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28
次編輯
變更
藍博洲
,無編輯摘要
</div>
<div style="margin-bottom:10px;">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 [[ 藍博洲 ]]生於 (1960年3月8日-), 生於 台灣[[苗栗縣]][[西湖鄉]],[[ 統派]] 、[[台灣 客家人]] ,畢業於臺灣輔仁大學法文系 ,記者、[[報導文學]]作家及小說家 。“中央大學”新銳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東華大學駐校作家,時報出版社“臺灣民眾史”叢書特約主編,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席。</p><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1985年,以短篇小說《喪逝》獲時報文學獎,曾任職於《南方》雜誌、《人間》雜誌,著有《幌馬車之歌》、《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尋找祖國三千里》等作品 。</p>
</div>
==人物簡介==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1983 [[藍博洲]]出生於1960年3月8日,[[臺灣]]中北部的一個叫[[苗栗]]的客家小鎮,父親是工人,母親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不識字。家中九個孩子,[[藍博洲]]排行第八。</p><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1975年,失學在家的[[藍博洲]],做過綁鐵條的建築鐵工、耶誕節燈飾工廠的工人,送過報紙,更多閒散時間則是和幾個準備重讀的同學在街頭晃蕩。</p><ul style="line-height:36px; margin-left:20px; list-style-position:outside;"><li><b style="margin-right:5px; margin-left:5px;">1979年</b>,[[藍博洲]]到[[臺北]][[輔仁大學]]法文系就讀。大學期間,任文學社社長的他組織邀請楊逵、陳映真等日據以來的臺灣鄉土文學作家來校演講,以文學為視窗,接觸到一段不為人所知的臺灣近現代史。</li><li><b style="margin-right:5px; margin-left:5px;">1985 年 </b>,[[ 藍博洲 ]] 開始寫小說 ,1985年 , 以[[短篇小說]]《喪逝》獲[[時報文學獎]]。</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height:30px"></b>藍博洲曾任職於《南方雜誌》、《[[人間雜誌]]》、《[[自由時報]]》,及[[時報文化]]《臺灣民眾史》[[叢書]]特約主編、[[國立中央大學]]新銳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TVBS]]節目《台灣思想起》[[製作人]]、[[人間出版社]]社長等職。</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2004年 </b> ,藍博洲在苗栗縣參選第六屆立法委員,獲2千9百餘票,未能當選。</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2005年 </b> ,藍博洲由[[民主行動聯盟]]提名參選[[任務型國代]];同年10月,應[[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邀請,擔任駐校作家。 </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2007年 </b> ,在[[聯經出版]][[雜誌書]]《思想》第5期《轉型正義與記憶政治》中,藍博洲以〈孤墳下的歷史:張志忠及其妻兒〉一文為[[無名英雄廣場]]「隱蔽戰線烈士」[[張志忠]]伸張正義。</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height:30px"></b>藍博洲曾任[[夏潮聯合會]]會長、[[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國立東華大學]]駐校作家、[[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席。</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2013年2月28日 </b></li><li><b style="margin-right:5px; margin-left:5px;"></b> ,藍博洲在中國統一聯盟“二二八事件66周年座談會”說,臺灣人民在二二八事件中,要求的主軸是爭取民主自治;之後被迫[[流亡]]的二二八事件鬥士們在[[香港]]成立[[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並以[[楊逵]]為代表發表了《和平宣言》;《和平宣言》基本理念為臺灣應在中國的主權下享有民主自治,這與[[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基本理念一致;中國統一聯盟每年紀念二二八事件,就是要延續二二八事件未完成的歷史任務,體認歷史教訓並聯繫臺灣未來出路所在,作為今後推動中國統一運動的思想功能。</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2017年2月23日 </b> ,藍博洲在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員會「紀念台灣人民『二二八』起義70周年座談會」說,二二八事件歷史曾經在[[中國國民黨]][[威權統治]]下長期是禁忌,1988年[[李登輝]]上任[[中華民國總統]]以後逐漸把二二八事件歷史竄改為[[台灣獨立運動]]史觀;[[民主進步黨]]永遠在消費二二八事件,中國國民黨永遠只有挨打的份;現在[[民主進步黨完全執政]]、中國國民黨短期內翻不了身,[[中國共產黨]]政權就回歸歷史、不再讓台獨勢力利用這段歷史。</pli><p li><b style="textmargin-indentright: 30px5px; linemargin-heightleft:30px5px;">2017年2月28日 </b> ,藍博洲說,長期以來,二二八事件的歷史定性「被部分懷有分離意識的台灣人策略性將其扭曲」,他們只是把「台獨」的墓碑插在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犧牲者的墓塚上以收割民眾的歷史悲情;而教育政策導致很多犧牲者的後人反而走上烈士的對立面,才是真正的時代悲歌;此刻已是台海兩岸「和平或戰爭」的關鍵時刻,有良知的歷史研究者更應還原歷史,讓更多民眾知道二二八事件的政治要求是「在中國的主權之下爭取台灣的民主、自治」。</pli></ul>
</div>
==主要著作==
<div style="margin-bottom:20px; margin-top:20px;">
<ul style="line-height:30px36px; margin-left:020px; list-style-position:noneoutside;"><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旅行者》,臺北:[[爾雅出版社]],1989。 </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幌馬車之歌》,臺北:[[時報文化]],1991初版、2004增訂。</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沉屍‧流亡‧二二八》,臺北:時報文化,1991。</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1913~1945)》,臺北:時報文化,1993。</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白色恐怖》,臺北:揚智文化,1993。</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尋訪被湮滅的臺灣史與臺灣人》,臺北:時報文化,1994。</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高雄縣二二八曁五〇年代白色恐怖民眾史》,[[高雄縣政府]],1997。</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共產青年李登輝:二進二出共產黨第一手證言》,臺北:紅岩出版社,2000。</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天未亮》,台中:晨星出版,2000。</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臺北:[[聯合文學]],2001。</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台灣好女人》,臺北:聯合文學,2001。</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麥浪歌詠隊》,台中:晨星出版,2001。</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藤纏樹》,北縣:印刻出版,2002。</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紅色客家人》,台中:晨星出版,2003。</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紅色客家莊》,北縣:印刻出版,2004。</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誕生》,北縣:印刻出版,2004。</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消失的台灣醫界良心》,北縣:印刻出版,2005。</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宋非我》,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二二八野百合》,臺北:愛鄉出版社,2007。</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青春戰鬥曲:二二八之後的臺北學運》,臺北:愛鄉出版社,2007。</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消逝在二二八迷霧中的王添燈》,北縣:印刻出版,2008。</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戰風車:一個作家的選戰記事》,北縣:印刻出版,2009。</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老紅帽》,臺北:南方家園出版社,2010。</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尋找祖國三千里》,高雄:台灣人民出版社,2010。</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台共黨人的悲歌:張志忠、季澐與楊揚》,新北:印刻出版,2012。</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臺北戀人》,新北:印刻出版,2014。</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幌馬車之歌 續曲》,新北:印刻出版,2016。</li></ul><ul style="line-height:30px; margin-left:0; list-style:none"><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台灣總督府員警沿革誌-台灣社會運動史》,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6。</li><li><b style="margin-right:20px5px;"></b>《台灣民眾史》,臺北,時報文化,1996。</li>
</ul>
</div>
==參考資料==
{{reflist}}
[[Category:人文社科藝術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