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53
次編輯
變更
杜潘芳格
,'''杜潘芳格'''({{bd|1927年|3月9日|2016年|3月10日|杜潘芳格}}),台灣[[客家|客籍]]女詩人,被稱為[[跨越語言的一代]]。生於[[新竹縣|新竹]][[新埔鎮|新埔]]客家望族,1965年加入強調本土意識的[[笠詩社]],八零年代開始積極從事客語詩的創作。九零年代曾任《台灣文藝》雜誌社社長,女鯨詩社社長;1992年年以北京語、英語與日語寫成的詩集《遠千湖》,獲第一屆陳秀喜詩獎。2007年,杜潘方格獲行政院[[客委會]]頒發「傑出貢獻獎」及「台灣新文學貢獻獎」。2008年獲真理大學[[台灣文學家牛津獎]]。
主要作品有《中元節》、《平安戲》、《紙人》、《菜園》等。
==生平==
杜潘芳格家裡是[[新竹縣]]新埔[[客家]]望族,祖父潘成鑑在[[台灣日治時期]]還擔任庄長,父親潘錦淮是家中長子,曾到[[東京]]攻讀法律學位,接觸許多新思想。母親詹(鄭)完妹來自新竹關西地區,原本是[[童養媳]],但後來被詹氏醫生夫婦收養,有機會就學,讀至台北第三高女畢業。家庭成員的背景,對杜潘芳格有深刻的影響<ref name="客委會">{{cite web| title =作家導讀:杜潘芳格| url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22030&ctNode=1777&mp=1771| publisher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 deadurl =yes|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7070741/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22030&ctNode=1777&mp=1771| archivedate =2016年3月7日| df =}}</ref>。
杜潘芳格1927年3月9日生於[[新竹州]]新埔-{庄}-(今新竹縣[[新埔鎮]]),下有弟妹各三個,出生就隨著的父親赴日,直到1934年,六、七歲時回台定居。因為家世背景,得以進入通常是日本人就讀的「小學校」受貴族式教育;然而,也因此有被日本同學欺負的經驗。1940年進入新竹高等女學校(今[[新竹女中]]),被欺凌的情況仍然持續,為了排解與同學相處時感受到的殖民痛苦,她以開始以日文創作抒發,創作的文體包括詩、小說和散文{{R|客委會}}<ref name="莫渝">{{cite book | title = 台灣詩人群像 | author = 莫渝 | publisher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ISBN = 9789866909634}}</ref>{{rp|page=69}}。
新竹女中畢業後,杜潘芳格考入「台北女子高等學院」。該校學制為期兩年,授課內容有家政課程如花道、茶道、縫紉女紅等,以及普通科目如文學、歷史。整體而言,高等學校的教育方向是培育女子具有「相夫教子、謙卑忍讓」等等「婦德」,這讓杜潘芳格開始思索女性的地位。後來,二次大戰結束,杜潘芳格並未完成學業,便返回新埔至國民學校教書,旋及與醫生[[杜慶壽]]相識相戀{{R|客委會}}。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杜潘芳格母親在花蓮的姑丈[[張七郎]]父子三人被逮捕,旋遭國民黨當局殺害,讓杜潘芳格深受影響,在往後的創作中對政治多表現出批判及諷喻的態度{{R|客委會}}。
1948年,杜潘芳格不顧家人反對與杜慶壽結婚,婚後移居桃園中壢,擔任丈夫的醫務協助工作,同時自由寫作,也擔任插花教師的指導老師{{R|客委會}}。
1965年,杜潘芳格加入《笠》詩社,八零年代曾移居美國數年,後返台定居中壢,積極創作客語詩。1967年9月17日,發生了一場車禍,杜慶壽重傷,原以被宣告不樂觀,但最後幸運康復。杜潘芳格認為禱告在事件中起了作用,開始投入傳教的工作。1982年5月杜潘芳格取得美國籍{{R|莫渝|page=69}}<ref>{{cite journal| title =痛苦的教贖——宗教與文學| url =http://twcenter.org.tw/b01/b01_7101_1.htm| author =莊紫蓉| date =1998-12| journal =台灣新文學| issue =11| deadurl =yes| archiveurl =https://archive.is/20160316105704/http://twcenter.org.tw/b01/b01_7101_1.htm| archivedate =2016-03-16}}</ref>。1990年代起出任《台灣文藝》雜誌社、女鯨詩社的社長。1992年,出版以中、英、日三種語言創作的詩集《遠千湖》,獲第一屆陳秀喜詩獎{{R|客委會}}。
2016年3月10日在自宅於睡夢中過世,享壽89歲<ref>{{cite news | title = 客籍詩人杜潘芳格 家中辭世享壽90歲 | publisher = 客家電視台 | author = 廖期錚、鍾淑惠 | url = http://web.pts.org.tw/hakka/news/detail.php?id=133216 | language = zh-tw }}</ref>。
==創作特色==
杜潘芳格的創作動機,是把詩作當成日記般,發洩心中無處可說的苦悶。因此,雖然她也有「跨越語言一代」作家的困擾:早期接受日本教育,習慣以日語思考、創作,戰後重新學習國語時相當困難,但她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創作<ref name="謝嘉薇">{{cite journal | title = 原鄉的召喚:杜潘芳格詩作研究 | author = 謝嘉薇 | date = 2002 | journal =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ref>{{rp|18-19}}。
杜潘芳格認為,詩是詩人對於大自然法則和現實問題時,以自己的立場發揮廣大深厚的感受或知識,以言語做為資材構築而成。所以她的詩風不強調形式技巧,而是內心思想與感受。她的詩中關於外在景物的描寫,正好巧妙地傳遞詩人內心的想像。在語言上,二次大戰前後不同政治體制,使她習得日文與中文,再加上她的母語客語,多種語言使她必須不斷地克服語言上的困境{{R|謝嘉薇|page=22-23}}。
受到[[德國]]1920年代初期「新即物主義」的影響,笠詩社詩人普遍表現出以對日常生活事務摹寫為主的特色;杜潘芳格的詩作中也經常以尋常景物作為意象,然而所處理的主題,卻有可能是重大的,例如對時間、死亡或國族的思考<ref name="洪淑玲">{{cite book | title = 遠走到她方-台灣當代女性文學論集(下)| chapter = 杜潘芳格詩中的生活美學 | author = 洪淑苓 | editor = 陳明柔 | publisher = 女書文化 | date = 2010-05 | location = 台北市 | language = zh-tw | isbn = 9789578233775}}</ref>{{rp|211-212,231}}。
== 著作 ==
杜潘芳格創作的嘗試雖早,詩作卻至1966年起才開始發表,第一篇〈春天〉係以日文創作,發佈於1966年7月出刊的《台灣文藝》第10期。1977年3月,首本詩集《慶壽》集中、日文詩作發行{{R|莫渝|page=70}},詩集名稱「慶」取自丈夫名、「壽」取自出版目的是為父親祝壽{{R|客委會}}。其他的詩集如後:
{| class="wikitable"
|+ 杜潘芳格詩集列表{{R|客委會}}
! 題名 !! 出版日期 !! 創作語言 !! 題名由來
|-
| 《慶壽》|| 1977年3月 || 中文、日文 || 「慶」為丈夫名,為父親祝壽出版
|-
| 《淮山完海》 || 1986年2月 || 中文 || 「淮、完」分別取自父母之名,嵌入「山、海」作為比喻
|-
| 《朝晴》 || 1990年3月 || 中文、客語 || 孫子、孫女之名
|-
| 《遠千湖》 || 1990年3月 || 中文、日文、英文 || 集三位友人之名,其中「千」字為笠詩社的文友[[陳千武]]
|-
| 《青鳳蘭波》(詩文合集)|| 1993年11月 || 中文 || 「鳳蘭」為女兒名,「青、波」二字來自兩位友人
|-
| 《芙蓉花的季節》(詩文合集) || 1997年3月 || 中文 ||
|}
==參考文獻==
{{reflist}}
==外部連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7070741/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22030&ctNode=1777&mp=1771 客家委員會 作家導讀]
[[Category:台灣詩人]]
[[Category:台灣日語文學作家]]
[[Category:台灣女性作家]]
[[Category:臺灣女性主義者]]
[[Category:新埔人]]
[[Category:潘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