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严君平

增加 81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严君平
| 圖像 = [[File:T018f080a05af57d6bd严君平.jpg|缩略图|center|[httpshttp://p1img.sslmp.qhmsgitc.comcn/drupload/270_500_20160817/t018f080a05af57d6bda64a0db13c0f4c06846db0af1726e2b2_th.jpg?size=500x660 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110910744_348901 來自搜狐网]]]
| 圖像說明 = 思想家
| 出生日期 = 公元前86年
| 職業 = 思想家
| 知名原因 = 因势导之以善,蜀人爱敬
| 知名作品 = 《 [[ 老子注 ]] 》二卷</br>《 [[ 老子指归 ]] 》十四卷</br>《易经骨髓》。
}}
'''[[严君平]]'''又称庄君平,公元前86年--公元10年,西汉晚期道家学者,思想家。名遵,字君平(东汉班固著《[[汉书]]》,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写为严君平),蜀郡[[成都市人]]。好黄老,[[汉成帝]](前32~前7年在位)时隐居成都市井中,以卜筮为业(以占卜耆龟给人看相),"因势导之以善",宣扬老子道德经,以惠众人。归隐后著述、设馆授徒于郫县平乐山宣讲《[[老子]]》、《[[庄子]]》,并在此山上写出了"王莽服诛,光武中兴"的预言,提前20多年预测了"[[王莽篡权]]"和"[[光武中兴]]"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培养出了得意弟子扬雄,依老子哲学思想,严周著书十余万言写出了一生最重要的几部黄老著作-- 著有《[[老子注]]》二卷、《[[老子指归]]》十四卷(注与指归本为一书被后人拆分)、《[[易经骨髓]]》,使[[李耳]](老子)的道家学说,更加系统条理化,得以发扬光大。《指归》的道论与哲学思想为扬雄、王弼、成玄英等人所继承,成为魏晋玄学所提出的"贵无"、"自然为本"的本体论与重玄学的萌芽。91岁去逝后也埋葬于郫县平乐山。明清时期因疑古派质疑前书已佚,后者今仅存7卷。<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2Mzc4MTM4Nw%3D%3D&idx=2&mid=100000089&sn=bdbb9529b23bec79aebf28eaad30f065 寻根问祖一一易经学者严泉生老师的祖氏根源], 腾讯网, 2018-01-26</ref>
== 人物生平 ==
== 个人著作 ==
[[File:老子指归.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img.mp.itc.cn/upload/20160817/4c63cbbd0abd4e519d4a0437c0f1238d_th.jpeg 原图链接] [http://www.sohu.com/a/110910744_348901 來自搜狐网]]]
大学者[[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自盘古开天地,天地之气艮于西南。剑门上断,横江下绝。岷峨之曲,则为锦川。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是生君平、相如、王褒、杨雄,纵有[[陈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财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杨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廷在位贤者称君平德。[[杜陵]]李强素善雄,久之为益州牧,喜谓雄曰:'吾真得严君平矣。'雄曰:'君备礼以待之,彼人可见而不可得诎也。'强心以为不然。及至蜀,致礼与相见,卒不敢言以为从事,乃叹曰:'杨子云诚知人!'君平年九十余,遂以其业终,蜀人爱敬,至今称焉。及雄著书言当世士,称此二人。其论曰:'或问: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盍势诸名卿可几?曰:君子德名为几。梁、齐、楚、赵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恶虖成其名!谷口郑子真不诎其志,耕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岂其卿?岂其卿?楚两龚之洁,其清矣乎!蜀严湛冥,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何以加诸?举兹以旃,不亦宝乎!'自园公(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皆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厉俗,近古之逸民也。若王吉、贡禹,两龚之属,皆以礼让进退云。"严君平的著作,《[[汉书·艺文志]]》未著录,但从《王贡两龚鲍传》所记看来,[[班固]]是肯定严君平有著作的。 《隋书·经籍志》著录《老子指归》十一卷,阐明是严遵所著。新旧《[[唐书]]》皆有著录。今存《道藏》本残缺不全,而唐代《老子》注解中引《指归》之句,颇有在《道藏》本以外的,足证唐代和宋初之时,犹有《[[老子指归]]》的完本。他一生讲求修心养性、保身全命,不愿出来做官,长期隐居在罗清瀚大师的家乡--成都郫县沟壑交错,山水秀丽的横山(又名平乐山,为了纪念严君平,平乐山上建有[[古平乐寺]],该寺是[[川西平原]]著名的佛教和道教旅游胜地)附近。为了糊口,他有时候到成都的闹市中,靠给人卜筮糊口度日,然后就闭门攻读《老子》,在清苦中自得其乐,著书10余万言。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扬雄]],年轻时曾拜严君平为师,非常钦佩他的德行。 当时的益州牧[[李强]]很仰慕严君平,扬雄就告诉李强,严君平生性清高,不会向人卑躬屈膝,要备礼去拜见他。李强后来发现,严君平果真如此。当时的权臣王凤也想结交严君平,但严君平对他闭门不见。曾有富人问他隐居的原因,他的回答是,做官纯粹是自寻烦恼。后来,那个富人要送给他一些车马衣粮,他都推辞掉了,还说富人是在以不足补有余。富人听了,不以为然。严君平解释道:"你的家人日夜操劳,积累家财万贯,你还从未感到满足。我现在以卜筮为业,不用下床就有人送钱来,现在还余着数百钱,没有可用的地方,当然是我有余而你不足了。"说得富人哑口无言。严君平就这样以苦为乐,淡泊恬然,活到90多岁才去世。 严君平所著的《老子注》、《老子指归》十万余言,《老子指归》,又称之为《[[道德真经指归]]》和《[[道德指归论]]》,这部书,是例举一段老子的言论,便由严君平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讲述,从结构上看,这应该是他的学生根据他的讲课言论所整理出来的著述。严君平在《[[老子指归]]》中着重讲述了人的认识的主体问题,详细地说明了世界与人的生命主体是相互作用的一组关系,他的这样的思想,可以说比那法国的[[笛卡尔]]在《[[方法论]]》中提出的"我思故我在"要早了1600年,这也是为什么在受严君平影响很大的蜀地,相对崇尚人的自由和开放的原因之一,也是道家和道教的主要思想之一。
大学者[[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自盘古开天地,天地之气艮于西南。剑门上断,横江下绝。岷峨之曲,则为锦川。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是生君平、相如、王褒、杨雄,纵有[[陈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财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杨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廷在位贤者称君平德。[[杜陵]]李强素善雄,久之为益州牧,喜谓雄曰:'吾真得严君平矣。'雄曰:'君备礼以待之,彼人可见而不可得诎也。'强心以为不然。及至蜀,致礼与相见,卒不敢言以为从事,乃叹曰:'杨子云诚知人!'君平年九十余,遂以其业终,蜀人爱敬,至今称焉。及雄著书言当世士,称此二人。其论曰:'或问: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盍势诸名卿可几?曰:君子德名为几。梁、齐、楚、赵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恶虖成其名!谷口郑子真不诎其志,耕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岂其卿?岂其卿?楚两龚之洁,其清矣乎!蜀严湛冥,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何以加诸?举兹以旃,不亦宝乎!'自园公(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郑子真、严君平皆未尝仕,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厉俗,近古之逸民也。若王吉、贡禹,两龚之属,皆以礼让进退云。"严君平的著作,《[[汉书·艺文志]]》未著录,但从《王贡两龚鲍传》所记看来,[[班固]]是肯定严君平有著作的。 《隋书·经籍志》著录《老子指归》十一卷,阐明是严遵所著。新旧《[[唐书]]》皆有著录。今存《道藏》本残缺不全,而唐代《老子》注解中引《指归》之句,颇有在《道藏》本以外的,足证唐代和宋初之时,犹有《[[老子指归]]》的完本。他一生讲求修心养性、保身全命,不愿出来做官,长期隐居在罗清瀚大师的家乡--成都郫县沟壑交错,山水秀丽的横山(又名平乐山,为了纪念严君平,平乐山上建有[[古平乐寺]],该寺是[[川西平原]]著名的佛教和道教旅游胜地)附近。为了糊口,他有时候到成都的闹市中,靠给人卜筮糊口度日,然后就闭门攻读《老子》,在清苦中自得其乐,著书10余万言。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扬雄]],年轻时曾拜严君平为师,非常钦佩他的德行。 当时的益州牧[[李强]]很仰慕严君平,扬雄就告诉李强,严君平生性清高,不会向人卑躬屈膝,要备礼去拜见他。李强后来发现,严君平果真如此。当时的权臣王凤也想结交严君平,但严君平对他闭门不见。曾有富人问他隐居的原因,他的回答是,做官纯粹是自寻烦恼。后来,那个富人要送给他一些车马衣粮,他都推辞掉了,还说富人是在以不足补有余。富人听了,不以为然。严君平解释道:"你的家人日夜操劳,积累家财万贯,你还从未感到满足。我现在以卜筮为业,不用下床就有人送钱来,现在还余着数百钱,没有可用的地方,当然是我有余而你不足了。"说得富人哑口无言。严君平就这样以苦为乐,淡泊恬然,活到90多岁才去世。 严君平所著的《老子注》、《老子指归》十万余言,《老子指归》,又称之为《[[道德真经指归]]》和《[[道德指归论]]》,这部书,是例举一段老子的言论,便由严君平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讲述,从结构上看,这应该是他的学生根据他的讲课言论所整理出来的著述。严君平在《[[老子指归]]》中着重讲述了人的认识的主体问题,详细地说明了世界与人的生命主体是相互作用的一组关系,他的这样的思想,可以说比那法国的[[笛卡尔]]在《[[方法论]]》中提出的"我思故我在"要早了1600年,这也是为什么在受严君平影响很大的蜀地,相对崇尚人的自由和开放的原因之一,也是道家和道教的主要思想之一。
[[File:T01f7b6665e7476f5d6.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f7b6665e7476f5d6.jpg 原图链接]]]
《老子指归》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有很大影响,其对中国禅学的产生也有相当大的作用。 但是,由于宋代曾经出现过孟子和扬子谁高谁低之争,也就是当时的思想文化界在除了推崇孔子老子之外,在扬雄和[[孟子]]二人的评价上出现了争论,当时,[[朱熹]]是属于反对扬子而推崇孟子的一派,他认为扬雄仕王莽是卖汉。而且,扬雄在学术上不儒不道,属于黄老道家,所以,朱熹编著四书,把孟子编辑进去。后来,随着朱熹理学的兴起和四书在科举中的应用,孟子学说崛起,而扬雄学说则被挤出了正统。这样,严君平的学说也受到连累,在元明清三朝少见了,特别是《[[四库全书]]》在收集《道德真经指归》的时候,编辑者认为这书可能是后代人伪造,这样,就使得《老子指归》更为人鲜知了。 但是,1973年马王堆老子帛书的问世,可以说是为严君平洗去了这一冤屈,因为,《老子指归》中引用的老子言论,都与帛书老子相符合,所以,该书的确应该是严君平的作品。严君平的学说在汉唐宋时期,对许多道家人士和易玄大家的思想都有影响,经过元明清三代的沉寂,现在,许多中国习道之人,又重新开始发掘《[[老子指归]]》中的新论。严君平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由伸展,读他的书,就能够感觉到他的思想是非常开放自由的,思路特别的活跃,读他的著作,我们常常有种在看现代科学哲学理论书籍的感受,既深邃,又无拘无束……
== 成就 ==
严君平终身不仕,以卜筮和讲授易经及老子之学为生,由于原本姓庄,所以,生前生后也都一直被人称之为庄子。严君平是[[扬雄]]的老师,扬雄从小随严君平学习易老之学,扬雄成名之后,由于[[扬雄]]的推崇,严君平学说开始在中国各地流传开来,甚至影响到了后来道教的产生,象道教中的"太上老君"神位,恐怕多半与川人崇敬严君平有很大关系。这就是说,我们现在说的庄子,恐怕多半是严君平和庄周这两个人的融会形象,甚至有可能就是人们根据严君平的事迹编造的,而庄子之学,则应该是[[庄周]]、[[严君平]]、[[扬雄]]这三人学术思想的融会表达。从概率学的角度看,历史上的庄子和庄遵如果是两个人,那就不可能有这样多的雷同,而他们既然有这样多的因素的雷同,那么,从概率统论上看,就应该是一个人。<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227/08/29115412_523386970.shtml 严君平、杨雄简介], 个人图书馆, 2015-12-27</ref>
[[成都人民公园]]后的君平街,也是为纪念严君平而命名的街道。相传公元前二百年,严遵为传播老子教义,住在这条街上,以占卜耆龟给人看相为名,宣扬老子道德经。每天他看相,只收够一百个铜钱能维持生活,就收起摊子,回家闭门读书。由于他不慕仕宦,节操清奇,当时声名远播,很受敬重。他写的《[[老子指归]]》一书,使[[李耳]](老子)的道家学说,更加系统条理化,得以发扬光大。他又是个长寿者,活了九十多岁。扬雄称赞严君平说:"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无以加之。"两千多年来,这条街名未改,说明人们对思想先驱者是怀念的。
[[File:T01f7b6665e7476f5d6.jpg|缩略图|右|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f7b6665e7476f5d6.jpg 原图链接]]]
==贡献 ==
在东汉初年,严君平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还不是神,可是,过了四百来年,到公元三世纪的晋代,严君平在口头传说中已成为神,把本来与严君平无关的支矶石也蒙上了神话传说的色彩。如《蜀中广记·严遵传》中说:汉[[张骞]]出使大夏(现阿富汗北部),历尽艰辛,走到河的尽头。回来时船上载了块大石头,送给严君平看。严君平观察很久后说:去年八月,客星侵犯牛郎星、织女星,难道会是这块石头吗?它是天上织女的支矶石啊!张骞惊奇地说:我顺着河源走到尽头,见到一个女子在织锦,一个男的在役牛。我问他们的地名叫啥,女的说这里不是人间,你怎么会来呢?你把这块石头带回去,问西蜀严君平,他会告诉你到了什么地方。所以我带了石头回来请教你。
[[File:T01e2d88d6900e91377严君平3.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s://p1timgsa.ssl.qhmsgbaidu.com/dr/220__/t01e2d88d6900e91377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7400435006&di=b597a96835dd0dddb436651f77503db3&imgtype=0&src=http%3A%2F%2Fs1.sinaimg.jpg cn%2Fmw690%2F004fvrOizy74fpjchJSd0%26690 原图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814b6120102wwd7.html 來自新浪博客]]]
'''严仙观'''
在张华笔下,有人顺着大河乘船而上,到达天河,见到女子织布,丈夫牵牛饮水,并告之来人回西蜀问严君平就知道到了什么地方。这人回来一问,他到达天河的日子,正是客星侵入牛郎、织女星座的日子。张华当时没有说这个人是[[张骞]],可被后代附会成通西域的张骞。后来,一些人认为张骞并未到达天宫,也未见到牛郎、织女,就说在支矶石街上的这块石头是古代从天上落下的陨石。也有的人说是张骞从[[西域]]带回的陨石。 历代史料、笔记上,对石头的形状、大小记载也不一致。有说长丈余,有说长五尺,石色微紫,原有唐人模刻的支矶石篆文三字。现在这块石头移到成都市[[青羊宫]]的文化公园,竖刻"[[支矶石]]"三字仍很清晰。经过考古学家研究,它不是天上织女垫织机的天石,也不是天上坠落的陨石,而是西蜀原始部族或奴隶时代,人们为纪念祖先或祭祀需要的特定场合树立的大石头。这类大石,被学界通称为"[[大石遗迹]]"。支矶石就是在三四千年后仍能见到的"大石遗迹"之一,也是在这漫长历史中遗留下的一个远古纪念物。总之,在秦于公元前316年灭西蜀前,西蜀有着悠久的历史,[[李白]]曾说:"尔来四万八千岁"、"开国何茫然"。
 
== 参考资料 ==
3,1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