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韩天芑

增加 12,46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 韩天芑 ]]'''| 圖像 = [[File:韩天芑.jpg|缩略图|[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d70c72a719a7c39c.jpg?size=309x392 原图链接360搜索]]]|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23年2月11日| 出生地 = 浙江省象山县海潭村| 國籍 = 中國| 别名 = | 職業 =[[天文学家]],[[测绘学家]]| 知名原因 = 中国天文大地测量学科开创者之一| 知名作品 = }} '''[[韩天芑]]''' ,天文学家,测绘学家。中国天文大地测量学科开创者之一,在天文大地测量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ref> 中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开拓者之一, </ref> 在世界时服务、地球自转变化和恒星光干涉技术的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人物生平=='''[[韩天芑]]''',1923年2月11日生于浙江省象山县海潭村,1943 年10月考入前中央测绘学校,<ref>在大地测量系学习</ref>。由于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我国北方及东南部的许多地区,韩天芑曾随校转移,直到重庆等地。1947年9月毕业后在前测量局大地测量队担任测量佐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在浙江省工业技术干部学校担任教员,1950年8月调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任助理员和助理研究员。1957年9月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大地测量组迁到武汉,并改建为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韩天芑作为研究员和室主任一直负责天文大地测量方面的工作。 ==个人简历== *1923年2月11日 出生于浙江省象山县海潭村。 *1943年7月于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毕业 *1943年10月~1947年9月 前中央测绘学校大地测量系学习。 *1947年9月~1949年7月 前测量局大地测量队任测量佐。 *1949年10月~1950年7月 任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后并入浙江工业干部学校) 担任教员,深受学生爱戴。 *1950年8月~1957年8月 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助理员,助理研究员。 *1957年9月~现在 任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主要兼职。 *1986年~现在 任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兼任研究员。 *1986~1992年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兼任研究员。 *1997~1998年 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顾问。 *1980~1988年 任中国测绘学会理事,测绘学报编委。 *1985~1991年 任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天文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科技成就==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为适应百业待兴的局面,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大地测量组在方俊领导下,将制图及天文大地测量作为主要研究工作。1952~1953年为治理淮河,韩天芑沿淮河流域测定了30多个天文点,测定了信阳长台关的拉普拉斯方位角,以作为淮河流域的测量控制之用。在这一工作中首次明确了国内垂线偏差变化的不稳定性。其后为治理黄河,韩天芑沿黄河测定了龙门、吴堡等八处天文点和方位角。于1954年在宝鸡、鄜县等四地测量了一等拉普拉斯天文点和方位角。这是我国最早的依据前苏联天文测量细则测定的一等天文点。它改变了旧中国大地测量观测数量少及精度低的落后局面。1955年,韩天芑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全能经纬仪接触测微器按东西星等高法测时,当时对这一问题前苏联也未很好解决,因此被前苏联专家称为“中国的金格尔测时法”。同时改进了太尔各特测纬方法,使其计算更简捷。根据野外定位的实践经验,韩天芑提出了各种测量误差的极限规定,<ref>为我国订定天文测量细则提供依据。</ref> ==巧摘天星== 他从小就爱唱:满天星,亮晶晶,数来数去数不清…… 他的工作:同2628颗恒星打交道,依靠天上的星,测量大地,走向、定位、定时、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他的口头禅:“人,应该象天上的星星,安于他所在的位置。把光无私地献给这个世界。” 难怪,人们称他——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韩天芑是<ref>“巧摘天星的人”</ref>。 ==“中国的金格尔法”== 1953年底。我国开始使用进口的仪器——威尔特T4全能经纬仪,为黄河进行一等天文测量。年仅30岁的韩天芑参加了这项作业。在外国专家的辅导下,他很快掌握了当时被称为世界最先进的天文测量仪——威尔特T4全能经纬仪使用技术。 夜幕降临。星星一个个地出现在天空。韩天芑他们忙开了:观星、测点、记数、计算、绘图……,大家争分夺秒,配合协调。测完一处,立即坐上马车奔向新的一处。50公里一个点,他们要在短期内完成近百个测点的任务,非得马不停蹄! 由于昼夜兼程、作业,他们中有的病倒了,有的累得昏昏沉沉。一个雨夜,忙瘦了许多的韩天芑思索着:威尔特T4全能经纬仪,虽说是“全能”,但手工操作比较复杂,计算繁琐,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仍然大。能不能在洋设备上想点土办法,改革一下复杂的计算方式……初生牛犊不畏虎。韩天芑把想法告诉了领导、同事。领导和不少同事支持他,但也担心:眼下工作这么紧张,搞技改会不会影响任务的完成?也有个别人认为:青年人爱追名求利,刚学会走路就想跑。 韩天芑根据科学的设想,悄悄地试用适于全能经纬仪的简化计算公式。多次的测定计算结果与老办法计算的一模一样。这一小小的技改,使复杂的劳动变成简单的作业,工效提高了5倍多。从此,韩天芑在前测算,后续工作的同志在后面追赶。有人风趣地说:“历史上有‘萧何追韩信'的故事,如今在黄河边我们却追小韩呀!”。他使用的简化公式,也很快得到国家测绘总局的肯定,被编进“天文测量细则”中。 黄河天文测量任务完成后,韩天芑也似一颗新星,闪耀出光辉。但他并不以此满足。50年代末期,他提出了T4全能经纬仅利用接触测微器按双星等高法(即“金格尔法”)测时的方法,实现天文测时的半自动化记录,大大地提高了测时的精度,被天文界称为“[[中国的金格尔法]]”。这项科研成果,一直为我国测绘部门用作施测高精度天文坐标的重要方法之一。这期间,韩天芑还组织编算了我国大地天文测量的2628颗恒星平位置表、金格尔星对表、天文基本点测定的最优技术方案等,<ref>为天文界专家所注目</ref>。 ==“世界屋脊”上的第一个天文点== 1960年5月,韩天芑担任了组长,接到了向“世界屋脊”进军的通知,去青藏高原进行天文测量,填补我国天文测量史上的一项空白,为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做贡献。 他们从甘肃省兰州乘“解放牌”卡车出发,沿着“搓板路”前行、车行到海拔4000来米的五道梁。因为高山缺氧,韩天芑头晕脑胀,眼发花,站不稳,脸色苍白。随军军医急忙给他吸氧;一位同事说:“韩组长,哪儿不舒服?如难受得很,我们就请领导派人送你回兰州。”老韩看了看坐在身边的战友。显得焦急的样子,便从口袋里掏出“进藏身体检查合格证”。在“合格证”反面,有老韩写的几行字:“为了民族利益,昔日一个宫廷女子——文成公主能进藏;为了加快建设新西藏,今天人民的科学工作者,堂堂的男子汉——我们就更能上高原。”同事接过“合格证”,一个传递一个看。这几行字,似万能药剂,不仅是老韩自服的“精神丸”,也是同事们急需的“强心剂”!大家团结一心,克服了许多困难,于第十一天下午安全到达高原“日光城”——拉萨。 他们在拉萨战斗了30多个星夜,不断分析实情,不断进行测量科研。老韩从实测试验中取得不同类型仪器和不同观测员之间可能产生系统差数值,首次在工作中解决了天文方位角测定中的人仪差问题,为研究分析天文大地网提供依据。他们建起的高原上第一个天文基本点,精确度高,误差仅一米多,为普通天文点位误差的十五分之一左右。 第一个天文点完成后,韩天芑他们就带上帐篷,沿青藏线行。在海拔4000~5000多米的羊八井、沱沱河、昆仑山等处去施测一批天文点。 一天晚上,在羊八井处,老韩和组里同志一边默默地凝神观测,一边细心画着自己的星图。突然,乌云压下,风雨冰雪袭来。他们赶紧钻进帐篷。一会儿,天空云开雨散,繁星点点。他们又走出帐篷工作。“六月雪,七月冰,一年四季分不清”。这是高原上天气的写照。这夜测量,他们进出帐篷反复六次。终于以“游击战”战胜了高原上的敌人——乌云、风雨冰雪,摘取许多天星于图纸上。他们在沱沱河天文施测,正值“十一”国庆节。科学家们一心一意工作,忘我、忘家。但新中国的国庆,他们是记在心中的。白天,韩天芑他们用蚊帐在沱沱河捕捞起20多条筷子长的西藏“胡子鱼”,围坐一起,饱尝高原之鲜,来了个“东西南北”调合唱,喜过国庆。晚上,大家还是自觉地按时在“露天工厂”上班。 5个多月过去。老韩他们要胜利回师了,这是一次真正的凯旋。 == 第一流的时辰站== 事业,是人生交响乐的主旋律。1962年底,韩天芑又投入了新的战斗——负责筹建武昌时辰站。 准确的世界时,是测定地面经度和方位角所必需的基本依据,而经度和方位角的测定是大地测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精密地图的编制、国防军事测绘、边界线的测定、矿山勘探、水利资源的开发、远程航空与航海、人造卫星的观测等都需要有准确的世界时。因此,筹建武昌时辰站,对我国提高世界时的授时工作,有着重大的实用价值。韩天芑接受任务后,查阅分析了中外许多有关资料,房子的设计、施工队伍的选择。购买重要器材等工作,他都参加研究,尽可能地为国家节约。他说:“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作为科技工作者,处处事事应考虑如何把国家的每一分钱用好。” 春节到了。全家人都来适应老韩工作的需要。大年三十,全家人提前吃年饭,让韩天芑上工地值保卫班,好让其他同志提前回家“团圆”。 经过大家一年多的辛勤劳动,韩天芑负责筹建的武昌时辰站保质保量提前竣工。多年天文测时、用钟守时、以无线电讯号播出、授时台收录时号的实践证明,武昌时辰站达到了国内第一流水平。韩天芑还利用武昌时辰站,从事我国综合时号改正楼、地球自转等研究,在国内首先提出在星表系统差中应计入固体潮效应的改正,为我国综合时刻系统的建立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贡献。1980年,我国国际地球自转联测,武昌时辰站与国内其他天文台的经典光学仪器的观测精度达到了国际最好水平,为国家争得了荣誉。<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5/bs3pa0d3opbnkt9.html 韩天芑]名人简历,</ref> ==主要论著==*1 韩天芑.1954年度天文测量技术总结报告.测量专刊,1954 *2 韩天芑.以全能经纬仪威特T4利用接触测微器按双星等高方法(金格尔法)测定表差.测量专刊,1957 *3 韩天芑.利用本身观测成果研究仪器轴颈误差.测量制图学报,1957 *4 韩天芑.国家测绘总局西安分局天文台经度测定报告.测量制图学报,1960 *5 韩天芑.徐家汇观象台与西安天文基本点间经差的系统差.测量与地球物理集刊,1965 *6 韩天芑.关于天文方位角测定的若干误差问题.测量与地球物理集刊,1981 *7 韩天芑,等.天津纬度观测的月亮潮影响.天文学报,1984 *8 韩天芑,谢亮云.恒星光干涉仪及其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测量与地球物理集刊,1986 *9 韩天芑,等.中国大地测量星表.测绘出版社,1991 *10 韩天芑,等.中国大地测量星表文集-"中国大地测量星表"编制总结.测绘出版社,1991<ref>[https://baike.so.com/doc/8311940-8628930.html 360搜索]</ref> ==文献参考=={{Reflist}}
29,0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