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沃霍尔

增加 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沃霍尔本人曾经这样说过:"我一直希望拍一部纯粹关于性交的电影,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就像《吃》就只是吃,《睡》就只是睡一样。所以1968年10月我就拍了一部Viva和路易斯·瓦登性交的电影,我称它为《干》。"如同沃霍尔所言,《蓝色电影》某些创作理念的确和他最早期的影片遥相呼应,比如对性交这个状态的呈现,越战等外围话题仅是影片的框架。除了性和个人的解放,沃霍尔的影片很少对当时政治和社会有直接的指涉或批判。在同时期的电影中,《蓝色电影》的虚无以及对性的偏执,和[[贝托鲁奇]]1972年的《巴黎最后探戈》有相当程度的重叠,只是两者一冷静一感伤,冷静的《蓝色电影》宣告了一个[[1970年[[这个新时代和一种新道德观的来临,感伤的《巴黎最后探戈》则像一首挽歌,提早预示了这个时代的结束。
== '''社会影响''' ==
安迪·沃霍尔生前曾扬言,在潮流急转的世代,再当时得令的人与事也最多只有十五分钟的知名度,潮流寿命还比不上用完即弃的纸尿片或安全套!然而,沃霍尔的破格艺术观仍持续影响"后现代"的艺术文化取向,虽然他曾自谦地称:"I don't think my art has any lasting value。"但艺术价值不同艺术价格,它往往超越拍卖行的叫卖,真正的价值在于能刺激和衍生出更多艺术生命。
有不少影评人认为安迪·沃霍尔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导演,他们说的也是事实,因为安迪的不少影片基本上用不着"导演"这个动作,他的摄影机只是对着某个物体,比如一个熟睡的人,比如,帝国大厦,然后就让他的摄影机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运转。不过,他的摄影和导演理念事实上远远地走在了他那个时代,甚至我们这个时代的前面。他把电影手段--特写--发挥到了极限,使之转化成情节和事件,藉此,他恢复了摄影机的原始功能。而他在《帝国大厦》里所创造的刹那奇观亦被以后的电影人源源不断地引用,我们因此也常常得以在银幕上欣赏到凯旋门、时代广场、金门大桥等诸多建筑物的突然燃亮。
== '''艺术评论''' ==
按照[[安迪·沃霍尔]]自己的说法,他和文学家[[杜鲁门·卡波蒂]]秘密订婚十年,每日一封鱼雁频传,相互以裸照为信物。他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无处不在的偶像,他对性取向毫不掩饰、招摇过市的形象几乎家喻户晓。
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家通过广泛的艺术探索改变了世人评价世界、生活和艺术的方式,并以此证明生活和艺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艺术不再是少数人享用,而属于普通大众,并逐渐以新的方式从为权贵服务转向为民众服务的民主化进程。可以说安迪·沃霍尔在波普艺术中的开拓和革新对于现代艺术的多样化和互融性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 '''人物评论'''==
该怎样界定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家?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迷恋浮华时尚的虚荣的人?他甚至同时具有灰姑娘和吸血鬼的人格特质。时至今日,关于他的争议还在发酵。有人认为他以重复、复制为特点的艺术作品不算原创、不值一提。无论争议还将来得多么猛烈,安迪·沃霍尔已经在当代艺术史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缔造了真正可以对抗传统的、商业的、消费的、平民的、世界性的艺术--一个消费时代的艺术神话。这不仅仅是指他的艺术作品,更指他的思想、生活和处理艺术的方式。
12,77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