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张隐韬

增加 29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张隐韬]]'''(1902~1926),字瞯宁,乳名宝驹,日记中又署名仁超。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黄埔军校一期生。河北省南皮县人,出身贫农,父早亡,母在天津佣工。隐韬幼年,寄养于郝庄外祖家中,入郝庄、马村学校读书,成绩优越。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匮乏,无力升学,去天津,经人介绍, <ref> 在铁路局当见习警察。</ref>
个人经历
*1919年,北京暴发,[[五四运动]]波及天津,隐韬结识了于树德、于方舟等人,受到进步思想影响。1921年11月,[[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接纳张隐韬为通讯会员,聆听到[[李大钊]]的演讲,决心投身革命, <ref> 为争取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ref>
*1922年春,隐韬以京奉铁路工人夜校教员身份,向铁路工人宣传革命。此时,[[罗章龙]]到津,经[[罗章龙]]介绍,隐韬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分配,与[[于树德]]、[[施存斋]]在天津办"[[工人业余补习学校]]、"[[五五代卖社]]"、"[[工人乐群会]]"等一些进步组织。9月,隐韬介绍[[刘格平]]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此时,政局不稳,北洋军阀士兵很多来自农村破产农民,为争取下层官兵,中共北京区委成立军事工作组,[[罗章龙]]任组长,张隐韬是成员之一。由张隐韬出面与保定军校、清河军校、烟台海军学校及其他省讲武堂中进步学生联系,隐韬与各军事学校学生交流情报,研究《操典》。8月24日长辛店工人罢工,张隐韬听到消息,从家乡赶赴罢工现场,和[[邓中夏]]领导罢工斗争。
10月,被任为书记部特派员与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组织发动唐山、林西、赵各庄等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罗章龙、邓培派隐韬为工人纠察队教练,带领纠察队监视工贼,维持秩序,巡逻救护。张隐韬与邓培、王尽美夜以继日工作,研究情况,制订对策,预防反动军队和外国人破坏罢工,争取猬集于罢工工人周围的军队、矿警,向他们宣传罢工道理。罢工期间,工人们吃不上饭,张隐韬和工人纠察队队员在生活上先人后已。罢工结束后,中共北京区委给张隐韬以很高评价。12月15日,张隐韬与[[张昆弟]]又组织正太铁路工人罢工。为对付工贼拉拢罢工工人,回击资本家的挑衅,隐韬率领纠察队员,昼夜巡逻,拦截欲开的火车,迫使资本家答应工人要求,俟办妥签字画押手续,工人复工后,纠察队才宣告解散。1923年2月,张隐韬与罗章龙共同参加郑州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军阀[[吴佩孚]]、[[萧耀南]]对工会成立大会,百般阻挠、破坏。京汉铁路全线罢工。隐韬不怕军阀的镇压,率领工人进行斗争。罗章龙称赞张隐韬为:"[[易水奇男燕地侠]]!"张隐韬在《日记》中,告诫自己要"珍惜光阴,多做实事。唤起民众,推翻军阀政权"。他在一一篇日记中记道:"我们再不内清政治,[[外御外侮,种种危险]],已经迫在眉睫!"
为更好地掌握革命理论,他挤时间认真学习《 [[ 社会主义史 ]] 》、《 [[ 革命哲学 ]] 》等书,并与 [[ 何梦雄 ]] [[ 邓中夏 ]] 等探讨在全国革命胜利后社会改造问题。9月,张隐韬奔波于北京一张家口之间,率领工人讲演团在各地演讲,筹建工会。1924年3月1日,在他《日记》中写道:"我这几天忙得很,差不多每日夜仅有三点钟休息时间。"
是时,隐韬受中共北京区委的遴选,与其他四名北方青年,准备去投考黄埔军校。3月12日上路,先到上海,川资用尽,考试日期未定,遂住 [[ 罗章龙 ]] 处,又因同乡关系,寻到 [[ 张继 ]] 寓所。经[[张溥泉]]与[[孙铁人]](负责招生考试者)再三交涉,始入校。在军校中,学习成绩优秀,颇得好评。为提高军事素质,在校中克服生活、疾病等种种困难,.努力学习战术和操典。日记中说:"若非拯救人民,抱定救民主义,军校这样的生活,我便决然不干!"<ref>[http://www.cangzhou.gov.cn/wcjs/whzc/czmr/xdmr/227511.shtml 张隐韬],走进沧州</ref>
==主要成就==
*1925年10月,[[陈廉伯]]等发动商团叛乱,张隐韬积极参加广东革命政府的平叛战斗,当时,黄埔军校附近的农民,成立讲习所,趁军校假期,到校中学习军事知识,进行军事训练。在平定商团叛乱中,农民军和学生军协同作战,发挥了重大作用,使张隐韬萌发了武装农民、组织农民起来革命的思想。张隐韬把农民与学生军协同作战与安徽盲目组织暴动之大刀会,作了比较说:"安徽发起的大刀会,闹的真可观,不过他们迷信太重,无一点计划,现在已失败。主要是缺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说:"我觉得很可惜!这些民众活动,若有部分觉悟分子参加,一定大有可为……他们起事,对人民秋毫无犯,绝非土匪行径,很令人喜欢!所差者,无人指挥,以归失败,惜哉!"
*1925年2月,张隐韬被编入黄埔学生军军官教导团,参加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的战斗,并加入左翼青年军人联合会,在东征东江一带战斗中,重占潮州、汕头,围攻淡水,激战海丰,冲锋在前,作战非常勇敢。受到负责指导东征军战时政治工作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召见和鼓励。
*1925年春夏之交,张隐韬军校毕业。受中国共产党的派遣,到河南国民二军搞兵运工作。在开封遇到[[刘格平]],双方一致认为:国民革命军中派系很多,不可靠,要组织工农自己的武装。二人协商后,分赴新乡、汲县一带二军二师四旅史可轩部中活动。在史可轩部队中,发展进步军人加入共产党,在连队中建立党团支部。秋,张隐韬批评一些人"共产党不宜搞武装"的论调,决定到津南一带,发动家乡农民,搞农民革命武装。和刘格平分手后,准备返故里时,将计划与[[史可轩]]商量。史亦同意他二人行动,调出一批枪支,并派[[陈秀福]](庆云人)同往。张隐韬与陈秀福北上,到泊头,收缴一部分溃散的奉军枪支,拉起队伍。11月,在泊头镇召开大会,宣布成立津南农民自卫军。张隐韬任司令,陈秀福任副司令。农民自卫军提出口号"保护农民利益,打倒军阀,镇压土豪劣绅!",12月,张隐韬率津南农民军从泊头镇出发东进,首先开进南皮县城,收缴了警察、地方民团反动武装的长短枪100余支。南皮县长表示遵守农民自卫军约法:供给军费,不收苛捐杂税,不与农民军为敌。农民自卫军军威大振,隐韬率农民军离南皮继续东进,途经唐家务、郝庄等村,很多青年自愿参加农民自卫军。行至旧县镇(今盐山县辖)农民自卫军作短时停留,进行整顿后,向庆云县城进发。守城奉军一营,弃城而逃。农民自卫军由张隐韬率领入城,纪律严明,公买公卖,不扰平民,百姓欢呼相告。翌日,隐韬率民军进入乐陵,在黄夹镇严惩一名包税土豪,农民自卫军声誉日隆,附近村庄贫苦农民纷纷加入,队伍扩大到1200余人。不久,农民自卫军回师,驻扎旧县镇,以快邮代电向全国发出津南农民自卫军成立《宣言》。使北方混战中的军阀,一片惊恐!西北军岳维峻部,移军"进剿",作出临战态势;门致忠部进军盐山;第四军弓富魁部由桑园移驻泊头,剑拨弩张。张隐韬与刘格平商议,决心将农民自卫军率至津郊杨柳青一带,与史可轩部汇合。
*1926年2月4日,张隐韬、刘格平带领农民军一大队及骑兵,由旧县出发,行至南皮县城附近,在城北徐庄遭弓富魁伏兵截击,因农民自卫军均系未曾训练之农民,再加双方兵力悬殊,农民军兵败,隐韬被俘,弓部急将隐韬解至旧县镇。2月5日,隐韬就义,年24岁。烈士生前写有署名"仁超"《13记》二册, <ref> 今存县档案馆。</ref>
1986年县烈士陵园内建张隐韬烈士冢,立碑,由刘格平题文。<ref>[http://gov.eastday.com/node2/shds/n58/u1ai27754.html 北国之强”张隐韬]上海党史网</ref>
==外界评价==
而记者眼前这位滔滔不绝介绍张隐韬事迹的王玉良,正是两本日记后来的发现者,他也因此20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张隐韬的革命活动历程。王玉良说,早在1966年,当时因张隐韬的政治面貌不清晰,从他外祖父家中搜出的日记就成了批斗的物件,王玉良正好去南皮县凤翔公社开会,那是他第一次接触日记,并借回家阅读。后来到1982年左右,张隐韬共产党员的身份得到确认,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开始组织人力多方寻找两本日记,但找了很多地方,却始终没有寻到。
1988年的一天,当时在南皮县志办工作的王玉良去县档案馆查阅地震方面的资料,无意中听说县公安局刚送来两本材料。王玉良翻阅中发现,这不知名的材料竟是人们苦苦寻找多年的张隐韬日记。1988年4月,《人民日报》为此刊发消息,轰动全国史志档案界。现在,写有5万余字的两本日记均收藏在南皮县档案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ref> 其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ref>
在沧革命第一名共产党员
沿着笔直的柏油路,在两旁翠绿的麦田相伴下,记者又来到郝庄村支部书记[[郝沛家]]。"张隐韬的事迹,大家耳熟能详。"郝沛说,村里见过张隐韬的老人大都已不在,但他的故事,却连小孩子都能讲出来,也正是因为有了像他这样的英雄,才能换来我们现在如此红火的日子。他介绍道:"这些年,村里的变化翻天覆地,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现在全村1200多人中,有400多人外出打工。去年,依靠劳务输出人均年收入近1万元。另外,郝庄村五金机电企业已发展到十余家,年缴利税80万元,吸收本村劳动力就业达400人。""而且,郝庄是乡里有名的文化村,村风很正,民风友好,少有纠纷出现。"同去的潞灌乡政府工作人员说道。
南皮县烈士陵园正在进行全面翻修。"去年,县政府花费40余万元修缮了烈士墓。今年还将继续投资,把大门、广场和道路重新改建。"烈士陵园负责人张华主任说,南皮县烈士陵园是沧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政府也十分重视对当地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此次修建就是为了建造一处全新的"红色教育"基地。平时,很多单位和学校会组织人们来这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读一读烈士的日记,看一看烈士的事迹,感受"红色教育"对心灵的启迪和震撼。"爱国主义教育不能走形式,学生们很喜欢听那些革命故事,所以我们现在还打算和团委联系,让革命故事真正地'走出去',走到人们的心中。"<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29,0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