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4
次編輯
變更
马克俭
,'''马克俭''',[[贵州大学]]教授,[[湖南大学]]特聘学术顾问 ,[[浙江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马克俭1958年由湖南大学土木系毕业分配到贵州工业大学(现贵州大学),40多年来扎根贵州,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和"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做出了贡献,在建筑结构科学领域有较大创新与发展,并将十多项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Infobox person
| 姓名 =马克俭
| 图像 =
[[File:T0151f5d15db8954858.jpg|缩略图|马克俭]]
[http://www.gog.com.cn/pic/0/10/12/06/10120612_896404.jpg原图链接] [http://image.so.com/v?q=%E9%A9%AC%E5%85%8B%E4%BF%AD&src=tab_www&correct=%E9%A9%AC%E5%85%8B%E4%BF%AD&cmsid=c8072870dd811b111d8e4e79925ef35d&cmran=0&cmras=0&cn=0&gn=0&kn=0#multiple=0&gsrc=1&dataindex=0&id=d70cc293a0f2366d19167670d73f11e1&currsn=0&jdx=0&fsn=60&adsimgsn=0 来自360网]
| 图像说明 =
| 出生日期 = 1934年12月
| 出生地点 =湖南省岳阳市
| 国籍 =中国
| 别名 =
| 职业 =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 知名作品 = 《空间网架结构》 <br>
}}
== 个人简介 ==
马克俭,男,1934年12月生,九三学社成员,湖南省岳阳市人,高中就读于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1958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任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长安大学、浙江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钢结构协会预应力结构分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省建筑学会常务理事,省结构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7年12月28日,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学部院士。
== 主要经历 ==
马克俭1958年毕业于湖南大学,获学士学位。1959年至1961年在浙江大学进修钢结构与弹性力学。曾任
马克俭
马克俭
贵州省土木学会结构委员会主任委员。后任中国钢协预应力结构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资深委员、"空间结构"季刊副主编、湖南大学客座教授(博导)、贵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劳动模范"五一"奖章(1994年、1999年)、全国劳动模范及"五一"奖章(1999年)、贵州省首批省管专家、首批勘察设计大师及首批荣誉核心专家。从事结构工程教学、科研、工程实践50年,出版专著四部,主编参编新型结构体系技术规程三本,发表论文100余篇,以主持人身份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六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两项、全国创造发明竞赛一、二等奖各一项、香港孺子牛金球奖一项、国家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36项,合计76项。在四类钢筋砼空腹型网格结构体系及新型预应力钢网格结构体系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和进展,并应用于工程实践达100余万平方米,节约资金近亿元。
== 个人履历 ==
=== 与贵州的半生缘,一世情 ===
马克俭大半生都在贵州,真可谓有缘更有情。
1933年10月22日,马克俭出生于湖南岳阳。少年时逢战乱颠沛流离,逃难中,马克俭来到贵州,先到遵义、后到贵阳。恰逢当时的贵阳一中招生,马克俭便参加考试,随后在贵阳一中初中部度过了相对平静的3年时光。初中毕业后,他回到湖南老家。
冥冥中或有天意,1958年马克俭从湖南大学毕业,分配到当时刚刚建校的贵州工学院任教。就这样,马克俭重回贵州并在贵州工学院扎下了根。50年弹指一挥,从贵州工学院到贵州工业大学、贵州大学,马克俭亲历了那一代科技工作者的酸甜苦辣,也见证了贵州50年来的沧桑巨变。
20世纪80年代后期,马克俭开始在空间结构领域崭露头角,不少省外高校或高薪求贤的公司向他伸出橄榄枝,马克俭都一一婉言谢绝。离开,会有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多的科研经费,更高的生活待遇,但马克俭忘不了这片在战乱时期给予自己3年养育的土地,舍不得自己奉献了几十年的大学,更放不下自己在贵州的事业。这片土地欠发达、欠开发,但他知道自己的根已深深扎入贵州高原,并融为一体。
=== 纸上的成果,地上的高楼 ===
1976年文革结束,被迫虚度10年光阴的马克俭既在思考也在徘徊。邓小平的一句话重新激发了马克俭胸中
马克俭
马克俭
的抱负和力量--"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就是说,知识分子不再是臭老九了,既然是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就应该对国家做贡献。带着朴素的想法,马克俭开始涉足当时国内刚刚起步的空间结构研究领域,并逐步把自己的研究运用于实践,注重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至今他还感慨地说:"没有党中央的拨乱反正,没有小平同志的思想解放,我们国家就没有今天的辉煌。"
人的创造天赋像火花,可以熄灭,也可以绚烂燃烧,而迸发出科学之光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劳动,再劳动。马克俭始终坚信,勤奋是成功的秘诀。除了必要的学术活动,他的时间基本上是在自己的空间结构研究所度过的。研究所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周六照常上班,可他自己星期天也很少休息。
年逾古稀的他,工作起来却不输给年轻的弟子。兢兢业业的专业精神潜移默化影响了他的研究生,很多学生毕业后仍然保持着周末加班的习惯,从他那里,学生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勤奋、严谨的工作态度。
当一个人全身心投入某项事业中,就会淡化甚至忘记物质享受,马克俭就是这样的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一件衣服他要穿好几年,手机也是过时的老款式,吃饭常常是随便解决,妻子不在家时,自己煮碗面条匆匆吃下,放下碗又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别人是为生活而工作,而马老师是为工作而生活"这是学生对他的评价,也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众所周知,自然科学研究需要设备和资金,但马克俭却很少向国家、向学校要经费,原来他有自己的秘诀,就是产、学、研结合,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成果转化获得必要的科研经费。
他的理念是:搞科学研究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论文上,而是要把成果转化为扎扎实实的生产力,这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真正乐趣。
1985年,马克俭的成果首次应用于贵阳市花溪区一所疗养院的食堂修建工程中。从那以后,他的作品一个接一个:东北最大的超市"长春欧亚商场"、成都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展览馆、贵阳最高的超高层五星级凯宾斯基酒店、贵阳世贸广场、大十字环形人行天桥、青海省西宁市劳动大厦、新疆自治区库尔勒市国际购物中心,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他的创新成果频频运用到各地的高楼大厦上。1985-2007年,在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安徽、青海、新疆、吉林、河南、上海、深圳等10余个省(区、市),他的新型空间结构体系在实际建筑工程中运用达100多万平方米,节约建设资金上亿元。其中,成都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项目节省工程投资1310万元;贵阳世贸广场获"中国楼盘创新大奖"、"CIHAF04年度中国最佳写字楼"等荣誉。
2003年,马克俭仅以一票之差落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在自己醉心的领域里不断攀登、不断创新。他相继发明了"大跨度新型张弦空间桁架结构"、"大跨度短撑杆新型张弦桁架结构"、"大跨度屋面斜拉式双层预应力平板型网架结构"等6种预应力钢网格体系,并应用于新型大跨度屋盖结构中。
2007年增选院士的答辩中,当马克俭完成自我陈述和提问答辩后,一位评委院士走上来与他握手说:"马老师,你的成果真的是实实在在,扎扎实实,不容易!不容易!"
=== 创新不能赶时髦凑热闹 ===
"我这个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动脑子,喜欢摸索新的东西。"不断挑战传统观念、创造全新的空间结构技术已经成为马克俭的爱好。
对于技术创新,马克俭有自己的想法:创新不是赶时髦凑热闹,只有结合本地实际的技术创新,才是真正有用的创新。贵州是一个相对贫困落后的省份,在贵州搞建筑科学,最大的追求就是用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
贵州多山区多山地,导致建筑工程中的钢网架结构造价比钢桁架结构还高;此外工业与公共建筑中,18-30米跨度的建筑占大多数。为此,上世纪90年代,他研制开发了"钢筋混凝土空腹网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现浇混凝土空心大板楼盖结构"等大柱网、大跨度新型钢筋混凝土空间网格结构;这种新型空间结构,既满足大开间、大柱网、灵活划分房间的需要,又实现了安全合理、低造价、低成本目的。在全省推广使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马克俭不仅勇于创新,也善于创新。他的设计有三条原则:一是结构受力体系简洁合理且造价低廉,二是承载方式安全可靠,三要兼顾建筑物的美观大方。前几年,当他发现湖南省某专利技术的缺点后,通过反复试验,他提出了相关楼板的精确分析方法--矩形网格板法和实用分析法,并获得国家专利。该成果应用于"贵阳世贸大厦",节约工程造价2000万元。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既有普通大板结构的建筑功能,还有降低屋高的优点,现已通过全国知名专家论证,建议大面积推广使用。
面对国内外建筑业新兴科技,马克俭既注意吸收又不盲从。2003年底,应邀参加四川省重点工程"成都新世纪国际会议中心"大跨度钢结构工程投标时,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经过周密论证,放弃了呼声正高的日本某大学开发的张弦梁结构专利技术,而采用该省省长基金项目"大跨度下弦管内预应力空间管桁架结构"参加竞标。国内设计大师、权威专家组成的技术评定组最后评定,马克俭团队提出的方案排名第一,一举中标,2005年该工程建成使用。
=== 当选院士是荣誉,更是责任 ===
涉足空间结构领域20多年,马克俭带领研究生团队,撰写专题研究报告十多本(近110万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地区规程和国家规程各一册;先后有30多项科研成果通过设计转化为实际工程,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通过工程实践应用实现了产业转化。以主持人身份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钢协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1996年至2006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及发明专利共计59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奖2项、全国创造发明竞赛一、二等奖各1项、香港柏灵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四届孺子牛金球奖1项,其他奖项合计76项;199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及"五一"劳动奖章,两次获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及"五一"劳动奖章;他还培养出30余名硕士、博士,有的学生已经成长为教授、省管专家,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
现年74岁的马克俭精神矍铄,他仍然亲临施工现场检查指导,继续在贵州大学培养研究生,全然不顾自己已超龄服务8年。
近年来,面对贵州省经济加快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马克俭又瞄准新的目标,提出"磷石膏位模板的密肋式剪力墙结构"方案,把省内两大磷矿基地生产磷酸的工业废渣变废为宝,使其成为建筑工程的主材和辅材,既降低工程造价,又保护青山绿水,契合推进"自主创新"和"生态文明"的国家战略。
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为马克俭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庆祝会发去贺信:"马克俭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既是马克俭教授的光荣、贵州大学的光荣,也是全省人民的光荣……希望全省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向马克俭教授学习,学习他扎根贵州、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开拓创新、刻苦攻关的精神,学习他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精神,为早日改变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面貌贡献智慧和力量。"
"当选院士既是荣誉更是责任。"马克俭教授在庆祝会上说,"院士只是科技工作者队伍中的普通一员,没有任何特权,今后自己更要承担起促进科技创新的重任,踏踏实实地回报贵州人民。"
== 当选院士 ==
2007年12月29日,中国工程院宣布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33名新院士从全国484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贵州大学教授马克俭当选新院士,成为贵州省第一个院士,结束了贵州无两院院士的历史。
马克俭院士扎根贵州50年,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不断探索,吃苦耐劳,勇于创新,在多种新型钢筋混凝土空腹结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全国同行业中首屈一指的专家,其研究成果在全国12个省(市、区)的大跨度建筑及高层建筑中实际应用面积达到100多万平方米,节约工程成本上亿元。
马克俭院士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迅速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型钢筋混凝土空间网格结构"、"新型钢空间网格结构"等成果涉及大柱网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单层与多层建筑。不仅为省内工程服务,还推广到四川、湖南、广东、安徽、吉林、上海、新疆等省区。
马克俭院士的研究成果"大跨度预应力曲面网壳结构"在广东清远体育馆建设中应用,这是国内首次在大跨度双层组合扭网壳上采用现代预应力技术,节约钢材245吨。根据壳体薄膜应力和弯曲应力分布规律,他还提出了"预应力单、双层组合扭网壳结构"等方案,在广东、广西、贵州瓮福磷矿相继建成的7座体 育馆中得到应用。
马克俭院士发明的"大跨度预应力空间管桁架"在成都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工程中应用,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节约成本1320万元,还获得2007年中国钢协科技进步奖。贵阳世贸广场工程使用了他创造的"现浇混凝土空心大板楼盖结构",节约投资2000余万元。
他在大柱网高层建筑中开发的创造性成果已建成三栋高层建筑,很多采用该成果的建筑群获得建设部的"中国楼盘创新大奖"和"全国优秀写字楼"等荣誉。一位工程院院士曾这样评价:"在贵州搞了这么多成果出来,你这个院士当得实实在在,马教授真不简单。"
马克俭院士已有30多项成果直接转化为创新工程,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国家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59项,国家发明展览会金牌2项,全国创造发明竞赛一、二等奖各1项;出版专著四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他以"教学、科研、生产三结 合"方式,培养博士3名、硕士24名;他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次、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及全省"五一"劳动奖章两次,并成为首批全省勘察设计大师和全省荣誉核心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主要论著 ==
《空间网架结构》1986年出版
《高层建筑钢筋砼框架-剪力墙结构分析》1989年出版
《组合结构与空腹网架结构》1992年出版
《预应力网格结构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前景》1994年
《空间结构季刊》、《几种预应力整体双层及单层、双层混合型式钢网壳结构的设计与应用》1998年
(建筑结构学报)、《大跨度钢筋砼空腹夹层板柱结构研究与应用》2001年
(建筑结构学报)、《贵州省建筑空间结构的开拓与发展》2002年
(建材工业出版社)、《浅网壳预应力施工阶段的可滑移弹性支座单元》2003年
《钢筋砼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的分析与应用》2003年
《网架、网壳与管桁架结构设计与施工》2003年
{{Infobox person
| 姓名 =马克俭
| 图像 =
[[File:T0151f5d15db8954858.jpg|缩略图|马克俭]]
[http://www.gog.com.cn/pic/0/10/12/06/10120612_896404.jpg原图链接] [http://image.so.com/v?q=%E9%A9%AC%E5%85%8B%E4%BF%AD&src=tab_www&correct=%E9%A9%AC%E5%85%8B%E4%BF%AD&cmsid=c8072870dd811b111d8e4e79925ef35d&cmran=0&cmras=0&cn=0&gn=0&kn=0#multiple=0&gsrc=1&dataindex=0&id=d70cc293a0f2366d19167670d73f11e1&currsn=0&jdx=0&fsn=60&adsimgsn=0 来自360网]
| 图像说明 =
| 出生日期 = 1934年12月
| 出生地点 =湖南省岳阳市
| 国籍 =中国
| 别名 =
| 职业 = 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 知名作品 = 《空间网架结构》 <br>
}}
== 个人简介 ==
马克俭,男,1934年12月生,九三学社成员,湖南省岳阳市人,高中就读于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1958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任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长安大学、浙江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钢结构协会预应力结构分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省建筑学会常务理事,省结构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7年12月28日,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学部院士。
== 主要经历 ==
马克俭1958年毕业于湖南大学,获学士学位。1959年至1961年在浙江大学进修钢结构与弹性力学。曾任
马克俭
马克俭
贵州省土木学会结构委员会主任委员。后任中国钢协预应力结构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资深委员、"空间结构"季刊副主编、湖南大学客座教授(博导)、贵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劳动模范"五一"奖章(1994年、1999年)、全国劳动模范及"五一"奖章(1999年)、贵州省首批省管专家、首批勘察设计大师及首批荣誉核心专家。从事结构工程教学、科研、工程实践50年,出版专著四部,主编参编新型结构体系技术规程三本,发表论文100余篇,以主持人身份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六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两项、全国创造发明竞赛一、二等奖各一项、香港孺子牛金球奖一项、国家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36项,合计76项。在四类钢筋砼空腹型网格结构体系及新型预应力钢网格结构体系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和进展,并应用于工程实践达100余万平方米,节约资金近亿元。
== 个人履历 ==
=== 与贵州的半生缘,一世情 ===
马克俭大半生都在贵州,真可谓有缘更有情。
1933年10月22日,马克俭出生于湖南岳阳。少年时逢战乱颠沛流离,逃难中,马克俭来到贵州,先到遵义、后到贵阳。恰逢当时的贵阳一中招生,马克俭便参加考试,随后在贵阳一中初中部度过了相对平静的3年时光。初中毕业后,他回到湖南老家。
冥冥中或有天意,1958年马克俭从湖南大学毕业,分配到当时刚刚建校的贵州工学院任教。就这样,马克俭重回贵州并在贵州工学院扎下了根。50年弹指一挥,从贵州工学院到贵州工业大学、贵州大学,马克俭亲历了那一代科技工作者的酸甜苦辣,也见证了贵州50年来的沧桑巨变。
20世纪80年代后期,马克俭开始在空间结构领域崭露头角,不少省外高校或高薪求贤的公司向他伸出橄榄枝,马克俭都一一婉言谢绝。离开,会有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多的科研经费,更高的生活待遇,但马克俭忘不了这片在战乱时期给予自己3年养育的土地,舍不得自己奉献了几十年的大学,更放不下自己在贵州的事业。这片土地欠发达、欠开发,但他知道自己的根已深深扎入贵州高原,并融为一体。
=== 纸上的成果,地上的高楼 ===
1976年文革结束,被迫虚度10年光阴的马克俭既在思考也在徘徊。邓小平的一句话重新激发了马克俭胸中
马克俭
马克俭
的抱负和力量--"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就是说,知识分子不再是臭老九了,既然是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就应该对国家做贡献。带着朴素的想法,马克俭开始涉足当时国内刚刚起步的空间结构研究领域,并逐步把自己的研究运用于实践,注重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至今他还感慨地说:"没有党中央的拨乱反正,没有小平同志的思想解放,我们国家就没有今天的辉煌。"
人的创造天赋像火花,可以熄灭,也可以绚烂燃烧,而迸发出科学之光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劳动,再劳动。马克俭始终坚信,勤奋是成功的秘诀。除了必要的学术活动,他的时间基本上是在自己的空间结构研究所度过的。研究所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周六照常上班,可他自己星期天也很少休息。
年逾古稀的他,工作起来却不输给年轻的弟子。兢兢业业的专业精神潜移默化影响了他的研究生,很多学生毕业后仍然保持着周末加班的习惯,从他那里,学生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勤奋、严谨的工作态度。
当一个人全身心投入某项事业中,就会淡化甚至忘记物质享受,马克俭就是这样的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一件衣服他要穿好几年,手机也是过时的老款式,吃饭常常是随便解决,妻子不在家时,自己煮碗面条匆匆吃下,放下碗又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别人是为生活而工作,而马老师是为工作而生活"这是学生对他的评价,也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众所周知,自然科学研究需要设备和资金,但马克俭却很少向国家、向学校要经费,原来他有自己的秘诀,就是产、学、研结合,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成果转化获得必要的科研经费。
他的理念是:搞科学研究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论文上,而是要把成果转化为扎扎实实的生产力,这才是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真正乐趣。
1985年,马克俭的成果首次应用于贵阳市花溪区一所疗养院的食堂修建工程中。从那以后,他的作品一个接一个:东北最大的超市"长春欧亚商场"、成都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展览馆、贵阳最高的超高层五星级凯宾斯基酒店、贵阳世贸广场、大十字环形人行天桥、青海省西宁市劳动大厦、新疆自治区库尔勒市国际购物中心,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他的创新成果频频运用到各地的高楼大厦上。1985-2007年,在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安徽、青海、新疆、吉林、河南、上海、深圳等10余个省(区、市),他的新型空间结构体系在实际建筑工程中运用达100多万平方米,节约建设资金上亿元。其中,成都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项目节省工程投资1310万元;贵阳世贸广场获"中国楼盘创新大奖"、"CIHAF04年度中国最佳写字楼"等荣誉。
2003年,马克俭仅以一票之差落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在自己醉心的领域里不断攀登、不断创新。他相继发明了"大跨度新型张弦空间桁架结构"、"大跨度短撑杆新型张弦桁架结构"、"大跨度屋面斜拉式双层预应力平板型网架结构"等6种预应力钢网格体系,并应用于新型大跨度屋盖结构中。
2007年增选院士的答辩中,当马克俭完成自我陈述和提问答辩后,一位评委院士走上来与他握手说:"马老师,你的成果真的是实实在在,扎扎实实,不容易!不容易!"
=== 创新不能赶时髦凑热闹 ===
"我这个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动脑子,喜欢摸索新的东西。"不断挑战传统观念、创造全新的空间结构技术已经成为马克俭的爱好。
对于技术创新,马克俭有自己的想法:创新不是赶时髦凑热闹,只有结合本地实际的技术创新,才是真正有用的创新。贵州是一个相对贫困落后的省份,在贵州搞建筑科学,最大的追求就是用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
贵州多山区多山地,导致建筑工程中的钢网架结构造价比钢桁架结构还高;此外工业与公共建筑中,18-30米跨度的建筑占大多数。为此,上世纪90年代,他研制开发了"钢筋混凝土空腹网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现浇混凝土空心大板楼盖结构"等大柱网、大跨度新型钢筋混凝土空间网格结构;这种新型空间结构,既满足大开间、大柱网、灵活划分房间的需要,又实现了安全合理、低造价、低成本目的。在全省推广使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马克俭不仅勇于创新,也善于创新。他的设计有三条原则:一是结构受力体系简洁合理且造价低廉,二是承载方式安全可靠,三要兼顾建筑物的美观大方。前几年,当他发现湖南省某专利技术的缺点后,通过反复试验,他提出了相关楼板的精确分析方法--矩形网格板法和实用分析法,并获得国家专利。该成果应用于"贵阳世贸大厦",节约工程造价2000万元。这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既有普通大板结构的建筑功能,还有降低屋高的优点,现已通过全国知名专家论证,建议大面积推广使用。
面对国内外建筑业新兴科技,马克俭既注意吸收又不盲从。2003年底,应邀参加四川省重点工程"成都新世纪国际会议中心"大跨度钢结构工程投标时,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经过周密论证,放弃了呼声正高的日本某大学开发的张弦梁结构专利技术,而采用该省省长基金项目"大跨度下弦管内预应力空间管桁架结构"参加竞标。国内设计大师、权威专家组成的技术评定组最后评定,马克俭团队提出的方案排名第一,一举中标,2005年该工程建成使用。
=== 当选院士是荣誉,更是责任 ===
涉足空间结构领域20多年,马克俭带领研究生团队,撰写专题研究报告十多本(近110万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地区规程和国家规程各一册;先后有30多项科研成果通过设计转化为实际工程,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通过工程实践应用实现了产业转化。以主持人身份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钢协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1996年至2006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及发明专利共计59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奖2项、全国创造发明竞赛一、二等奖各1项、香港柏灵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四届孺子牛金球奖1项,其他奖项合计76项;199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及"五一"劳动奖章,两次获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及"五一"劳动奖章;他还培养出30余名硕士、博士,有的学生已经成长为教授、省管专家,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
现年74岁的马克俭精神矍铄,他仍然亲临施工现场检查指导,继续在贵州大学培养研究生,全然不顾自己已超龄服务8年。
近年来,面对贵州省经济加快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马克俭又瞄准新的目标,提出"磷石膏位模板的密肋式剪力墙结构"方案,把省内两大磷矿基地生产磷酸的工业废渣变废为宝,使其成为建筑工程的主材和辅材,既降低工程造价,又保护青山绿水,契合推进"自主创新"和"生态文明"的国家战略。
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为马克俭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庆祝会发去贺信:"马克俭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既是马克俭教授的光荣、贵州大学的光荣,也是全省人民的光荣……希望全省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向马克俭教授学习,学习他扎根贵州、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开拓创新、刻苦攻关的精神,学习他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精神,为早日改变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面貌贡献智慧和力量。"
"当选院士既是荣誉更是责任。"马克俭教授在庆祝会上说,"院士只是科技工作者队伍中的普通一员,没有任何特权,今后自己更要承担起促进科技创新的重任,踏踏实实地回报贵州人民。"
== 当选院士 ==
2007年12月29日,中国工程院宣布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33名新院士从全国484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贵州大学教授马克俭当选新院士,成为贵州省第一个院士,结束了贵州无两院院士的历史。
马克俭院士扎根贵州50年,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不断探索,吃苦耐劳,勇于创新,在多种新型钢筋混凝土空腹结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全国同行业中首屈一指的专家,其研究成果在全国12个省(市、区)的大跨度建筑及高层建筑中实际应用面积达到100多万平方米,节约工程成本上亿元。
马克俭院士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迅速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型钢筋混凝土空间网格结构"、"新型钢空间网格结构"等成果涉及大柱网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单层与多层建筑。不仅为省内工程服务,还推广到四川、湖南、广东、安徽、吉林、上海、新疆等省区。
马克俭院士的研究成果"大跨度预应力曲面网壳结构"在广东清远体育馆建设中应用,这是国内首次在大跨度双层组合扭网壳上采用现代预应力技术,节约钢材245吨。根据壳体薄膜应力和弯曲应力分布规律,他还提出了"预应力单、双层组合扭网壳结构"等方案,在广东、广西、贵州瓮福磷矿相继建成的7座体 育馆中得到应用。
马克俭院士发明的"大跨度预应力空间管桁架"在成都新世纪国际会展中心工程中应用,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节约成本1320万元,还获得2007年中国钢协科技进步奖。贵阳世贸广场工程使用了他创造的"现浇混凝土空心大板楼盖结构",节约投资2000余万元。
他在大柱网高层建筑中开发的创造性成果已建成三栋高层建筑,很多采用该成果的建筑群获得建设部的"中国楼盘创新大奖"和"全国优秀写字楼"等荣誉。一位工程院院士曾这样评价:"在贵州搞了这么多成果出来,你这个院士当得实实在在,马教授真不简单。"
马克俭院士已有30多项成果直接转化为创新工程,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国家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59项,国家发明展览会金牌2项,全国创造发明竞赛一、二等奖各1项;出版专著四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他以"教学、科研、生产三结 合"方式,培养博士3名、硕士24名;他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次、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及全省"五一"劳动奖章两次,并成为首批全省勘察设计大师和全省荣誉核心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主要论著 ==
《空间网架结构》1986年出版
《高层建筑钢筋砼框架-剪力墙结构分析》1989年出版
《组合结构与空腹网架结构》1992年出版
《预应力网格结构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前景》1994年
《空间结构季刊》、《几种预应力整体双层及单层、双层混合型式钢网壳结构的设计与应用》1998年
(建筑结构学报)、《大跨度钢筋砼空腹夹层板柱结构研究与应用》2001年
(建筑结构学报)、《贵州省建筑空间结构的开拓与发展》2002年
(建材工业出版社)、《浅网壳预应力施工阶段的可滑移弹性支座单元》2003年
《钢筋砼空腹夹层板楼盖结构的分析与应用》2003年
《网架、网壳与管桁架结构设计与施工》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