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馬蘭部落

移除 4,576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center>'''趣•書中田 阿美族馬蘭部落音樂劇'''<br><img src="https://event.culture.tw/userFiles/XCT/JpgFile/01/70063/70063_276_175.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event.culture.tw/XCT/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useLanguage=tw&actId=70063&request_locale=tw 圖片來自台灣戲曲中心]</small>
|}
'''馬蘭部落'''({{lang-ami|Falangaw}},或作{{lang|ami|Valangaw}}),又稱'''馬蘭社''',是位於[[臺灣]][[臺東縣]][[臺東市]][[中心里|中心-{里}-]]的[[阿美族]]部落<ref name=":0"/> ,於1887年-1892年間由頭目[[谷拉斯·馬亨亨]]建社。馬蘭部落中的男子每三年為一階層(kapot),各階層均有一獨特名稱,分別負責部落中的不同事務。部落建立時一度設有七個集會所,後均被裁撤而關閉,近年來族人已重建集會所,並計劃興建另一大型集會所以舉辦傳統祭典。
== 歷史 ==
1850年左右,馬蘭阿美族人從[[卑南]][[頂岩灣]](Liyafu)遷入[[臺東市]]一帶的平原,隨後又因水患與外敵侵犯等原因而三度遷徙,1887年-1892年間,[[谷拉斯·馬亨亨]]擔任「卡基達安」({{lang-ami|kakitaan}},意指頭目),率族人由[[鯉魚山 (臺東縣)|鯉魚山]]東南山麓遷至現址,建立馬蘭社(今稱馬蘭部落)<ref name=李玉芬>{{cite journal|title=馬蘭社阿美族集會所的區位、功能與臺東平原社會環境的變遷|author=李玉芬|journal=地理學報|volume=45|page=73-94|year=2006|url=http://readopac2.ncl.edu.tw/nclJournal/search/detail.jsp?dtdId=000040&search_type=detail&la=ch&checked=&unchecked=&sysId=0005925450}}</ref> ,其[[阿美語]]Falangaw為當地山麓的名稱<ref>{{cite web|url=https://www.taimali.gov.tw/taimaleeks_img/images/20161109151642.pdf|title=太麻里鄉志|work=文化篇|publisher=臺東縣[[太麻里鄉]]公所|year=2013}}</ref> 。馬亨亨與族人開闢水圳、[[灌溉]]農田,並積極與其他部族建立友好關係,確立了該社的發展基礎與[[勢力範圍]]<ref name=":0">{{Cite web|url=http://www.tipp.org.tw/tribe_detail3.asp?City_No=18&TA_No=7&T_ID=348|title=馬蘭部落【Falangaw】|work=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publisher=[[原住民族委員會]]|accessdate=2019-06-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324164918/http://www.tipp.org.tw/tribe_detail3.asp?City_No=18&TA_No=7&T_ID=348|archive-date=2017-03-24|dead-url=no}}</ref> ,設有阿米賽(Amisay)、依哇里艾(Iwaliay)、依笛姆賴(Itimulay)、達法古按(Tafakuan)、拉辣(Lala)、比那依利(Pinaili)、當瓜旦(Tankuatan)等七個集會所,其中阿米賽位於部落中心,中有不熄的火堆,四周有上下兩層的竹床供青年夜宿,為部落長老召開會議的會場,亦為[[豐年祭]]時舉辦祭典的場所,另外六個會所則位於部落的出入口,有青年(pakalongay)與未婚男子夜宿以防衛<ref name=李玉芬/> ,另外部落也在貓山與[[利嘉溪]]岸間建有瞭望台與壕溝,以防備[[呂家社]]卑南族的入侵<ref name=祭典歌謠>{{cite book|title=阿美族馬蘭部落 Kiloma'an豐年祭聚會所長歌(ku'edaway a radiw)各單元|work=106年度台東縣原住民族馬蘭部落祭典歌謠|author=高淑娟、阿布伊·布達兒|publisher=[[臺東縣政府]]|date=2017-12-25|editor=吳慧琴}}</ref> 。後馬亨亨率族人於利嘉溪北岸的吉羅安擊敗呂家社,並與周邊卑南族各部召開會議議和<ref name=李玉芬/>
1896年6月,馬蘭社197名男子在馬亨亨率領下,與[[卑南族]]的[[卑南社]]與阿美族的[[雷公火社]]在[[雷公火之役]]中,協助[[日本]]軍於雷公火(位於今[[關山鎮 (台灣)|關山鎮]])擊敗清軍將領[[劉德杓]]的殘部<ref>{{cite journal|title=地名權的歷史地理面向-以台東市的街道名為例|url=http://ip194097.ntcu.edu.tw/giankiu/GTH/2004/LanguageRights/lunbun/1A01-chhiungou.pdf|author=廖秋娥|journal=語言人權與語言復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age=1-9|year=2004}}</ref><ref>{{cite web|url=http://www.dmtip.gov.tw/web/page/detail?l1=2&l2=53&l3=43&l4=231|title=卑南族|work=原住民數位博物館|publisher=[[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ref> 。[[明治]]30年(1987年),馬蘭分教場(今[[臺東縣臺東市新生國民小學|新生國小]])成立,有約50名學生。日本政府設置[[蕃社役場]],以[[臺灣總督府警察|警察]]監督部落事務,並給予馬蘭社的原住民土地所有權,禁止卑南族人前來徵收納貢,使防禦需求大為減少。[[大正]]8年(1919年)馬蘭部落因[[霍亂]]而人口大減,集會所由七所簡併為四所,達法古按、比那依利與依哇里艾被裁撤。[[昭和]]10年(1935年),馬蘭部落另於馬蘭派出所旁建立青年團集會所,為部落召開會議之用,亦為日警傳達政令之處。[[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青年因外出征戰而減少,且防禦需求降低,馬蘭部落再次將會所簡併為一所,只留下部落中心的阿米賽集會所。昭和17年(1942年),馬蘭部落總計有2915人,其中男性1474人,女性1441人<ref name=李玉芬/> ,因人口增加,部分族人向外移居,形成新的聚落,包括豐谷(Matang)、豐里(Alapanay)、康樂('Ining)、新馬蘭(Fukid)、大橋(Pungudan)、寶桑(Pusung)與豐年(Asiluay)等<ref name=祭典歌謠/>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漢人大量遷入,馬蘭部落的房屋與土地也漸由漢人購得,[[民國紀年|民國]]48年(1959年)時漢人人數已多於阿美族人。民國50年(1961年),僅存的阿米賽集會所被變賣而關閉,使青少年夜宿會所的傳統中斷,[[台東市|臺東鎮公所]]補助成立「馬蘭山胞活動中心」(後改稱馬蘭原住民活動中心),但空間相對有限,難以舉辦傳統祭典,而需另行借用場地,派出所旁的青年團集會所則出借予[[中華民國國防部|國防部]]而改建為軍方營舍<ref name=李玉芬/> 。隨著集會所的關閉與都市發展,年齡階層的制度也漸簡化<ref>{{cite journal|title=台東市馬蘭社阿美族的傳統集會所與部落社會的中心性|author=李玉芬、高淑娟|journal=東台灣研究|volume=10|page=65-110|year=2005|doi=10.6275/JETS.10.65-110.2005}}</ref>
民國93年(2004年),馬蘭部落將馬蘭原住民活動中心改建為三層樓的集會所,其中一樓為活動中心,二樓為研習用的教室,三樓則為文物展覽館<ref name=李玉芬/> ,雖一度考慮在他處建立一空間充足的集會所,但均因地價太貴或選址附近漢人的反對而難以實行,只得於原本狹窄的活動中心原地重建<ref name=李玉芬/> 。民國107年(2018年),馬蘭部落向軍方與農田水利會買回青年團集會所的土地,計畫於其上重建另一集會所,同年7月舉辦傳統的開工祭祖、驅邪與定樁儀式<ref>{{cite web|url=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488955|title=向軍方買回土地 台東馬蘭部落舊址重建聚會所|author=黃明堂|date=2018-07-15|publisher=[[自由時報]]|access-date=2019-06-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021022209/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488955|archive-date=2018-10-21|dead-url=no}}</ref><ref>{{cite web|title=馬蘭部落文化廣場 祈福定樁|url=https://udn.com/news/story/11322/3254387|publisher=[[聯合報]]|date=2018-07-15|author=羅紹平|access-date=2019-06-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717192839/https://udn.com/news/story/11322/3254387|archive-date=2018-07-17|dead-url=no}}</ref>
==社會==
馬蘭部落早在頂岩灣時期即形成[[社會組織]]與制度,部落中有Pawtawan、Oros、Pacidal、Ciwidian、Fafukor、Raranges、Pa'anrifong、Tarisakan、Talakop與Fafoyol等十大氏族<ref name=祭典歌謠/> 。部落中男子依年齡分為不同階層(kapot),自1819年起,每三年為一階層<ref name=祭典歌謠/> ,各階層均有一獨特名稱,以當年部落或全國發生的重大事件命名<ref>{{cite web|url=https://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7AD36169AB07E1D0&type=A281488B606D9313D0636733C6861689|title=阿美族|publisher=[[原住民族委員會]]}}</ref> ,如1896年的階層名稱「啦日本」(La lipong)為紀念[[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的開始,1962年的階層名稱「啦傳廣」(La Tingko)為紀念部落男子[[楊傳廣]]獲得[[196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1960羅馬奧運]][[十項全能]]項目的銀牌。各年齡階層在部落中負責不同職務,可分為青少年階段(pakalongay)、服役階段(kapah)、管理階段(mihiningay、milumlumay、palawilay、iPadalay、itukalay)與長老階段(isefi'ay),其中服役階段包含九個年齡階層,管理階段包含五個年齡階層<ref name=祭典歌謠/>。男子約12歲時舉行第一次[[成年禮]](pakalongay)並開始參與部落事務,宿於部落集會所中,並接受訓練,侍奉部落中的中老年人<ref>{{cite journal|title=穿梭現代與過去: 以都蘭部落為例談阿美族年齡組織Pakalungay 的文化重建|author=林芳誠|journal=文資學報|ISSN=1814-3121|volume=7|page=1-45|year=2012|url=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97966/1|access-date=2019-06-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627062402/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97966/1|archive-date=2019-06-27|dead-url=no}}</ref> ,三年後進行第二次成年禮,即正式成年,進入服役階段<ref>{{cite web|url=http://www.dmtip.gov.tw/uploads//files/PDF/Amis%201.pdf|title=阿美族(Amis/Pangcah People)|author=蔡政良|publisher=[[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work=台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計畫|year=2004|access-date=2019-06-27|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828035623/http://www.dmtip.gov.tw/uploads//files/PDF/Amis%201.pdf|archive-date=2018-08-28|dead-url=no}}</ref> ,並可開始成家<ref name=李玉芬/>
馬蘭阿美族人的傳統祭儀深受漢人的民間信仰影響,清[[咸豐]]年間,漢人於馬蘭部落附近建立寶桑-{庄}-的聚落,與馬蘭部落族人常有往來,日治時期當地人家中即已有與漢人相仿的[[祖先牌位]],且[[元宵節]]為族人僅次於豐年祭的年節祭典,過去以歌舞隊演唱慶祝,近年則轉為宮廟式的遶境活動<ref name=孫/> ,並融入了部分阿美族傳統祭儀的元素<ref name=葉/> 。1960年代起,部落中建有慈惠堂等許多漢式的宮廟,並在信仰中融入阿美族傳統的元素,例如將某些漢人信仰的神明視為阿美族信仰中的特定神靈<ref name=孫>{{cite journal|url=http://203.71.172.65/~TNUA_MUSIC/files/archive/137_8389ca74.pdf#page=7|title=原住民的音樂接觸與交融──以馬蘭阿美為例(1880-1990)|author=孫俊彥|journal=關渡音樂學刊|volume=19|page=7-42|year=2014|issn=1814-1889}}</ref> 。近年來漢人民間信仰在馬蘭部落快速成長,使傳統祭儀漸趨沒落<ref>{{cite journal|title=台東馬蘭阿美族信仰民間宗教之研究|author=林素珍、陳耀芳|journal=台灣原住民族研究|volume=2|issue=2|page=33-68|doi=10.29910/TJIS.200906.0002|year=2009}}</ref> 。另外,不同於其他阿美族部落,馬蘭阿美族人受[[基督宗教]]的影響較小,信教者也較少,1963年部落中才有馬蘭教會成立
9,0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