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241
次編輯
變更
吉县
,创建页面,内容为“'''吉县'''是临汾市辖县。位于山西省<ref>[https://www.sohu.com/a/339234824_120206609 2019山西行政区划辖11个省辖市,25个区92个县、县…”
'''吉县'''是[[临汾市]]辖县。位于山西省<ref>[https://www.sohu.com/a/339234824_120206609 2019山西行政区划辖11个省辖市,25个区92个县、县级市] ,搜狐,2019-09-06</ref>西南部,东接尧都区、蒲县,南邻乡宁县,西隔黄河与陕西省宜川县相望,北连大宁县。总面积1780平方千米。总人口11万人(2013年末)。全县辖3个镇、5个乡:吉昌镇、屯里镇、壶口镇、车城乡、文城乡、东城乡、柏山寺乡、中垛乡。县[[政府]]驻吉昌镇新华街15号。
地处吕梁山南端,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中部平坦。主要山峰有高天山、人祖山、高祖山等,高天山海拔1820米。黄河自北而南流经县西,清水河由东向西注入黄河,北部诸河均属昕水河支流。名胜古迹有黄河壶口瀑布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孔山庙、坤柔圣母庙、挂甲山摩崖造像、柿子滩旧石器遗址等。
==历史沿革==
因县境吉山“古不被兵”得名。据嘉庆《一统志》,吉州以“城有青山”得名。秦于今县城北15千米麦城村置北屈县,属河东郡。三国魏改属平阳郡。北魏神麚元年(428)废北屈县,改置禽昌郡。太武帝时于今县城东北30千米县底村置京军县,属汾州。太平真君二年(441)禽昌郡治徙今洪洞县境。正平二年(452)于京军县置五城郡,县属之。延兴四年(474)于今县城置定阳县、郡,隶东雍州,后属汾洲。
太和二十一年(497)改京军县为五城县,属五城郡。孝昌年间五城郡及定阳郡、县治均徙今尧都区境。永安初年于今县境置南汾州。东魏定阳县复归治今县城。北齐改南汾州为西汾州,北周改汾州。保定元年(561)析五城县地置大宁县,属汾州。隋开皇元年(581)改定阳郡为吉阳郡。三年废吉阳、五城2郡,置文城郡,2县属之。十六年改五城县为文城县,属文城郡,徙治今县城西北30千米文城镇;改汾州为耿州,文城郡属之。十八年(598)改定阳县为吉昌县,改耿州为汾州。二十年大宁县治徙今大宁县境。
大业三年(607)改汾州为文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复改为汾州。五年改南汾州,贞观八年(634)改慈州,天宝元年(742)改文城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慈州。天佑二年(905)改文城县为屈邑县。五代唐改屈邑县为文城县,改吉昌县为吉乡县(避李国昌讳),俱属慈州。宋熙宁五年(1072)废慈州,文城县废入吉乡县,属隰州大宁郡。元佑元年(1086)复置慈州。金天德三年(1151)改耿州,明昌元年(1190)改吉州,吉乡县俱属之。
蒙古至元二年(1265)吉乡县废入吉州,隶晋宁路。明隶平阳府。清雍正二年(1742)升直隶州。乾隆三十七年(1772)仍为散州,属平阳府。民国初年改吉县,属河东道,道废后直属省。1949年吉县属临汾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1958年废入乡宁县。1961年复置。1967年属晋南地区。1970年属临汾地区。2000年属地级[[临汾市]]。
1996年,吉县面积1777平方千米,人口约10万人。辖2个镇、9个乡:城关镇、屯里镇、东城乡、窑渠乡、中垛乡、曹井乡、明珠乡、柏山寺乡、王家原乡、兰家河乡、文城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吉县常住总人口97096人,其中,城关镇36452人,屯里镇5031人,壶口镇2380人,兰家河乡3896人,曹井乡3227人,窑曲乡3769人,明珠乡2868人,文城乡5233人,王家原乡4066人,东城乡5919人,柏山寺乡10954人,中垛乡13301人。
2001年区划调整后,全县辖辖3个镇、5个乡:吉昌镇、屯里镇、壶口镇、车城乡、文城乡、东城乡、柏山寺乡、中垛乡。县政府驻吉昌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ref>[https://www.sohu.com/na/436671837_99952383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出来了 !] ,搜狐,2020-12-06</ref>,吉县常住[[总人口]]106407人,其中,吉昌镇43389人,屯里镇12535人,壶口镇3876人,车城乡7964人,文城乡8711人,东城乡6212人,柏山寺乡11497人,中垛乡12223人。
2015年末,吉县辖3个镇、5个乡(合计8个),6个居委会、79个村委会(合计85个)。
==视频==
===<center> 吉县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吉县:壮美!黄河壶口瀑布再现“彩虹戏水”</center>
<center>{{#iDisplay:b3236yhqicx|560|390|qq}}</center>
<center>山西吉县 壶口动静正相宜</center>
<center>{{#iDisplay:l3234u3q7s7|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地处吕梁山南端,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中部平坦。主要山峰有高天山、人祖山、高祖山等,高天山海拔1820米。黄河自北而南流经县西,清水河由东向西注入黄河,北部诸河均属昕水河支流。名胜古迹有黄河壶口瀑布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孔山庙、坤柔圣母庙、挂甲山摩崖造像、柿子滩旧石器遗址等。
==历史沿革==
因县境吉山“古不被兵”得名。据嘉庆《一统志》,吉州以“城有青山”得名。秦于今县城北15千米麦城村置北屈县,属河东郡。三国魏改属平阳郡。北魏神麚元年(428)废北屈县,改置禽昌郡。太武帝时于今县城东北30千米县底村置京军县,属汾州。太平真君二年(441)禽昌郡治徙今洪洞县境。正平二年(452)于京军县置五城郡,县属之。延兴四年(474)于今县城置定阳县、郡,隶东雍州,后属汾洲。
太和二十一年(497)改京军县为五城县,属五城郡。孝昌年间五城郡及定阳郡、县治均徙今尧都区境。永安初年于今县境置南汾州。东魏定阳县复归治今县城。北齐改南汾州为西汾州,北周改汾州。保定元年(561)析五城县地置大宁县,属汾州。隋开皇元年(581)改定阳郡为吉阳郡。三年废吉阳、五城2郡,置文城郡,2县属之。十六年改五城县为文城县,属文城郡,徙治今县城西北30千米文城镇;改汾州为耿州,文城郡属之。十八年(598)改定阳县为吉昌县,改耿州为汾州。二十年大宁县治徙今大宁县境。
大业三年(607)改汾州为文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复改为汾州。五年改南汾州,贞观八年(634)改慈州,天宝元年(742)改文城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慈州。天佑二年(905)改文城县为屈邑县。五代唐改屈邑县为文城县,改吉昌县为吉乡县(避李国昌讳),俱属慈州。宋熙宁五年(1072)废慈州,文城县废入吉乡县,属隰州大宁郡。元佑元年(1086)复置慈州。金天德三年(1151)改耿州,明昌元年(1190)改吉州,吉乡县俱属之。
蒙古至元二年(1265)吉乡县废入吉州,隶晋宁路。明隶平阳府。清雍正二年(1742)升直隶州。乾隆三十七年(1772)仍为散州,属平阳府。民国初年改吉县,属河东道,道废后直属省。1949年吉县属临汾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1958年废入乡宁县。1961年复置。1967年属晋南地区。1970年属临汾地区。2000年属地级[[临汾市]]。
1996年,吉县面积1777平方千米,人口约10万人。辖2个镇、9个乡:城关镇、屯里镇、东城乡、窑渠乡、中垛乡、曹井乡、明珠乡、柏山寺乡、王家原乡、兰家河乡、文城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吉县常住总人口97096人,其中,城关镇36452人,屯里镇5031人,壶口镇2380人,兰家河乡3896人,曹井乡3227人,窑曲乡3769人,明珠乡2868人,文城乡5233人,王家原乡4066人,东城乡5919人,柏山寺乡10954人,中垛乡13301人。
2001年区划调整后,全县辖辖3个镇、5个乡:吉昌镇、屯里镇、壶口镇、车城乡、文城乡、东城乡、柏山寺乡、中垛乡。县政府驻吉昌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ref>[https://www.sohu.com/na/436671837_99952383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出来了 !] ,搜狐,2020-12-06</ref>,吉县常住[[总人口]]106407人,其中,吉昌镇43389人,屯里镇12535人,壶口镇3876人,车城乡7964人,文城乡8711人,东城乡6212人,柏山寺乡11497人,中垛乡12223人。
2015年末,吉县辖3个镇、5个乡(合计8个),6个居委会、79个村委会(合计85个)。
==视频==
===<center> 吉县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吉县:壮美!黄河壶口瀑布再现“彩虹戏水”</center>
<center>{{#iDisplay:b3236yhqicx|560|390|qq}}</center>
<center>山西吉县 壶口动静正相宜</center>
<center>{{#iDisplay:l3234u3q7s7|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