以及大学士傅恒等王公贵戚1000余人同行。一路上,乾隆对香妃格外恩赏。前后赐给她80多种口味适宜的饭菜,其中就有名贵的奶酥[[油野鸭子、酒炖羊肉、羊池士]]等。
之后,香妃的俊俏和异域情调进一步赢得乾隆皇帝的垂爱和信任,乾隆三十三年六月,皇太后懿旨,将她由容嫔晋为[[容妃]],并由赏给处为她准备满洲朝服、吉服、项圈、耳坠、数珠等等。同年十月,受命为正、副使的大学士尹继善、内阁学士迈拉逊,持节册封容嫔为容妃,册文曰:“尔容嫔霍卓氏,端谨持躬,柔嘉表则,秉小心而有恪,久勤服事于慈闱,供内职以无违,夙协箴规于女史,兹奉皇太后慈谕,册封尔为容妃……”这一年,香妃35岁。三年以后,乾隆又携香妃等六位妃嫔东巡,游历泰山,拜谒孔庙。由于乾隆三十一年那拉氏皇后亡故,乾隆声称不再立后;乾隆四十年,皇贵妃又病死,因此,到这个时候,容妃在乾隆的众多后妃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十五日,皇帝在圆明园奉三无私殿设宴会餐,容妃已入主了西边头桌的首位,到同年十二月乾清宫大宴,容妃又升格到了东边坐桌的第二位。这时,容妃已48岁,到了她地位与殊荣的顶峰。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离世,享年55岁。
香妃的故事历来非常迷人。传说她“玉容未近,芳香袭人,即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是新疆回部酋长霍集占的王妃,回部叛乱,[[霍集占]]被清廷诛杀,将军兆惠将香妃生擒送与乾隆。但香妃心怀“国破家亡,情愿一死”之志,始终不从乾隆,最后被太后赐死。死后,将其运回家乡安葬,故新疆喀什有香妃墓。然而传说再引人入胜,也与历史事实相去甚远。
[[File:Xiang3.jpg|缩略图]]
[[“香妃”]]之名早在清朝末年的一些私人著述中就已出现了。据迄今为止的考证得知,最早出现香妃之名的当属光绪十八年(1892)萧雄写的《西疆杂述诗》卷四“香娘娘庙”,其中有“纷纷女伴谒香娘”一语。他在附录中进一步写到:“香娘娘,乾隆年间喀什噶尔人,降生不凡,体有香气,性真笃,因恋母,归没于家。”光绪三十年(1904)刊印的《王湘绮先生全集》第五卷中,记有回妃被拐入宫,不顺从皇帝,最后被皇太后绞杀的情节。
“香妃”之名的广泛流传是在清王朝灭亡以后。1914年,故宫古物陈列所从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调来一批文物搞展览,其中有一幅年轻女子的戎妆像。在该画像下面的说明文字中,明确指出:“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从此以后,香妃之名大震。
由上述记载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第一,香妃是回族;第二,香妃之得名与生来就[[“体有异香”]]有关。人真的可以“不假熏沐”就“体有异香”吗?根据人的生理特征,每一个人通过汗腺、皮脂腺,都会分泌出一些气味来,人的五脏六腑内的气味通过人的一些器官也会排出来,几乎一人一味,有的气味浓,有的清淡些。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属于这种气味?我们不得而知。再者,一些爱美、生活讲究的女子,常洗一种“花草浴”或“奶浴”。还有一些女人喜欢搽抹一些具有特殊香气的高级脂粉之类。浴后、搽后,身体自然会散发出引人注意的、沁人心脾的香味来。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来自化妆品或者浴液的气味?这对我们而言同样是个难解之谜。
反过来,说香妃之得名源于“体有异香”,也可能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解释,也不能排除由于香妃长得太美、秀色可餐,故美其名曰“香妃”这种可能性。总之,为什么叫香妃,说法很多,至今尚无定论。
== 画像之谜 ==
香妃貌美,应当是不用怀疑的,否则乾隆皇帝不会千里迢迢将这位回部女子纳为皇妃。香妃究竟美到什么程度?人们总希望一睹真容。流传于世的、被称为香妃画像的有四种,一是身穿红色旗装的半身像,二是身穿欧式盔甲、手握战刀的半身像,三是身穿西式长裙、一手提花篮、一手拿花铲、头戴凉帽的坐像,四是太仓陆夫人在东陵裕妃园寝拍照的香妃吉服半身像。
第一幅旗装像是流传最广、利用率最高、人们最熟悉的画像,许多文章、书籍、画报,甚至商店广告中用的都是这幅像。在人们的心目中,这幅画像就是香妃像,一提起香妃,自然也就想到这幅像。
第二幅是戎装像。1914年古物陈列所展出的就是这幅,当时悬挂在武英殿后右旁的浴德堂内,下面附有文字说明。这幅像出自清宫当没有问题,但画上没有款识。有人说此画的作者是[[郎世宁]]。可是郎世宁的画作在[[《国朝院画录》和《石渠宝笈》]]中都有记载,此两书中未见有关此画的任何内容。有人说是他的[[“游戏之笔”]]。郎世宁有多大的胆子,敢以“游戏之笔”随便画当朝皇上的一名宠妃?曾经在古物陈列所工作过的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先生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那时,我和几个同事根据民国政府内务部一位官员说的‘这大概就是香妃’,并考虑到当时社会经济效益商定的,是没有查史料的,是错误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应该纠正的。”原故宫博物院资深专家朱家溍先生特地写了一篇[[《“香妃戎装像”定名的由来》]]一文,进一步否定了这幅画是香妃像。
第三幅洋装像,也和前两幅一样,既没有款识,也没有图录记载,更没有专门论述,将它说成是香妃像,同样没有任何依据。以上三幅,充其量也只能说是传说中的香妃像。
第四幅是香妃吉服像。这幅像一般人很少见到。著名清史大师孟森先生在逝世前的最后一篇文章[[《香妃考实》]]中讲了这幅像的来源:
吴生丰培贻一容妃园寝神像,问其所从得?则云有太仓陆夫人藏。此夫人为陆文慎宝忠之子妇,徐相国郙之女,于民国二三年间至东陵,瞻仰各陵寝。至一处,守者谓即香妃冢,据标题则容妃园寝也。凡陵寝、园寝享殿皆有遗像,一大一小。小者遇有祭祀即张之。大者年仅张设一次。陆夫人以香妃之传说甚厖杂,亲至其园寝,始知流言之非实。请于守者,以摄影法摄容妃像以归。所摄乃其小者,大像封局,未得见也。
== 葬地之谜 ==
[[File:Xiang5.jpg|缩略图]]
根据档案记载,香妃是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进宫的,当时已27岁。那个时代,女子一般都在十几岁就出嫁。清帝挑选秀女,13岁的女孩子就可参选。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12岁就嫁给了努尔哈赤。孝庄文皇后13岁就与皇太极成了婚。孝康章皇后15岁就生育了康熙帝。香妃入宫时已经27岁,有人据此推测她很可能已经结过婚,而且婚史不会很短。
如果香妃入宫前结过婚,那她以前的丈夫是谁?这次入宫,是因丈夫死了还是离婚了?如果是离婚,离婚的原因是什么?以前是什么时候结的婚?都无从得知。香妃也有可能在入宫前没有结过婚。那个年代虽然盛行早婚,但个别晚婚的也不是没有。当年叶赫部首领布扬古妹,丰姿绰约,聪慧柔顺,是有名的美貌佳人。也正因为她的美丽聪慧以及政治上的原因,到33岁才出嫁,成了著名的[[“老女”]]。香妃久负美名,远近闻知,她难道就不会是第二个“老女”吗?在民间,也有一些有地位、有财富的美貌女子,依恃自己的财、貌,高不成,低不就,总不能找到遂心如的郎君,直到妙龄花季已过,耽误了婚期。香妃会不会也属于这种情况呢?这个谜团恐怕真的难以解开了。
== 死亡之谜 ==
关于香妃的死亡,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被皇太后赐死,另一种是自然病死。前一种说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14年古物陈列所在展出的所谓香妃戎装像下写的文字说明: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或有称其美于中土者,清高宗闻之。两师之役,嘱将军兆惠一穷其异。回疆既平,兆惠果生得香妃,致之京师。帝命于西内建宝月楼(即今之新华门)居之。楼外建回营,毳幕韦鞴,具如西域式武英殿浴德堂浴室穹隆顶,又武英殿西之浴德堂,仿土耳其式建筑,相传亦为香妃沐浴之所。盖帝欲藉种种以取悦其意,而稍杀其思乡之念也。讵妃虽被殊眷,终不释然,尝出白刃袖中,示人曰:“国破家亡,死志久决,然决不肯效儿女汶汶徒死,必得一当以报故主。”闻者大惊。但帝虽知其不可辱而卒不忍舍也。如是者数年。皇太后微有所闻,屡戒帝弗往,不听。会帝宿斋宫,急召妃入,赐缢死。……
皇太后即乾隆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死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而香妃(容妃)死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比皇太后晚死11年,所以不可能是被皇太后赐死的。
== 历史上的香妃 ==
'''香妃'''
关于香妃的传说,如此纷纭复杂,那么,历史上真正的香妃究竟怎样呢?一般公认的观点,香妃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容妃,他是新疆伊斯兰教上层和卓家族的后裔。乾隆二十三年,和卓家族的一支──霍集占发动叛乱,香妃的叔叔额色尹及兄长图尔都率部配合清军平叛。次年,香妃随图尔都进京,入宫并被封为“和贵人”,在宫中的身份列为主位。从香妃的经历来看,他无疑是[[乾隆较宠爱]]的一个妃子。
容妃就是香妃。关于这个问题,史学界曾经有过争论,如今已经达成了共识。做这种判断的理由是什么呢?
其一,乾隆帝只有一个来自新疆的妃子。[[容妃]],无论是官书、档案记载,还是实物考证,都证明是来自新疆的妃子。既然香妃也是乾隆帝的新疆妃子,那么香妃只能是容妃。
其二,她们“二人”都来自新疆,都是维吾尔族,都信奉伊斯兰教,最后的封号都是妃。就是说家乡、民族、宗教信仰、封号是一样的,如果是两个人,不会如此巧合。
其三,她们“二人”的父亲、哥哥、五叔、六叔是相同的。新疆喀什香妃墓的资料中,提到香妃的父亲是阿里和卓,哥哥是哈山和卓即图地公(汉名),并说图地公曾“和妹妹香妃一起去北京”。从[[《西域同文志》]]卷十一和[[《西域图志》]]卷四十八记载的“和卓”世系中可知,艾力和卓即阿里和卓。这两个名词在维吾尔语中是一个词,只是汉字译写的差异。这两本书上还记载了阿里和卓的五弟是额色尹、六弟是帕尔萨,其子是图尔都。图尔都的维语原音为图尔迪,因他是公爵,因此称图尔迪公,快读则为图地公,与上面提到的哈山和卓是同一个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容妃遗物折》中提到了部分容妃娘家人的姓名,其中有额思音、帕尔萨、图尔都妻等。额思音就是香妃的五叔额色尹,帕尔萨就是香妃的六叔,图尔都妻就是香妃的嫂子。既然香妃和容妃的家属都是一样的,那么两个人自然就是一个人了。
与传说中香妃奉太后之命赐死的情形恰恰相反,事实上,奉太后之命,乾隆二十六年底,香妃由[[贵人晋升为嫔]],三十三年下又由嫔晋升为妃,称为容妃。太后于乾隆四十二年去世,容妃死于五十三年,他当然不会是太后赐死的。由于乾隆后期不设皇后,香妃在诸妃中位居第三,地位很高。香妃在宫中享有特殊待遇,乾隆帝注意照顾她的民族习惯,她在宫中长期穿着维吾尔族服装,保持维族饮食习惯,宫中专设了维族厨役,以保证她的特殊需要。每逢赏赐,她得到的哈密瓜一类的西北贡品较一般妃嫔为多。
乾隆三十年春,她以嫔的身份与皇后等一起随同乾隆下江南,游历了苏州杭州等地,一路上她所得的赏赐均为清真食品技术与伊斯兰教习俗的物品。除这次随驾南巡外,容妃还多次随乾隆出巡,乾隆三十六年,随驾东巡,游历泰山曲阜;四十三年七月,随驾赴盛京,曾到沈阳故宫等处。拜谒过清太祖努尔哈赤陵。从出巡记录来看,容妃地位在不断提高,所得赏赐不断增加。频繁的随驾出巡本身,也说明她深得皇帝宠爱。
与传说中香妃早死的情况相反,香妃实际活到50多岁,人们已经找到她四十岁千秋,五十岁千秋时宫中赏给她的大量物品的记录,乾隆五十三年四月,香妃病死于宫中,葬于河北遵化清东陵,出土的花白发辫也说明她的年龄。
香妃及其家族,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也正因为如此他受到人们尊重和传颂。而美丽的香妃传说也称为民族团结历史上动人的一页。
那么,历史上的容妃即香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纳一个维吾尔族女子为妃?她一生的经历又如何?这也是世人普遍关注的问题。
容妃,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九月十五日。她是新疆秉持回教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其家族为和卓,故被称为[[和卓氏]],也称霍卓氏。其父阿里和卓为回部台吉,哥哥叫图尔都。容妃家族世代居住在新疆的叶尔羌。
乾隆二十年(1755)五月,清政府派兵平定了新疆阿睦尔撒纳的叛乱,解救了墨特的两个儿子波罗尼都和霍集占[[(大小和卓)]]。可是这两个人不但不感恩戴德,反而以怨报德,聚众叛乱,反对朝廷,分裂祖国。容妃一家反对叛乱,拥护朝廷,不顺从大小和卓,被迫离乡背井,全家从天山以南的叶尔羌迁移到天山北侧的伊犁居住。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再次派兵平叛。乾隆二十四年(1759)秋,大小和卓的叛乱被平定。配合清军平叛有功的容妃的五叔、六叔、哥哥及其家属先后被召进北京,封官晋爵,宴请赏赐,并为他们建回子营,让他们居住。容妃也来到了北京。为了感谢皇帝的恩德,表示对朝廷的忠心,额色尹和图尔都决定将美丽聪明的容妃送进皇宫,服侍皇上。
乾隆大帝 香妃
乾隆大帝 香妃
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初四日,图尔都27岁的妹妹被封为和贵人,皇帝赏给了她大量衣物和银两。她一进宫就被封为贵人,没有经过常在和答应两级,表明了皇帝对这件事的重视,也表明了皇帝对这位来自新疆维吾尔族女子的喜爱。这年的四月八日,乾隆帝将宫中女子[[巴朗]]赐给[[图尔都]]为妻。和贵人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受到了皇帝的尊重和特殊的关照,专门为她在宫中设了回族厨师。容妃在圆明园居住时,曾在园中的方外观做礼拜,乾隆帝特意为她在方外观大理石墙上镌刻了[[《古兰经》]]文。和贵人入宫两年来,“秉心克慎,奉职惟勤”,全宫上下对她的印象都很好。
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二月三十日,乾隆帝奉皇太后懿旨,晋封和贵人为容嫔。第二年图尔都晋封为辅国公。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皇帝第四次南巡,容嫔和她的哥哥图尔都随驾同行。皇帝的妃嫔很多,而外出陪驾的妃嫔只有几位,容嫔能够随驾,表明了她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一路上,容嫔兄妹第一次饱览了祖国内地的壮美山河,大开了眼界。
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初五日,乾隆帝奉皇太后懿旨,晋升容嫔为容妃。同年十月二十六日,乾隆帝命文华殿大学士尹继善为正使、内阁学士迈拉逊为副使,持节赍册印,册封容嫔为容妃。乾隆三十六年(1771),容妃随皇帝东巡,拜谒了孔庙,登上了东岳泰山。乾隆四十三年(1778),容妃又随皇帝拜谒了盛京,在这次随行的6位妃嫔中,容妃已居第二位。
自乾隆三十一年(1766)乌喇那拉皇后死后,乾隆帝不再立皇后。自乾隆三十年(1765)庆贵妃死后,四十年(1775)令懿皇贵妃死后,不再封贵妃和皇贵妃。后宫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妃,当时宫中有6位妃,容妃就是其中一位。从乾隆四十三年(1778)七月以后,容妃已升到第三位,排在愉妃、颖妃之后。从乾隆五十年(1785)以后,可能是身体欠佳,容妃很少露面,皇帝往往单独赏给她物品。通过查阅清宫档案《赏赐底簿》得知,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十四日,皇帝赏给了容妃10个春橘,这是迄今所查到的最后一次赏赐。5天以后,即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十九日,容妃在圆明园溘然长逝,终年55岁。她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给皇帝生育儿女。
容妃死后,乾隆帝为了让宫里人经常怀念她,特地将她在宫中几十年里积攒下来的物品分赠给各妃嫔、公主、格格和佣人以及她娘家的人。容妃的金棺暂安在畅春园西侧的西花园,同年四月二十七日从西花园奉移到北京东北郊的静安庄殡宫暂安。同年九月十七日,乾隆帝命皇八子[[仪郡王永璇]]护送容妃金棺奉移东陵。九月二十五日葬入[[裕陵妃园寝]]。
被认为是香妃葬地的,起码有三处,即新疆的喀什、北京陶然亭北和遵化清东陵。新疆的香妃墓位于喀什市东北郊区的浩罕村,占地30亩,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300多年来,经过不断地修缮、扩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现有墓堆58个。以前此墓称“海孜来特麻扎尔”,译为“尊者之墓”。也有人称为“阿帕克和卓扎尔”的,简称为[[和卓墓]],直到现在还有人这样称呼。
此墓群最初并无“香妃墓”之称,后来才传说香妃也葬在里边,但连守墓人也不知哪座墓堆是香妃的。再到后来,不仅“香妃墓”叫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响亮,而且还明确了哪座墓堆是香妃的。更有甚者,有人将据说是当年运送香妃遗体的废旧驮轿也摆了出来,以证实香妃确实葬在那里。此墓建于1640年,而香妃之名正式出现于民国初年,况此墓又为家族合葬墓,而且迄今为止也没见到香妃葬入此墓的明确的文字记载,故称之为[[“香妃墓”]]应是后人附会之说。
至于北京陶然亭北丛芦乱苇中的土堆,当地老人称之为[[“香冢”]],有人说是香妃的坟。此冢旁立有一碑,上面镌刻着:[[“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从碑文来看,葬于此处之人确为一女子,生前似乎发生过曲折离奇的情感故事,但其中未提香妃一个字,而且,大清皇妃死后岂能葬在荒草堆中?故此说也不可信。
遵化境内的清东陵是清王朝在关内开辟的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园,乾隆帝的裕陵就建在那里,其妃园寝建在裕陵旁边。这座妃园寝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位于裕陵西05公里,坐北朝南。其建筑布局及规制为:园寝最前面有一道马槽沟,正中建一孔拱桥一座,东侧建三孔平桥一座。往北是东西厢房各5间,单檐硬山顶。东西值班房各3间,单檐卷棚顶。宫门一座,面阔3间,单檐歇山顶。前院内东侧燎炉一座。东西配殿各5间,单檐歇山顶。院内正中享殿一座,面阔5间,单檐歇山顶。享殿两侧各建园寝门一座。后院前部正中建方城、明楼。方城后为宝城、宝顶。在宝城两侧各建小宝顶一座。在宝城后有4排宝顶,计32座。整个园寝共建大小宝顶35座,葬人36位。其中香妃的宝顶建在大宝顶后第一排东端第一位。整座园寝除厢房和值班房为布筒瓦外,其他建筑及墙顶均覆以绿色琉璃瓦。这座园寝规制之高,建筑之完备,在清代妃园寝中仅次于景陵皇贵妃园寝,位居第二。其葬人之多,在清代妃园寝中也数第二。香妃即乾隆帝的容妃,葬在这座园寝,《大清会典》及其他官书、《昌瑞山万年统志》、《陵寝易知》等书不仅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而且还绘有葬位图。
清宫档案中还有关于容妃遗物、送葬人员等方面的资料。1979年10月,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对容妃地宫进行了清理,不仅找到了遗骨,而且还出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发现了一些文字。这一切都无可辩驳地证实了香妃就葬在这座妃园寝内。
== 史书记载 ==
乾隆《宝月楼记》“宝月楼者,介于瀛台南岸适中,北对迎薰亭,亭台皆胜园遗址,岁时修葺增减,无大营造。顾掖池南岸,逼近皇城,长以二百丈计,阔以四丈计,地既狭,前朝未置宫室,每临台南望,嫌其直长鲜屏蔽,则命奉宸,既景既珥,约之椓椓。鸠土戊寅之春,落成是岁之秋。楼之义无穷,而独名之曰宝月者,池与月适当其前,抑亦有乎广寒之亭也。”乾隆册封霍卓氏为容嫔册文:尔霍卓氏,秉心克慎,奉职惟勤,壸范端庄,礼容愉婉,深严拓馆。兹仰承皇太后慈谕,册封尔为容嫔。
乾隆册封容嫔霍卓氏为容妃册文:尔容嫔霍卓氏,端谨持躬,柔嘉表则,秉小心而有恪之,勤服事于慈闱,供内职以无违,夙协箴规于如史。兹奉皇太后慈谕,[[封尔为容妃]]。
乾隆二十七年作的一首诗:“淑气渐和凝,高楼拾级登。北杓已东转,西宇向南凭。”(自注:楼临长安街,街南俾移来西域回部居之,室宇即其制。)
二十八年新年,乾隆又作了一首宝月楼诗:“冬冰俯北沼,春阁出南城。(自注:楼近倚皇城南墙。)宝月昔时记,(自注:向作宝月楼记粘壁。)韶年今日迎。屏文新茀禄,镜影大光明。鳞次居回部,(自注:墙外西长安街,内属回人衡宇相望,人称回子营。新建礼拜寺,正与楼对。)安西系远情。”
[[《清史稿》]]后妃传: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赉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
== 香妃之墓 ==
香妃墓
香妃墓
它坐落在喀什市东郊5千米的[[浩罕村]],系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古建筑群,也是[[伊斯兰教圣裔的陵墓]],占地2公顷。 陵墓始建于1640年,据说墓内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72人(实际只见大小58个墓穴)。第一代是伊斯兰著名传教士玉素甫霍加。他死后,其长子阿帕克霍加继承了父亲的传教事业,成了明末清初喀什伊斯兰教[[“依禅派”]]著名大师,并一度夺得了[[叶尔羌王朝]]的政权。他死于1693年,亦葬于此,由于其名望超过了他的父亲,所以后来人们便把这座陵墓称为[[“阿帕克霍加墓”]]。
传说,埋葬在这里的霍加后裔中,有一个叫伊帕尔汗的女子,是乾隆皇帝的爱妃,由于她身上有一股常有的沙枣花香,人们便称她为“香妃”。香妃死后由其嫂苏德香将其尸体护送回喀什,并葬于阿帕霍加墓内,因而人们又将这座陵墓称做香妃墓”。不过据考证,香妃并没有葬在这里,她确切的葬地是在河北遵化[[清东陵的裕妃园寝]]。 [[阿帕克霍加墓]]整个陵园是一组构筑得十分精美宏伟的古建筑29米,四角各立一座半嵌在墙内的巨大砖砌圆柱,柱顶各建一座精致的圆筒形[[“邦克楼”]],楼顶各有一根铁柱群,由门楼、大、小礼拜寺、教经堂和主墓室五部分组成。主体陵墓是一座长方形拱顶的高大建筑,高26米,底长35米,进深,高擎着一弯新月。主墓室顶呈圆形,其圆拱直径达17米,无任何梁柱。主墓室外墙和层顶全部用绿色琉璃砖贴面,蓝。陵墓厅堂高大宽敞,平台上排列着坟丘,坟丘是用白底兰花琉璃砖砌成,晶莹素洁。大礼拜寺在陵园的西半部,名“艾依提甲衣”,节日期间供教徒们作礼拜用。小礼拜寺和门楼是一组最外面的建筑物,彩绘和砖雕图案极为精美。寺外有一池清水,林木参天,清幽宜人。
阿帕霍加墓与香妃墓坐落在喀什市东郊5公里处的浩罕村,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教式的古建筑群。陵墓始建于1640年前后。据说墓内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72人,因其中葬有明末清初喀什著名伊斯兰教[[“依禅派”]]大师阿帕霍加而得名。阿帕霍加是墓中第二代人,曾一度夺得叶尔羌王朝的世袭政权,更成为17世纪“依禅派”伊斯兰教的首领,名望远远超过其传教大师的父亲。
香妃墓就像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高40米,由门楼、小礼拜寺、大礼拜寺、教经堂和主墓室5部分组成。穹窿形的圆顶上,有一座玲珑剔透的塔楼。塔楼之巅,又有一镀金新月,金光闪闪,庄严肃穆。陵墓高大宽敞的厅堂里,筑有半人高的平台,依次是香妃家族五代72人大小58座坟丘。香妃的坟丘设在平台的东北角,坟丘前用维文、汉文写着她的名字。墓丘都用蓝色玻璃砖包砌,上面再覆盖各种图案的花布,既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又有保护墓丘的作用。陵墓左边,建有大小两座精致的伊斯兰教礼拜寺。陵墓后面,还有一大片坟墓,景色十分壮观。
阿帕霍加墓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雨历史的洗礼,以其坚韧不屈的精神固守其古朴的建筑风格,来此地的游客有幕名香妃之麋,也有为朝拜而来的,更多的是为目睹阿帕霍加墓高超建筑技术和艺术风格而来。香妃墓实际上是阿帕霍加家族陵墓的俗称,是典型的伊斯兰风格的宫殿式陵墓建筑。陵墓安葬着同一家族的72座白底兰花玻璃瓦覆盖的陵墓。第一代是伊斯兰传教士阿基·买和买提·玉素甫霍加。他死后,长子阿帕霍加继承其衣钵,继续传教,并一度夺得了叶尔羌王朝的世袭政权,在其权利巅峰时期统治了喀什噶尔、叶尔羌(今莎车)、和田、阿克苏、库车、吐鲁番六座城市,接受了“世界的主宰”的称号,成为十七世纪的白山派伊斯兰教的首领,他死后改为阿帕霍加墓。香妃是[[阿帕霍加]]的孙女。
香妃是乾隆皇帝的妃子——容妃,原名叫[[伊帕尔汗]],据说伊帕尔汗身上总有一股浓郁的[[沙枣花香]],所以被称为香妃,传说香妃抑郁而死,死后乾隆皇帝派[[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人]]的送葬队伍,抬着香妃的棺木返回故乡,棺木不准落地。当棺木送到喀什时,送葬队伍只剩下六人。当然这只是传说,据清史记载,她在宫中生活了28年,53岁时病逝,葬于河北清东陵裕妃园寝内,传说香妃的兄长用了三年半时间,从北京带回的遗物,葬在陵殿的东北角,所以香妃墓内存放的是香妃的衣冠。
陵墓由门楼、大小礼拜寺、教经堂和主墓室5部分组成。正门门楼精美华丽,两侧有高大的砖砌圆柱和门墙,表面镶着蓝底白花琉璃砖。与门楼西墙紧连的是一座小清真寺,前有彩绘天棚覆顶的高台,后有祈祷室。陵园内西面是一座大清真寺,正北是一座穹窿顶的教经堂。主墓室在陵园东部,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建筑,主墓屋顶呈圆形,其圆拱直径达17米,无任何梁柱,外面全部是用绿色琉璃砖贴面,并夹杂一些绘有各色图案和花纹的黄色或蓝色瓷砖,显得格外富丽堂皇、庄严肃穆。墓室内部筑有半人高的平台,平台上整齐地排布着大小不等的数十个墓丘,墓均砌以白底蓝花的琉璃砖,看上去晶洁素雅。
=== 身世之谜 ==
“庙貌巍峨水绕廊,纷纷女伴竭香娘。抒诚泣捧金蟾锁,密祷心中愿未偿。”自从听园居士萧雄于光绪十八年(1892)在他的[[《西域杂述诗》]]中刊出这首题为[[《香娘娘庙]]》的诗以及一段关于“香娘娘”神奇身世的记述之后,关于“香妃”的种种传说不胫而走。
许多野史笔记记载,1914年,故宫古物陈列所在紫禁城内武英殿西侧的浴德堂,向中外游人展出了据说是出自郎世宁手笔的[[“香妃戎装像”]],像下附有一篇绘声绘色的小传,大意云:香妃原是西域回部的王妃,姿色妙丽,生而体有异香,不需薰沐,因而被称为“香妃”。在兆惠率军西征时,乾隆帝专门嘱咐他务必弄个明白。后来,兆惠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就将香妃带回京师。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这样一位传奇女子?据[[《清史稿》和《清皇室四谱》]]的记载,在乾隆帝的四十二位后妃中,确有一位来自西域回部,不过她的封号是“容妃”。史学工作者进一步挖掘史料,特别是故宫档案,以及1979年容妃墓的打开,终于使香妃之谜大白于天下。
原来容妃(香妃)出生在西域世世为回部长的和卓氏家族。“和卓”在波斯语中就是伊斯兰教首领的意思。容妃首次见于记载,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初四日,她被封为[[“和贵人”]]。就在这天,她新封贵人得到了一大批价值连城的金银绫缎珍珠宝物的详细清单,至今还完整地保存着。自此直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她死去,其间,每年她所获金珠宝器、海味山珍等赏赐的详细清单,也都全部地保存着。她在宫廷中度过了二十八个春秋。据清宫档案记载,她出生在雍正十二年(1734)的九月十五日,封[[“和贵人”]]时二十七岁,当时乾隆帝五十岁。旧史说,香妃进宫不几年即被太后赐死。其实,太后死于乾隆四十二年,比容妃早死了十一年,岂有将容妃赐死之理?不仅如此,而且,容妃在乾隆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由贵人晋封为嫔,乾隆三十三年六月初五日由嫔晋封为妃,都是出自太后的懿旨。
容妃一入宫就跨越了[[“常在”和“答应”]]两级阶梯而直接被封为[[“贵人”]],这说明了她在乾隆帝心中的地位。做贵人时,她每年得到赏银一百五十两,封嫔妃以后,每年赏银是三百两;为了庆祝她的四十寿辰和五十寿辰,乾隆帝两次都赏了她大量珍玩宝物和重达四百五十两的银元宝;她先后九次随侍乾隆帝前往风景秀丽的热河行宫避暑,并被带往木兰围场,观赏围猎时的壮阔场面;乾隆三十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容妃是随行的六位后妃之一。南达苏州、杭州,饱览了江南园林之美和湖山之胜;乾隆三十六年,她又随乾隆帝东巡,游历了东岳泰山,拜谒了曲阜孔庙;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拜谒满洲的龙兴之地——盛京,容妃已列为随行六位妃嫔的第二位。这次她参加了福陵、昭陵祭祀清朝缔造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隆重典礼,并在盛京故宫的凤凰楼和崇政殿,与皇帝一起接受了诸王大臣的叩拜。
容妃五十岁之后就很少露面。乾隆五十二年的宫廷档案里有她服用[[“平安丸”]]的记载。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五十五岁的容妃离开了人世。当年的九月二十五日,她的灵柩被送往河北遵化的清代帝后陵园中安葬。然而,二百年后,当人们重新看到她的时候又是怎样呢?她的墓室常年浸泡在积水之中,而红漆棺榔已被盗墓人用利刃砍了一个大洞。她的头骨滚落在棺木外的西侧,附近是她的那条长85厘米的花白发辫。她的身骨已经融蚀,陪葬宝物大部分荡然无存,唯有零星散落的珍珠和宝石。
那么,香妃身上的“异香”,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些史家说,所谓香味,其实只是个人感官上的主观认定,未必跟大众认知的“香”的概念全然相符。因此,所谓“异香”其实只是她的体味!由于她从小饮羊奶长大,久而久之成为了她身上的一种独特的体味。当然也可能是她常洗[[“花草浴”或“奶浴”]],或者喜欢搽抹一些具有特殊香气的高级脂粉之类。
和香妃墓一样令人迷惑的,还有香妃像。传世的香妃像有三幅,其中两幅是油画,一为身着欧式盔甲的半身像,即1914年古物陈列所展出的[[“香妃戎装像”]],一为身穿西式长裙的全身像,即[[“香妃洋装像”]];
另一幅是一旅行家拍摄的据说是祭祀时用的神像,即“香妃旗装像”。前两幅油画传为郎世宁所作,但画上并无郎世宁的署款,中外学者已基本否定这两幅油画为香妃画像,因为画中人的面貌并无西域女性的特征,而且作品的风格也与郎世宁不同。
第三幅画像是一位身着红色满装的年轻少妇,其眼窝微陷、鼻梁隆起、圆脸庞、颧骨稍高,是带着柔媚和娇怯的回部女子的典型相貌。从笔法看,似出自郎世宁之手。而且,容妃的头骨经有关部门复原,认为她本人是圆脸庞、高颧骨、前额稍突出,与肖像颇为吻合。另外,在香妃死后三年,乾隆帝吟咏香妃生前所居的[[宝月楼]]时,曾有[[“卅载画图朝夕似”]]之句,可见香妃确曾有过一幅画像,而且是被乾隆帝挂起经常观看、以释怀念之情的。 [1]
== 影视形象 ==
{| class="wikitable"
|-
! 年份 !! 影视版本 !! 演员 !! 剧中名 !! 配音!! !! 年份 !! 影视版本 !! 演员 !! 剧中名 !! 配音
|-
| 1985 || 皇上保重 || 邵美琪 || 赫丝丽 || || || 1988 ||满清十三皇朝|| 陈晓莹 || 喀丝丽 ||
|-
| 1996 || 宰相刘罗锅 || 米粒 || 江妃 || || || 1999 || 还珠格格第二部 || 刘丹 || 含香 || 程文意(粤)
|-
| 2001 || 风流才子纪晓岚 || 宋妍 || 香妃 || || || 2003 || 宫廷画师郎世宁 || 努尔比亚 ||香妃 ||
|-
| 2004 || 乾隆与香妃 || 努尔比亚|| 伊帕尔 || || || 2011 || 新还珠格格 || 麦迪娜·买买提 || 含香 || 季冠霖
|-
| 2017 || 后宫如懿传 || 李沁 || 寒香见 || 白雪岑 || || 2018 || 延禧攻略 || 张嘉倪 || 沉璧 || 徐佳琦
|}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