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朱仲禄

增加 394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教育程度 = 本科
| 母校 =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
| 代表作 = 《 [[ 花儿的创新与破格 ]] 》<br/>《 [[ 花儿演唱风格的探讨 ]] 》<br/>《 [[ 花儿选 ]]
}}
''' 朱仲禄 ''' ,生于青海省同仁县,老一辈河湟花儿歌唱艺术家,人称"花儿王",风靡全国的《 [[ 花儿与少年 ]] 》创始者之一,自幼学唱花儿,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声音明亮挺拔,刚柔相济,韵味地道,歌声山野气息浓厚,给人以天高气朗的高原感受。
基本信息
姓名:朱仲禄
人物简介
朱仲禄 男,1922年2月22日出生于青海省同仁县保安村。1950年考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曾任西北歌舞团、甘肃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青海分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民间歌手,已退休。自幼喜爱“花儿”。发表有《 [[ 花儿的创新与破格 ]] 》、《 [[ 花儿演唱风格的探讨 ]] 》、《 [[ 花儿演唱技巧的探索 ]] 》等论文10多篇和《 [[ 传统花儿白首 ]] 》。中国唱片社灌其演唱的花儿唱片花儿磁带6盒。整理出版有民歌集《 [[ 花儿选 ]] 》(西北人民出版社1954年)。被誉为“花儿王”。 2007年12月22日14时10分在青海省西宁市逝世,享年86岁。<ref>[http://news.ifeng.com/a/20180622/58849712_0.shtml 永 远 的 歌 王—朱仲禄],  《[[青海日报]]》2018-06-22</ref>
1953年后历任西北歌舞团、甘肃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青海省群众艺术馆创作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副主席,青海省“花儿”学术研究会会长。以演唱“花儿”著称。著有《 [[ 花儿选 ]] 》。
2007年12月22日下午2:10,一代花儿王朱仲禄在青海西宁家中去世。85岁的花儿王朱仲禄走了,他所代表的一个时代也结束。
== 主要经历==1922年生于青海省同仁县,老一辈河湟花儿歌唱艺术家,人称“花儿王”。五十年代初随西北各民族参观团到北京参加首届国庆各民族大联欢,会上他演唱了花儿“河州大令”《 [[ 上去高山望平川 ]] 》,后又参加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演唱了花儿以及酒曲《 [[ 尕老汉 ]] 》,获得极大成功。之后,朱仲禄走上了专业演唱花儿的艺术之路,先后在西北文工团、山西歌舞剧院、甘肃民族歌舞团等单位工作。1961年,他被邀请到上海中国声乐研究所学习深造,接触学习了西洋科学发声方法,丰富了自己的演唱表现力,在艺术上更趋成熟。“文革”期间,“花儿”遭到禁止,朱仲禄在受到批斗后被遣返青海监督改造。1978年平反后被安排到青海省群众艺术馆工作。1986年甘肃音像出版社为他出版了《 [[ 朱仲禄演唱专辑 ]] 》、《 [[ 尕妹给了我半个心 ]] 》等四盘花儿录音带。朱仲禄自幼学唱花儿,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他的声音明亮挺拔,刚柔相济,韵味地道,歌声山野气息浓厚,给人以天高气朗的高原感受。
== 艺术生涯==
花儿本是心上的话" class="anchor-2">花儿本是心上的话
2007年12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专门采访了音乐学院院长张君仁先生。张先生自2000年以来就致力于对朱仲禄的研究,也是朱仲禄先生的最后一个弟子,曾撰写了《 [[ “花儿”王朱仲禄-人类学情境中的民间歌手 ]] 》一书(这也是他的博士毕业论文)。他给我讲述了他所知道的朱仲禄先生的往事。他认为,朱仲禄是群众所公认的“花儿”王,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花儿”艺术的杰出代表。
朱仲禄,1922年生于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保安镇永安村。朱仲禄的祖父朱成林出生在甘肃河州大北源朱家破,清末同治年间的战乱中逃亡到青海同仁,当时年仅13岁。
同仁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相接壤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碰撞交流之地,也是“花儿”音乐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张君仁先生介绍:有三个人对朱仲禄的影响最大,首当其冲的就是朱仲禄的父亲朱端。朱端不仅擅长祖传的皮匠手艺,而且也是唱“花儿”的高手。张君仁先生说:“朱仲禄的父亲每每外出,都要将尕成娃(朱仲禄小名)带在身边,这便使他从小就接触了”花儿“,使得他对”花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朱端教给朱仲禄的第一首歌就是河州大令《 [[ 上去个高山望平川 ]] 》。”
在永安村还有一个唱“花儿”的高手人称百歌阿爷,此人姓王,唱的“花儿”多且好听,不少研究朱仲禄的人都把他称之为王百歌。还有一个民间艺人瞎佛保,这位瞎佛保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跟着他朱仲禄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拓。跟着这些民间艺人他唱“花儿”的水平迅速提高,少年时,就成为名扬四乡八里的“花儿”把势。朱仲禄在12岁左右时上了村里的小学,几年后朱仲禄以作文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同仁县办学堂,一年多后,又考入了青海西宁的昆仑中学。朱仲禄在这所中学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认识了在学校担任音乐教师的王洛宾。在昆仑中学朱仲禄创作了不少诗歌和小品,也填了一些“花儿”词。
张君仁先生认为:朱仲禄之所以能被称为“花儿”王,与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密不可分,这得益于在昆仑中学的学习。
''' 一曲高歌天下闻'''
1949年9月,西宁解放后不久,朱仲禄报名考入了中国人民革命大学三分部(简称革命三部),这是一个专门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而成立的速成机构,设在邓家花园。1950年8月,他们这一期革大学员就要毕业了。在毕业晚会上,朱仲禄大展歌喉。他的歌声引起了参加毕业晚会的“西北文协采风团”成员音乐家关鹤岩、陈川静等人的兴趣。在他们的帮助引导下,朱仲禄对“花儿”这一民间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这之前的1949年10月,朱仲禄就已被刚刚成立的甘肃人民广播电台邀请去进行直播演唱。这是“花儿”第一次通过电波传向外面的世界。
“他不仅是一个好唱家,而且也是一个好作者和研究者。在他的一生中,正式发表于各种刊物的论文,评论至少在150篇以上。像朱仲禄这样集演唱、创作、研究于一身的三栖‘花儿’艺人,在‘花儿’艺术史上前所未有。”
''' 实际上,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创造了多个“花儿”之最:'''
1950年国庆,朱仲禄在北京先农坛举行的“各民族大团结联欢会”上,唱了他新编的青海“花儿”《 [[ 毛主席如咱亲爹娘 ]] 》,第一次将“花儿”带入了北京的正式场合 。1952年,他为电影《太阳照亮了红石沟》配唱了三首“花儿”,第一次让“花儿”走上银幕
1953 1952 年, 西北地区的代表,他将“花儿”唱进 电影《[[太阳照亮 中南海,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中国唱片出版社也发行了他演唱的“花儿”《上去个高山望平川 红石沟]] 和酒曲《尕老汉》,这是“花儿”史上的第一张 片,汇演后,他又在中央音乐学院讲授 三首 “花儿”,第一次 “花儿” 带进了高等学府 走上银幕
1953年,作为西北地区的代表,他将“花儿”唱进了中南海,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中国唱片出版社也发行了他演唱的“花儿”《[[上去个高山望平川]]》和酒曲《[[尕老汉]]》,这是“花儿”史上的第一张唱片,汇演后,他又在中央音乐学院讲授了“花儿”,第一次将“花儿”带进了高等学府。 1954年,他又选编了一本《 [[ 花儿选 ]] 》,这是中国出版史上的第二本与“花儿”有关的书。
1957年秋,朱仲禄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花儿与少年”受到了外国友人的赞赏,为祖国赢得了声誉。在第11届亚运会闭幕式上,“花儿与少年”大型歌舞又展现在亿万观众眼前,为国争了光。
''' 余音绕梁成绝唱'''张君仁认为,朱仲禄之所以能被称为“花儿”王,与他所做的这些“花儿”之最的事密不可分,也和他对“花儿”进行的一系列整理工作密不可分。在关鹤岩等人的大力支持下,他对“花儿”中流传最广、变体最多、影响最大的《 [[ 河州令 ]] 》进行了分类。
这次分类,将《 [[ 河州令 ]] 》按照乐曲风格等进行了初步的类型划分。在朱仲禄的建议下原来的长令《 [[ 上去个高山望平川 ]] 》被命名为《 [[ 河州令 ]] 》的同时,又把其他一些曲调分别划分为《 [[ 河州二令 ]] 》、《 [[ 河州三令 ]] 》。在朱仲禄改编创作的众多“花儿”曲调中《 [[ 下四川 ]] 》和《 [[ 花儿与少年 ]] 》最引人注目。
张君仁先生介绍说,《 [[ 下四川 ]] 》原是流行在甘肃东部及宁夏六盘山地区的一首山歌,1953年朱仲禄从甘肃礼县采集到了这首山歌,当时原词是这样的:
“羊吃路边的青草哩,我唱山歌调调哩,掌柜手拿菜刀哩,要宰我的羊羔哩。”
“这首歌经过朱仲禄先生的改编完全变了一个样子,虽然旋律原曲调主题形成了常见的三段式结构,而歌词则用河州‘花儿’的形式进行再创作,表现了全新的内容。”
1956年冬天,为了迎接即将举行的全国专业音乐舞蹈汇演,朱仲禄又与作曲家吕冰、舞蹈家章新民等人创作了歌舞《 [[ 花儿与少年 ]] 》,这部抒情歌舞的基本素材取自于民间音乐。其中的舞蹈动作来自民间社火‘八大光棍,音乐则来自于民间小调《 [[ 蓝桥相会 ]] 》、《 [[ 四季调 ]] 》和《 [[ 五更调 ]] 》三首歌曲。
“朱仲禄提供了上述音乐舞蹈、服装、道具等素材,并以他最熟悉的河州’花儿‘格式编写了歌词,全曲中除了《 [[ 四季歌 ]] 》是由石殿烽配词外,其余大部都采取了河州’花儿‘的形式。”
如果没有对甘青民间音乐、民俗文化的熟悉和了解,就不能提供适当的创作素材,对当时的西北歌舞团来说,没有朱仲禄,也不会有今天的《 [[ 花儿与少年 ]] 》。
张君仁曾经多次采访“花儿”王朱仲禄。他说:“朱仲禄不仅性格直爽,而且富有激情。我清楚地记得每次拜访朱仲禄先生的情景,走路腰板挺直,说话直爽且嗓门很大,但这并不是耳朵不灵敏,而是性格决定的。尤其是富有激情,容易动感情,像所有的具有天赋的音乐家那样,语言、演唱、手势并用,讲到感情激动时,往往声泪俱下。”
从张先生处得知,2007年4月,中国唱片公司出版了朱仲禄生前的最后一张唱片《 [[ 西北“花儿”王 ]] 》,并获得了中国“金唱片”奖,这张由张君仁博士选编并撰稿的唱片,是对朱仲禄先生一生“花儿”演唱事业的总结。
如今,一代“花儿”王远离而去,留下的是响彻天地间的“花儿”曲调,远远的我们仿佛又听到了他的歌声:“哎吆吆……上去个高山望平川,平川里一朵白牡丹。”
==視頻==
{{#ev:youku|XMjk4NjIxMjEyOA|460|inline|音乐人文纪录片《花儿王——朱仲禄》|frame}}
有关评价
张君仁认为,朱仲禄之所以能被称为花儿王,与他所做的这些花儿之最的事密不可分,也和他对花儿进行的一系列整理工作密不可分。在关鹤岩等人的大力支持下,他对花儿中流传最广、变体最多、影响最大的《河州令》进行了分类。
==人物评价==张君仁认为,朱仲禄之所以能被称为花儿王,与他所做的这些花儿之最的事密不可分,也和他对花儿进行的一系列整理工作密不可分。在关鹤岩等人的大力支持下,他对花儿中流传最广、变体最多、影响最大的《[[河州令]]》进行了分类。 这次分类,将《 [[ 河州令 ]] 》按照乐曲风格等进行了初步的类型划分。在朱仲禄的建议下原来的长令《 [[ 上去个高山望平川 ]] 》被命名为《 [[ 河州大令 ]] 》的同时,又把其他一些曲调分别划分为《 [[ 河州二令 ]] 》、《 [[ 河州三令 ]] 》。在朱仲禄改编创作的众多花儿曲调中《 [[ 下四川 ]] 》和《 [[ 花儿与少年 ]] 》最引人注目。1956年夏,为了参加“聂耳音乐周”的演出,朱仲禄和作曲家刘烽共同创作了大合唱《 [[ 下四川 ]] 》。
张君仁先生介绍说,《 [[ 下四川 ]] 》原是流行在甘肃东部及宁夏六盘山地区的一首山歌,1953年朱仲禄从甘肃礼县采集到了这首山歌,当时原词是这样的:
“羊吃路边的青草哩,我唱山歌调调哩,掌柜手拿菜刀哩,要宰我的羊羔哩。”
“这首歌经过朱仲禄先生的改编完全变了一个样子,虽然旋律原曲调主题形成了常见的三段式结构,而歌词则用河州花儿的形式进行再创作,表现了全新的内容:
”一溜溜山来两溜溜山,三溜溜山,脚户哥下了四川;今个牵来明个牵,天天牵,夜夜晚夕梦里见……“这就是河州花儿中有名的《 [[ 下四川令 ]] 》。 朱仲禄是把花儿推向世界的功臣。在他70多年的花儿演唱生涯中,鲜花与掌声相伴,牢狱与批斗相连,是一个时代民间艺人的真实写照,他见证了花儿由山沟走向世界的全过程。他创作的《[[花儿与少年]]》,《[[下四川]]》等曲调,至今,是花儿音乐中的经典作品。有人说,说到京剧人们就会想起梅兰芳,说到豫剧人们就会想起常香玉,那么要说到花儿就会想起朱仲禄,可见,朱仲禄对于花儿的巨大贡献。 ==視頻=={{#ev:youku|XMjk4NjIxMjEyOA|460|inline|音乐人文纪录片《[[花儿王——朱仲禄]]》|frame}}
朱仲禄是把花儿推向世界的功臣。在他70多年的花儿演唱生涯中,鲜花与掌声相伴,牢狱与批斗相连,是一个时代民间艺人的真实写照,他见证了花儿由山沟走向世界的全过程。他创作的《花儿与少年》,《下四川》等曲调,至今,是花儿音乐中的经典作品。有人说,说到京剧人们就会想起梅兰芳,说到豫剧人们就会想起常香玉,那么要说到花儿就会想起朱仲禄,可见,朱仲禄对于花儿的巨大贡献。==参考资料==
17,67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