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方观承

增加 5,737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171849626 2 2019092510022197.jpg|缩略图|右|[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9/2522/171849626_2_2019092510022197 原图链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925/22/816099_863217546.shtml 来自个人图书馆]]]
|-
| 姓名     裴叔业 方观承   
---------------------------------------------------------------------------------
|-
| 字号    字 叔业 遐谷,号问亭,一号宜田      
---------------------------------------------------------------------------------
|-
| 民族     鲜卑 汉族      
---------------------------------------------------------------------------------
|-
| 官职     征南将军、豫州刺史(魏) 直隶总督   
---------------------------------------------------------------------------------
|-
| 爵位 谥号      武昌县伯(齐)→兰陵郡公(魏) 恪敏     
---------------------------------------------------------------------------------
|-
| 追赠 出生地      开府仪同三司(魏)     安徽桐城
---------------------------------------------------------------------------------
|-
| 谥号    忠武(魏)  出生时间    1698年   
---------------------------------------------------------------------------------
|-
| 出生地 去世时间   1768年    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
---------------------------------------------------------------------------------
|-
| 出生 所处    438年 清朝   
---------------------------------------------------------------------------------
|-
| 去世时间 主要作品   500年 《述本堂诗集》《御题棉花图》《问亭集》    
---------------------------------------------------------------------------------
|-
| 所处时代   南北朝    ---------------------------------------------------------------------------------|-| 主要成就   屡破北魏 治理永定河     
---------------------------------------------------------------------------------
|}
== 人物生平 ==
=== 早期经历 ===
*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方观承生于安徽桐城。方观承的祖父方登峄,官至工部主事。方观承的父亲方式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康熙五十年(1711年),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因其著作《南山集》一书中录有南明桂王时史事,并多用南明三五年号,被督察院左都御史赵申乔参劾,以“大逆”罪下狱,两年后被处死。因戴名世在《南山集》中引用了方观承的曾祖父方孝标著作中有关桂王抗清的章节,方家因此受到牵连。方观承的祖父与父亲被流放至黑龙江。 <ref>《清史稿·方观承传》:坐戴名世南山集狱,并戍黑龙江。</ref>
* 方观承及其兄因年龄幼小,被免于流放,寄食于南京清凉山寺,靠僧人接济为生。每年兄弟二人都要千里跋涉,往来黑龙江与南京之间,到塞外探视亲人,其生境异常艰辛。早期坎坷的经历,并未使方观承就此消沉,而是磨练了他的意志,未他以后的作为打下了基础。
=== 平步青云 ===
* 在祖父、父亲相继在黑龙江病故之后,贫困之极方观承,流落京城,在东华门外靠为人测字谋生。在随后的一个偶然机会,方观承被平郡王福彭所相中,并成为其府中幕僚。[[雍正]]十年(1732年),平郡王福彭任定边大将军,出征准噶尔。方观承被[[福彭]]选中作为谋士相从,被福彭引荐给雍正帝,得到内阁中书的头衔。[[乾隆]]初年,福彭大军还师后,方观承先是任任内阁中书,随后不久于乾隆二年(1737年),方观承进入军机处担任军机章京,不久后任吏部郎中。乾隆七年(1742年)担任直隶清河道,随同署理直隶总督史贻直视察永定河工。一年后方观承升迁为直隶按察使。 乾隆九年(1744年),方观承随同保和殿大学士大学士[[讷亲]]勘查河道和海塘工程,并于同年升任直隶布政使,执掌一省钱粮税赋。乾隆十一年(1746年),方观承署理山东巡抚,两年后升任为浙江巡抚。乾隆十四年(1749年),除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短暂署理陕甘总督外,方观承任直隶总督并长达二十年之久直至其去世。
* 方观承虽非正途入仕,其32岁时才开始从政,但其升迁迅速,从一个从七品的内阁中书,一路升迁至从一品的直隶总督,方观承用了17年。且纵览其所任职务,方观承数度担任要职,其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
=== 开垦海塘 ===
* 乾隆十三年(1748年),方观承升任浙江巡抚。在巡抚任上,方观承多次亲赴现场勘察海塘工程。他发现海塘引河部分地段已涨沙成陆地,随后经过方观承反复勘验,丈量处可开垦之地三十五万余亩,并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使得贫民得到了一定可耕之地。方观承将此做法奏疏乾隆帝后,得到其嘉奖赞许。<ref>《清史稿·方观承传》:抚浙江,海塘引河出中小亹安流,北大亹沙涨成陆。观承履勘,丈出地三十五 万馀亩,畀民承垦。又以引河既出中小亹,民间失地,以附近村地二万馀亩拨补 。复察各地咸气未除,民不能即耕,令灶户以未种地交民承佃,使灶户得租,贫民得地。分疏以闻,上嘉之。</ref>
=== 治理水利 ===
* 乾隆十四年(1749年),方观承升任直隶总督。当时的直隶省有五大河流,其中永定河最难治理。上任之初,方观承便上疏乾隆帝,奏请“永定河自六工以下,河形高仰,请就旧有北大堤改移下口,使水行地中,畅通无阻。”
* 乾隆十五年(1750年)春天,乾隆帝将江南河道总督[[高斌]]的“豆瓣集漫口图”展示给方观承,并令其仿照治理永定河。而方观承则认为,“永定河与豆瓣集的情形不同,豆瓣集为中河余水漫溢,所以可以选择在水缓处施工。而永定河南为月堤缺口,北为大堤漫口,南北相距很近。如果仅堵月堤,那么会使溢出的水无所去,所以只能堵筑漫口。”
* 乾隆十八年(1753年),方观承又奏请在永定河北岸六工尾开堤放水,自凤河流入大清河。随后又奏请在下口北埝外做遥埝,为均沙散水之用,并加筑凤河东堤,与遥埝相接。 <ref>《清史稿·方观承传》:旋请以凤河东堤及韩家埝隶永定河道,又请於下口北埝外更作遥埝,为匀沙散水之用,并加筑凤河东堤,与遥埝相接。</ref>
* 方观承的以上建议,均得到乾隆帝的认可并加以施行。
=== 备受宠信 ===
* 方观承在直隶总督任上长达二十年之久。作为正人君子,他清正廉明;作为封疆大吏,他事无巨细,并以“办事周详”为乾隆帝所赏识。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天津等处存在积水,方观承存在失察,本应予以免职,但乾隆帝对其加以宽恕。然而,随后御史吉梦熊、朱续经又弹劾方观承包庇属下不法行为,乾隆帝非但没有责怪方观承,反而对其加以保护。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南巡并赐诗方观承。<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21] 以上事件,均能说明方观承为政殚精竭虑,受皇帝所赏识与赞赏。
=== 人物结局 ===
*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方观承患疟疾,当年八月卒于任上,年七十一,谥恪敏。
 
== 人物评价 ==
* 《清史稿》评价:“观承殚心力於是,政行畿甸。”<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615054/e121UX7MLGbyKKU4XWUI9MVFajs681xMCQXFTIgAKv8ZSzddCTZaKGRcqOz-BWaQL1Yrv4dNDhQ33sQwTtEFsrwA4fBLnMmEc6C0XPqwda-sCPgzsKI 清史稿·列传一百十一 .国学网.2014-08-18] </ref>
 
== 史籍记载 ==
* 《清史稿·方观承传》
* 《清高宗实录》
* 《宣化县新志》
== 参考资料 ==
{{Reflist}}
<ref>[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ref> , 重复<ref name="MYT"> [[Category: 三国两晋南北 朝人物]][[Category:620 中國斷代史]][[Category:人文社科藝術人物]]
8,4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