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達悟族

移除 3,03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血緣和語言 ==
根據考古與語言學的理論,認為[[臺灣]]是[[南島語族]]的故鄉,南島語族的擴散是由臺灣經[[蘭嶼]]、[[巴丹群島|巴丹島]],到達[[菲律賓]],再由[[東南亞]]島嶼遷往[[大洋洲]]。達悟族人與巴丹島人雖然在語言與文化上要較達悟族人與[[臺灣原住民]]相似,但在遺傳上,達悟族人卻與臺灣原住民相近。<ref>[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feb/28/today-o12.htm 雅美族啟示錄]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921091457/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feb/28/today-o12.htm |date=2013-09-21 }}, [[自由時報]], 2011-2-28</ref>
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於19世紀考據,蘭嶼和巴丹兩邊居民的禮儀、穿著、藤帽、髮型等特徵,及主食、烹飪方法與民俗語彙,都極相似,研判屬同一族群。美國人類學者Dezso Benedek更從兩地墓葬都採「甕棺葬」,認為兩地應有共同起源,只因後來蘭嶼與巴丹被劃為兩個國家而被迫分隔。蘭嶼第一位博士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所博士生董恩慈說16世紀以來,巴丹島歷經西班牙、美國、菲律賓等國治理,西化程度較高,蘭嶼則相對位處台灣外海邊陲,保留較多傳統文化。<ref>[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an/13/today-life1.htm 蘭嶼準博士 籲族人航向巴丹]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615160519/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an/13/today-life1.htm |date=2013-06-15 }}, [[自由時報]], 2008年1月13日</ref>
== 人文地理 ==
達悟族人口在2009年時約為3,638人,主要分布於[[臺灣|台灣本島]]東南方82公里處的[[蘭嶼]]上,從北依順時鐘方向為朗島(Iraralay/Iraraley)、東清(Iranmeilek)、野銀(Ivalinu)、紅頭(Imorod)、漁人(Iratay/Iratey)和椰油(Yayo)六個部落。其中以[[東清村]]的人口數最多,約有1,184人,其次是[[紅頭村]]956人、[[朗島村]]750人、[[椰油村]]748人,但椰油村是蘭嶼最現代化的部落,鄉公所、中學等設施均設於此,另外也鄰近機場和港口;紅頭部落與漁人部落在行政劃分上同屬紅頭村,但仍維持部落的主體性。各部落均為[[集村]]形態,在海岸線上的平坦緩坡處建傳統地下屋聚居<ref>{{cite journal | title = 台東縣蘭嶼鄉現況分析 | journal = 台東縣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 | volume = 3 | url = http://www.taitung.gov.tw/tw/CP/1256/AttachFiles/634238826306838866.pdf | language = zh-tw | format = pdf | publisher = 台東縣政府 | accessdate = 2010-10-30 }}{{dead link|date=2018年4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蘭嶼屬於高溫多雨的熱帶性氣候,面積約45.7平方公里,年雨量可達2,600公釐。蘭嶼全島皆山,是因火山作用而形成的[[火山島]],屬於[[綠島-巴浦耶海脊]]的一部份,向南、北、西邊分別可達[[巴丹群島]]、[[綠島]]和台灣<ref>{{cite journal | author = Bowin, C. | coauthor=Lu, R.S.,Lee, C.S., Schouten, H. | year = 1978 | title = ''Plate convergence and accretion in Taiwan-Luzon region'' | volume = 62 | pages = 1645-1672 | language = en |publisher=Am. Assoc. Petrol. Geol. | accessdate = 2010-10-30}}</ref> 。由於蘭嶼高溫、潮濕、風強,又有[[黑潮]]帶來大批迴游魚類,達悟族的經濟活動因此採漁農並行制,除了種植[[甘藷]]、[[小米]]外,也建造拼板舟出海捕魚,是台灣原住民族中唯一有海洋文化者<ref name="Yu2004">{{cite book|author=-{余}-光弘 |title=雅美族 |year=2004 |publisher=三民書局 |location=台北 |isbn=9789571439 |language=zh-tw }}</ref>
最早記載蘭嶼的是[[明朝]][[萬曆]]年間張燮的《東西洋考》,稱蘭嶼為「紅頭嶼」<ref>《[[東西洋考]]》(卷9):「遠望紅豆嶼拜浮甲山,進入為大港。」</ref>。1644年,[[熱蘭遮城]]派遣3艘帆船到蘭嶼,島上達悟族人均迅速走避躲藏,荷蘭人僅捉回3人,在熱蘭遮城教他們說[[荷蘭語]],當時文獻已稱蘭嶼為「紅頭嶼」(Botel)<ref>{{Cite book|author=瓦歷斯·諾幹|title=蘭嶼記事年表|publisher=台東縣文化中心|location=台東市|year=1993|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1-02-15}}</ref>。「紅頭嶼」一詞在中國文獻上最早出現在[[清朝]]黃叔璥的《[[台海使槎錄]]》,以遠望蘭嶼島呈赤紅色命名之,並為之後的歷代文獻如《海國聞見錄》、《臺灣誌略》等襲用。
=== 蘭嶼的形成 ===
在達悟族的創世神話中,蘭嶼是由一位自南方來的神人所造,先造出[[小蘭嶼]],再造蘭嶼。在不同的文獻或不同部落的記載中,皆特別提及神人是由「南方」而來,這顯示達悟族人對特定方位有特殊的情感<ref name="a">{{cite journal | author = 趙元貞 | title = 試析蘭嶼達悟族創世神話的思維 | journal =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 volume = 8 | pages = 62 | url = http://www.pch.scu.edu.tw/online-journal/vj-attachment/2010/01/attach74.pdf | language = zh-tw | format = pdf | publisher = [[東吳大學 (台灣)|東吳大學]] | accessdate = 2010-10-24 | date = 2009年12月 }}{{dead link|date=2018年4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在日本人類學者鳥居龍藏的調查報告中,將蘭嶼原住民稱為「Yami」,意為「北方之人」,但此名並不代表達悟族以北為尊,因為這個北方指的是相對於南方菲律賓的巴丹群島而言,蘭嶼在北方。「南方」這個方位在達悟神話中,具由獨特的神聖地位,根據傳說,蘭嶼南方的海域與其垂直向上的天空可以到達天神居所<ref>{{cite journal | author = 關華山 | title = 雅美族的生活實質環境與宗教理念 | journal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 volume = 67 | pages = 143 | language = zh-tw |publisher=[[中央研究院]] | accessdate = 2010-10-24|date=1989年12月}}</ref>。達悟族人對南方這個方位的敬意也可從他們賴以維生的漁業活動中看出端倪,例如達悟10人座大船船首常飾有稱為「Minamoron」的星座圖案,這是一個每當夜晚自蘭嶼向南方眺望時,會在小蘭嶼升起的星座<ref>{{cite book|author=尹建中 |title=臺灣山胞各族傳統傳說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 |year=1994 |publisher=[[臺灣大學]] |location=台北 |language=zh-tw |page=357 }}</ref>。此外對達悟族人最重要的魚種[[飛魚]],就是一種每年3月自南方抵達蘭嶼海域,7-8月才又迴遊南方的魚類。南方在達悟族人心中的地位由此可知,同時也可以看出[[海洋]]對達悟族人的重要性<ref>{{cite book|author=董森永 |title=雅美族漁人部落歲時祭儀 |year=1997 |publisher=[[臺灣省政府]] |location=[[南投縣|南投]] |language=zh-tw |page=10-14 }}</ref>。
除了「神人自南方來,先造小蘭嶼,再造蘭嶼」的神話外,蘭嶼的創世神話尚有數種版本,一種是[[台灣島]]、蘭嶼、[[綠島]]、[[小蘭嶼]]、[[巴丹島]]和菲律賓等地原本是相連結的一個大島,但島上居民互相殘殺,其中達悟人遭到台灣人與菲律賓人的欺壓,天神憐憫達悟人的處境,才用地震將大島分開;另一種則是「人造說」,從前有一個會造出陸地的達悟族人,刻劃出蘭嶼的地貌,當他正要用草原將蘭嶼和小蘭嶼連成一片時,台灣人卻用巧計騙取達悟人的憐憫心,成功讓造陸者離開蘭嶼,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過<ref name="g">{{cite book|author=-{余}-光弘、董森永 |title=臺灣原住民史:雅美族史篇 |year=1997 |publisher=[[國史館]] |location=台北 |language=zh-tw |page=15-63 }}</ref>。這兩種神話都顯示達悟族人的弱勢族群觀念,也在神話的代代相傳中發揮教育子孫應謹慎應對外來族群的功能,例如造陸者的故事顯然作於達悟族與漢人的接觸之後,當時漢人組成「辮子軍」,不但將蘭嶼人逼出作為放牧地的綠島,甚至還入侵蘭嶼本島,幸而在椰油部落勇士的率領下,才得以驅逐辮子軍,與故事中不懷好意的台灣人不謀而合<ref name="a"/>
=== 達悟族的起源 ===
==== 石生與竹生說 ====
在「石生與竹生說」中,天神將一塊石頭扔到一座叫「Jipaptok」的山上,從石頭中迸出一個男嬰,喝露水長大。當他下山到「Jimaggigit」時,遇到另一個從竹子迸出來的男孩,這才知道原來世界上還有其他人的存在。兩個男孩從此便生活在一起,直到有一天,兩人的膝蓋都腫了起來。從石生男孩的右膝中生出了一個男嬰,竹生男孩的左膝則生出一個女嬰,兩個嬰兒長大後便結為夫婦,在生下4個瞎眼的孩子後,第5個孩子才與別部落的女孩結婚,逐漸繁衍出達悟一族<ref>{{cite book|author=達西烏拉彎·畢馬 |title=達悟族神話與傳說 |publisher=晨星出版社 |location=[[台中]] |language=zh-tw |page=38-39 |date=2003年9月}}</ref>
石生與竹生說神話的版本,在諸部落中皆略有差異,從石生與竹生人的性別、生子方式到結尾皆有所不同,例如紅頭部落的版本裡,兩名男孩是用陽具摩擦膝蓋生子的,然而事實上男性的生殖器幾無可能碰觸到自己的膝蓋,因此可以看出初民的[[生殖崇拜]]<ref name="a"/> 。在部份結尾中「互換伴侶生子」可解釋成是告誡子孫需避免[[近親繁殖]],以免生下畸型的孩子。至於石、竹生人,則是取其永恆、堅硬之意,寄託對種族繁衍生生不息的願望<ref name="a"/>
受神話影響,達悟族人尊敬石頭和竹子,但並不崇拜。石竹是達悟建築的重要象徵物,例如在屋外或飛魚祭儀式時放幾塊橢圓形獨石,被認為可帶來好運(Bannaligan),而這樣的習俗已被證實是由巴丹群島傳過來的,更說明達悟族與巴丹群島的緊密聯結<ref>{{cite book|author=劉其偉 |title=蘭嶼部落文化藝術 |publisher=藝術家出版社 |location=台北 |language=zh-tw |page=93 |isbn=9867957229|date=2002年5月}}</ref>。
=== 社會的形成 ===
==== 語言 ====
在達悟族的神話中,語言是石竹人創造的。當石竹人的孩子們長大後,他們就將任何撿到的東西帶回家,祖父則一一告訴他們每樣事物的名稱和是否可以使用,但不幸的是,祖父在講完「Ji Cakavat」(毀壞)後便去世了<ref name="f">{{cite journal | author = 鄭漢文 | title = 蘭嶼雅美大船文化的盤繞——大船文化的社會現象探究 | journal =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 volume = 8 | pages = 62 | url = http://etd.lib.ndhu.edu.tw/theses/available/etd-0722104-101320/off_campus_withheld/69043502.pdf | language = zh-tw | format = pdf | publisher = [[國立東華大學]] | accessdate = 2010-10-24 | date = 2004年6月 }}{{dead link|date=2018年4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祖父在這裡象徵的是智慧,孩子們則是智慧的傳承。藉由對事物的命名,得以為事物標上標籤。這樣即使手邊沒有那樣事物,也能讓事物存在於語言之中<ref>{{cite book|author=[[馬丁·海德格爾]] |title=走向語言之途 |publisher=時報出版 |location=台北 |language=zh-tw |page=11 |isbn=957130767X|date=1993年8月}}</ref>。
==== 事物的價值 ====
==== 用火與造船 ====
在達悟神話中,[[火]]的起源是這樣的:紅頭部落祖先的兩名孫子被派往西南方尋找食物,走到五孔洞時,他們發現地下的人不但會網魚,也會織布和造船,還用夜光貝照明。他們在那裡受到很好的款待,臨行時,地下人將火種放在夜光貝裡送給他們,讓他們的部落也能用火<ref name="g"/>。這則神話象徵初民文化走向文明的第一步,地下人象徵祖先,而子孫則從祖先那裡獲得智慧<ref name="f"/>。除了用火外,石生人的後代也向地下人學習造船,他們把[[龍骨|橫木]]附於船的內側,讓船能順利航行;竹生人的後代則向石生人學造船,卻把橫木放在船的外側,因此觸礁沉沒<ref>{{cite book|author=台北帝國大學語言學研究室 |title=台灣高砂族傳說集 |year=1935 |publisher=南天書局 |location=台北 |language=ja |page=755-756}}</ref> 。這則神話確立石生人的正統地位,竹生人因此不再復見於達悟社會中<ref>{{cite journal | author = 劉斌雄 | year = 1981 | title = 雅美族漁人社的始祖傳說 | journal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 volume = 67 | pages = 111-169 |publisher=中央研究院 | accessdate = 2010-10-24}}</ref>
==== 飛魚的傳說 ====
=== 日月的傳說 ===
在達悟族的神話裡,原本,世界的天空由兩個太陽主宰,只要將食物曝曬在陽光下就會熟。但有一天,一對夫婦背著孩子在烈日下工作,回家時發現孩子因此被曬死了。孩子的母親悲憤地指著天空道:「奪走我女兒的太陽,我詛咒-{祢}-像翻過來的石頭一樣。」於是其中一個太陽的光芒就減弱了,成為月亮,天空因此只剩下一顆太陽<ref name="g"/> 。這則神話隱涵著生命的存續需要仰賴自然的供給,一旦災難(兩顆烈日)發生,生命的存續(孩子)就會遭受威脅<ref name="f"/>
== 經濟 ==
達悟族的果樹通常種植在聚落附近,樹種以當地[[原生物種]]為主,例如[[番龍眼]](''{{lang|LA|Pometia pinnata}}'')、[[異色柿]](''{{lang|la|Diospyros discolor}}'')、[[大葉山欖]]等,但也有引進[[椰子]]、[[檳榔]]、[[蔞葉]]等植物栽培<ref>{{cite journal | author = 魏惠林、劉斌雄 | year = 1962 | title = 蘭嶼雅美族之社會組織 | journal = 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專刊 | pages = 284 | language = zh-tw |publisher=中央研究院 | accessdate = 2010-10-25}}</ref>。這些果樹通常種植在高大喬木下的樹蔭,等到果樹長大後才砍伐喬木,避免妨礙果樹生長。為了維護果林,達悟族人會為其除草、修枝。除非果樹已經自然死亡,果樹林不會輕易採伐,而為了縮短老樹枯死、新樹尚未長成間的空白,這些果樹在長成後,幼苗就會立刻種下,這樣當老樹需要代謝時,新樹已經長到可以取代老樹的年齡<ref name="d"/>。
達悟族的林業使用對生態環境的復育是有益的,因為這樣利用方式可以使土地或山坡地長期保持在擁有植被的情況下,而不會因為林地裸露導致侵蝕或[[土石流]]<ref name="d"/>。在現代文明的改變下,蘭嶼的木材使用量大幅減少,房屋建材也改為[[鋼筋水泥]],傳統林業依賴拼板舟的建造繼續維持,雖未過量,但也應注意樹林更新的問題<ref name="d"/>
==文化 ==
=== 飲食 ===
達悟族一天吃兩餐,分別是出門工作前的早餐(Zomiag)和傍晚回家時的晚餐,午餐(Magza)只在節慶、招待賓客或生病時,因為有留在家中才吃。對達悟族人而言,飲食由主食(Kanen)和副食(Yakan)組成,其它佐料還有幫助吞嚥的湯水,餐後則享用檳榔和紙煙。主食和副食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只有主食或副食,則只能稱為點心,而非正餐<ref name="e">{{cite journal | author = -{余}-光弘 | year = 1993 | title = 雅美人食物的分類及其社會文化意義 | url = http://www.ioe.sinica.edu.tw/chinese/publish/PDF/Bulletin/etb076-002.pdf | format = pdf | journal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 volume = 76 | pages = 21-42 | language = zh-tw | publisher = 中央研究院 | accessdate = 2010-10-25 }}{{dead link|date=2018年4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主食的種類一般包括水芋(Soli)、[[甘藷]](Wakay)、旱芋(keytan)、山藥(Ovi)和一種叫「Patan」的塊根植物,小米(Kadai)則是祭儀上相互饋贈的禮物。隨著現代文明進入蘭嶼,[[稻米]](Mogis)也成為達悟族人的主食之一,被部份家庭接受。副食的種類多樣,以各類海鮮為主,但也會食用[[藻類]]、人工栽培的水果或山野狩獵採集來的野味和野菜,例如[[陸蟹]]、[[白鼻心]]、[[山蘇]]等。[[豬]]、[[羊]]、[[雞]]只在祭儀時享用,一般人家則以雞為主;水果則包括[[番龍眼]](Ciai)、毛柿(Kamala)、[[香蕉]](Vineveh)、[[甘蔗]](Onas)、[[香瓜]]、[[鳳梨]]等,但都是作為孩童的零食,而不會出現在餐桌上<ref name="e"/>
然而達悟族的副食還是以魚類為主,分成「春天魚」(Among no rayon)和「近棲魚」(Among no karawangan)兩種,春天魚是飛魚、[[鬼頭刀]]等[[洄遊]]魚類,在達悟族人心中是神聖的魚種,因為他們相信這些魚來自天界;近棲魚在是在春天魚的季節以外的時間捕到的魚,也包含一些生長在礁岩上的魚種。這些魚種又有「好魚」(Oyod)、「壞魚」(Zahet)、「老人魚」(Kakanen no raraker)之分,好魚無論性別都可以食用,壞魚只有男性可以食用,老人魚則只有年長男性可以食用。但日常生活中,因為好魚難以捕捉,一旦捉到就會優先給女性食用,一個家中負責捕魚的男性如果無法抓到好魚給家裡的女性食用,妻子甚至可以拒絕行房,因為丈夫沒有盡到提供食物的責任。如果餐桌上出現壞魚時,男性需要以竹籤(Tatazi)享用,以免污染到主食<ref name="e"/> 。此外,孕婦(Manili so kanen,意思即「慎選食物」)對食品種類的選擇需要特別謹慎,只要海鮮的長相怪異、名字不吉利就不應食用,否則一旦生下有[[胎記]]的孩子,就會被視為是吃下了不潔的食物所致<ref>{{cite journal | author = 謝永泉 | year = 2003 | title = 蠻阿威 Manhawey | journal = 飛文季刊 | volume = 3 | pages = 5 | language = zh-tw |publisher=蘭嶼天主教文化研究發展協會 | accessdate = 2010-10-25}}</ref>
達悟族人不會讓彼此陷入飢餓,例如當負責供應食物的男主人和女主人生病或生產,或對年長者已無法自行取得食物時,親友會主動贈送食品給這些家庭。當主人有能力回饋時,會主動幫忙親友建造房屋、開闢田地或造船等勞務性工作。這種相互餽贈可以被視為是經濟型態的一種,例如有些魚特別難捕捉,就可以透過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ref name="e"/><ref>{{cite journal | author = Yu, Guang-hong | year = 1991 | title = ''Ritual, Society, and Culture among the Yami'' | pages = 39-43 | language = en |publisher=[[密西西比州大學]] | accessdate = 2010-10-25}}</ref>
=== 曆法 ===
== 學術研究 ==
對蘭嶼最早的學術研究始於1897年,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對蘭嶼(當時稱紅頭嶼)原住民進行[[田野調查]],在著作《人類學寫真集-台灣紅頭嶼支部》中首次稱呼島上居民為「yami kami」,此詞是根據達悟人對自己的稱呼而來。「kami」在達悟語中的意思是「我們」,而「yami」則是來自於早期菲律賓[[巴丹群島]]人對蘭嶼原住民的稱呼<ref name="Yu2004"/> 。達悟族無論在語言或是文化皆與菲律賓巴丹群島相近,日本學者[[鹿野忠雄]]便曾在著作中提及此事:
{{cquote|紅頭嶼目前有七個番社,仔細觀察時,各番社之風俗習慣,多少有些不同。紅頭嶼的Yami 族人,是否都是從巴丹島移來?目前尚言之過早。不過,可以確定的是,Yami 族混有巴丹島人的血統|鹿野忠雄|《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ref>{{cite book|author=鹿野忠雄 |title=東南亜細亜の民族学先史学研究 |year=1946 |publisher=矢島書房 |location=[[東京]] |language=ja }}</ref>}}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