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6
次編輯
變更
中国民歌茉莉花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中国民歌茉莉花
| 圖像 = [[File:%E8%8C%89%E8%8E%89%E8%8A%B1%E5%9B%BE%E7%89%87.jpg|缩略图|center|<small>[https://pediainside.com/index.php?title=File:%E8%8C%89%E8%8E%89%E8%8A%B1%E5%9B%BE%E7%89%87.jpg jpgg http://www.sohu.com/a/250351936_692306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104940926_394142 圖片來自img.搜狐]</small>]]]
| 圖像說明 = 中国民歌茉莉花
| 生日 =
'''中国民歌茉莉花''' (歌曲)</br></br>
此歌曲先后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 。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ref>[https://www.docin.com/p-1214501558.html 浅谈声乐作品《茉莉花》的魅力]</ref></br> == ''' 基本信息 ''' ==
{| class="wikitable"
|-
! ''' 中文名 ''' !! ''' 重要传唱者 ''' !! ''' 首发时间 ''' !! ''' 演唱形式'''
|-
| 茉莉花 || 何仿(整理改编) || 1957年 || 女声合唱
|}
== ''' 创作背景 ''' ==
'''灵感来源'''</br></br> [[ 茉莉花 ]] 这种植物在 [[ 汉代 ]] 就已传入中国,最早种植于 [[ 广东 ]] 一带(南越、南海),到 [[ 宋代 ]] 开始广泛种植于 [[ 福建 ]] 并传入江浙等地;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中国化,并因其香气而受喜爱,由于其芳香独特,迎合了中国文化对“香”的崇尚,逐渐成为人们歌颂的对象 。</br></br> '''作词编曲经过'''</br></br> 能见到的最早与现代版本相似的《茉莉花》歌词收编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冯梦龙的《挂枝儿》中;《茉莉花》歌词的前身最早刊载于清朝乾隆年间(1764-1774)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在《缀白裘》中收录的《花鼓曲》共有12段唱词,叙述的是《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前两段唱词以重叠句称为《鲜花调》,也有从其为基础发展的称为《茉莉花》。</br> 最早关于《茉莉花》的曲谱(《鲜花调》工尺谱)收录在道光年间(1821年,一说1837年)的《小慧集》中;这种曲调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鲜花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各种风格的“同宗民歌”,流传于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调各异,但歌词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主题 。 这些民歌以江苏的《茉莉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文艺兵何仿记录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的民歌版本《鲜花调》,后将原词中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修改为一种,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点,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将其他一些歌词改为老少咸宜的语句;对原曲的头尾作了一定的改动,将毫无变化重复的前两句加入了一点“转”音,用同一曲调演唱三段歌词,三段的结束音由上扬改为下抑,并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结束;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两次修改,进一步丰富其旋律,将歌词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br>
'''作词经过'''</br> 能见到的最早与现代版本相似的《茉莉花》歌词收编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冯梦龙的《挂枝儿》中;《茉莉花》歌词的前身最早刊载于[[清朝]][[乾隆]]年间(1764-1774)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在《缀白裘》中收录的《花鼓曲》共有12段唱词,叙述的是《[[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前两段唱词以重叠句称为《鲜花调》,也有从其为基础发展的称为《茉莉花》。</br> 最早关于《茉莉花》的曲谱(《鲜花调》工尺谱)收录在[[道光]]年间(1821年,一说1837年)的《小慧集》中;这种曲调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鲜花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各种风格的“同宗民歌”,流传于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调各异,但歌词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纯真爱情为主题 。</br> 这些民歌以[[江苏]]的《茉莉花》流传最广、影响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的文艺兵何仿记录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区一位民间艺人那里听到的民歌版本《鲜花调》,后将原词中三种鲜花(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修改为一种,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点,对歌词的顺序也做了调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将其他一些歌词改为老少咸宜的语句;对原曲的头尾作了一定的改动,将毫无变化重复的前两句加入了一点“转”音,用同一曲调演唱三段歌词,三段的结束音由上扬改为下抑,并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结束;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两次修改,进一步丰富其旋律,将歌词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br> == ''' 歌词 ''' ==[[File:%E6%B0%91%E6%AD%8C%E8%8C%89%E8%8E%89%E8%8A%B1AB.jpg|缩略图|float|[https://pediainside.com/index.php?title=File:%E6%B0%91%E6%AD%8C%E8%8C%89%E8%8E%89%E8%8A%B1AB.jpg httpsjpgg http://imagewww.baidusohu.com /a/282170625_670094 原图链接]]]
好一朵茉莉花,</br>
好一朵茉莉花,</br>
又怕来年不发芽。</br>
== ''' 歌曲鉴赏 ''' == '''曲风歌词'''</br> 这首民歌的五声音阶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结构;江浙地区的版本是单乐段的分节歌,音乐结构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此外句尾运用切分节奏,给人以轻盈活泼的感觉;《茉莉花》旋律优美,清丽、婉转,波动流畅,感情细腻,乐声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br>
== '''社会影响力''' == 《茉莉花》在两个大陆相互隔绝的时代跨越了地理距离的藩篱,成为象征中欧人民友谊和交流的生动符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首改编后的《茉莉花》唱响中国。此后,众多世界级亮相让这首民歌引起苏皖多地关注。2002年10月,南京市六合区以该首民歌为名举办了首届中国南京六合《茉莉花》音乐文化节。 [[ 北京 ]] 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颁奖仪式的现场《茉莉花》出现总共774次。</br>
== ''' 衍生作品 ''' == 这首中国民歌在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法国]]哲学家[[卢梭]]的《音乐辞典》中就有收录,而曲谱则是在[[英国]]地理学家[[约翰·巴罗]]于1804年出版的《中国旅行记》一书中被记录下来 ;[[意大利]]作曲家[[吉亚卡摩·普契尼]]将该曲重新编曲成女声合唱,作为音乐主题用于1926年首演的歌剧《[[图兰朵]]》。</br>
1911年英国作曲家班托克出版的《各国民歌一百首》中,把《茉莉花》的钢琴伴奏写成一首二部卡农,并先后编入了《两首中国歌曲》、《七首中国歌曲》。1937年格林编的《各国歌曲集》亦收入了《茉莉花》。
== ''' 视频 ''' ==
{{#ev:youku|XMzY0NDAyNTA0OA|alignment=left}}
== ''' 參考文獻 ''' == 1.[http://tv.cntv.cn/video/C12321/2a1e73468b4a4e4ba756ddee3d014c73 央视网视频 > 民歌·中国(娱乐) > 《茉莉花》江苏民歌 演唱:程桂兰] 2.[https://www.docin.com/p-1214501558.html 浅谈声乐作品《茉莉花》的魅力] 豆丁201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