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57
次編輯
變更
徐古镇
,创建页面,内容为“ '''徐古镇'''位于新洲区东北边缘,与麻城、团风、罗田三县(市)毗邻。辖32个行政村,9536户,42175人,版图面积96.4平方公…”
'''徐古镇'''位于新洲区东北边缘,与麻城、团风、罗田三县(市)毗邻。辖32个行政村,9536户,42175人,版图面积9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300亩,山林面积58000亩,是全省27个革命老区乡镇、100个重点贫困乡镇之一,也是武汉市重点扶贫乡镇之一。徐古镇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为群众开辟了一条致富路,建起了蘑菇“楚天第一镇”。蘑菇是徐古镇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镇种植蘑菇400万平方米,创产值1.7亿元。洪良品清季进士(新洲区徐古人)。同治戊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户科给事中。1854太平天国丞相吉文元统兵入境,洪受黄冈知县翁汝瀛命,办团练以抗。1871年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1873年任山西乡试正考官。1882年任顺天府乡试监考官,[[江西]]、[[云南]]道监察御史,兵部给事中,户部掌印给事中。洪司谏18年,屡向清廷上疏,力陈时弊;亦为镇压捻军出谋划策。1897年2月卒于北京。在诗文方面颇有建树。<ref>[http://tianqi.moji.com/liveview/picture/72228258 徐古镇] </ref>
==简介==
徐古镇为 武汉市十大贫困乡镇之一,辖32个行政村,9532户,42100人,版图面积96.4平方公里,其中:山林5.8万亩, 耕地3.63万亩。
徐古镇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位于武汉市郊东北角,地处大别山南麓,与大别山地区的 麻城、团风、罗田三县(市)毗邻;是武汉市对外开心的窗口集锦,更是大别山区六县(市)南下广州、深圳,西出武汉、 重庆等地的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随着麻南公路、东环公路、新道公路、新徐公路的陆续开通,徐古镇交通优势日益凸现,徐古距武汉市中心90公里,距 麻城市中心30公里,距新洲火车站12公里,能满足大规模的物流、客流的往来需要。徐古镇依沙河两岸,东环 公路、新徐公路两旁, 水资源丰富,土地平实,人口集中,劳动力资源丰富,民风纯朴,是商家投资建厂进行 农副产品加工、 工业品生产、物流中转的理想之地。
徐古镇境内东山西岗,中流少河。东部山区群岚起舞,森林密布,溪流淙淙。春来鸟语花香,秋观“ 香山红叶”。西部丘陵,一望无垠,五条山岗,自北而南,似龙爪飞驰,直欲江南。中部径流沙河,从大别山中,通举水,入长江,夏时洪流滚滚,波惊两岸,平日碧水长流,鱼翔浅底,燕舞鹰飞。
'''革命老区'''
徐古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 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三个不同革命战争年代分别有方毅、刘西尧、漆光庭、张体学、林少兰、 文祥等革命前辈率部驻扎于徐古镇将军山周围,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 毛主席的“威逼武汉、扼制南京”的战略意图,为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不朽功勋。为此徐古镇两千余先烈前仆后继,血洒疆场。为表彰他们的功绩,警示和教育后人,徐古镇建立了 革命烈士纪念碑,文祥同志和汪敬先同志分别题写了“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虽死犹生,浩气长存”的碑文。<ref>[https://www.sohu.com/a/442898897_120054246 简介] </ref>
==经济发展==
2010年,我镇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3608.35万元,比上年增长56.5%;农民人均纯收入7400元,比上年增长18%。财税收入连续5年增幅稳居全区前列,街镇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区下达我镇财税收入目标值为4469.4万元,今年上半年,我镇已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2679万元,同比增长19.5%,其中国税完成58万元,地税完成2585.6万元,财政完成35.4万元,预计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可突破5000万元。
'''行政区划'''
徐古镇 驻徐古,人口42029人,面积85.17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32个村委会:徐古、龙岩、[[成兴寨]]、周湾、[[桃花寨]]、[[雷桃树]]、扁担山、孙家咀、桃花岗、克昌湾、沙河、胡家畈、龙岗、铁河、大屋、柳河、琵琶垴、将军山、长岗山、马岗、万岗、张湾、周岩、茅岗、刘二、乌钵窑、徐古、曹兴寨、谢元、大和湾、谢店、许易、周山、傅山。<ref>[https://yk.tuniu.com/trips/12584833 经济发展] </ref>
==特色产业==
1997年从 上海引进 蘑菇生产项目、投资32万元新建1.5万平方米的试种基地,1998年扩大到2.8万平方米,获得投入与产出1:1的 经济效益。1999年采取“政府搭台、农民唱戏,股份经营、社会筹资、干部带头,部门支持”的办法,规模猛增到28万平方米,巨大飞跃带动了快速裂变,此后四年翻三番,2001年56万平方米,2002年120万平方米,2003年8月总规模达到240万平方米,全镇搭建菇棚2300多个,建立生产基地28个,参与菇业生产经营的菇农达到3600多户,形成了10万平方米的周湾蘑菇科技示范园区,10公里长的两大蘑菇走廊,各50万平方米的三大蘑菇板块,兴起了基地十农户的大发展强势。
快速裂变促进了 产业化发展。政府主导推动企业运作,2000年组建了武汉市康之源菇业有限公司,壮大成为菇业腾飞的龙头企业。新建了年产100万瓶的菌种厂和年产4000吨的蘑菇加工厂两个股份制实体。2002年生产鲜菇12800吨,加工盐水菇、保鲜菇4000吨、实现种植、加工总产值5600万元,创纯利1780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 特色产业。 徐古镇种植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预计全年产鲜菇4.5万吨,实现种植总产值1.2亿元,创纯 利润5000余万元。省内外14家营销商,自营或联手镇内4家公司,11个加工厂和8家营销大户,形成了庞大的购销网络,并显现出新的特点:内外联手收购,鲜销加工并举; 运输陆空并进,鲜菇直销出口;分级优质优价,购销市场火爆;现采现卖现钱,菇农增产增收。全镇出现了一大批一年赚2万元以上的蘑菇 大棚,赚十几万元以上的蘑菇大户。
蘑菇产业的发展显示了巨大的带动效应:带动了10多种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连过去不被人重视的塘泥、牛粪、茅草也得到充分利用;带动了富余 劳动力就业,一年进菇棚打工的劳力达到12万人次,连一个上了年纪的妇女做些剪菇柄的手工活一天能刨上15块钱左右;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搞活了全镇1000余台大、小运输车辆,围绕菇业服务的各种专业户上千户,全镇蘑菇生产带动的经济效益达到1650万元。<ref>[http://hld.wenming.cn/syjj/dfcz/zq/201512/t20151218_3031234.shtml 特色产业] </ref>
==旅游景点==
将军山地处武汉市新洲区徐古镇,属大别山脉,海拔675米,与大崎、接天诸峰构成了大别山在湖北境内的主峰,为武汉市最高山峰,素有“武汉第一山”之称。是新洲区与团风县、麻城市交界处,离新洲城区三十余公里。人们对它的 地理位置有:“一脚踏三县”和“鸡鸣三县闻”的说法。 将军山东连大崎、接天二山峰,相互呼应;与西南诸山相对高差二三百多米。临空俯瞰,它像一只巨大的金盆,故山顶有古寨名曰“金盆寨”。金盆寨亦是“蕲黄四十八寨”之一。
新修的盘山公路可直达半山腰,环山近看峭岩削壁,绝谷深幽,树高林密,山峰峻秀,溪流淙淙,奇石古洞隐于峰峦;绝顶远眺,三地景色尽收眼底,原野梯田层层,沟坝交错,农舍星罗棋布。山上有 将军洞、九龙洞、情侣洞、仙人洞、望仙台及自然形成的仙人石、鳊鱼石、青蛙石、鹰嘴石、试剑石、风动石和传说中的巨人足迹等。据 清代光绪黄州府志载:“将军山,峰甚峻,有巨人足迹。” 明代诗人、黄冈知县、湖广总督瑞徵曾作《登将军山绝顶》诗云:非关性癖耽邱壑,何事猿腾绝顶过。千岭遥翻红日出,万松深护白云拖。雄图尚说争蛮触,猛气惊看印薜萝。满眼巉崖烟雾冷,好将谈笑释干戈。
将军山一带,地处大别山南,东邻英(山)罗(田),入安徽;北上红(安)麻(城)到河南,可直入大别山腹地。西望长江,是鄂豫皖水、陆两路通向武汉的 咽喉要地,战略地位十分独特,历为兵家必争之地。
上世纪初至新中国建立的历次革命战争时期,这里都是 革命根据地,一直是新洲地区革命火种保存、积蓄之地。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这里是中共黄冈中心县委常驻地之一。1927年, 蒋介石、 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后,武汉、黄州等较发达地区的中共党组织遭到全面破坏,将军山地区由于山高林密,易于活动,部分党员奔赴 江西南昌参加“ 八一起义”,为贯彻执行党的“八七会议”精神,部分党员和农会骨干参加冈东回龙山暴动,中共党组织在这里反而赢得了较大的发展。<ref>[https://bbs.pcauto.com.cn/topic-17604076.html 旅游景点] </ref>
==相关报道==
'''古镇又现百年老桥'''
“我们这里有座石桥,估计有100多岁了”,新洲区徐古镇柳河村银河湾村民赵师傅致电本报反映。
2月14日,本报25版报道了徐古镇柳河村范家咀湾一石桥已有90岁高龄,在当地引起关注。而据报料人赵师傅介绍,像这样古老的石桥,在当地就有三四座。
他所指的这一座石桥,是一座横跨当地柳河支流的拱桥,位于银河湾境内。这座桥宽2.44米,弧长4.7米,桥身由条石砌成。据当地人称,条石之间用于粘合的,是用石灰与糯米调成的,“历百年而不坏”。
据该湾一74岁老人戴荣清介绍,他小时候曾听说这座桥建于光绪末年,由当地赵、余、黄三人出资兴建,方便了一方百姓。当地村民希望,政府部门能将此桥列入文物保护名单,并刻碑立传记录其历史。
而据新洲区文物管理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区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已将此桥列入申报市级文物保护的名单,目前正在审批中,“据初步判断,这座桥应是建于清朝末年”。
'''徐古山顶小村走上致富快车道'''
2011年3月29日上午, 新洲区徐古镇琵琶垴村的山坡上,几千只土鸡在松林中觅食,几十只黑山羊在山 坡上吃草,种养大户方进明告诉记者:“这种散养的土鸡和黑山羊根本不愁卖,俏得很。”
琵琶垴是新洲徐古镇东南部的一个山顶小村,海拔400多米,与麻城交界,从武汉驱车要2个小时才能抵达。这个小村只有146户,550多人。3个自然湾分布在三个山脊上,以前进出十分不便,离最近的小集市沙河也要跋涉8公里。全村耕地不到210亩,种一季水稻维持全村人的基本口粮,集体经济几乎空白,村民主要收入来源靠外出打工,农民收入历来在徐古镇垫底。
方进明说,是帮扶工作队为村民带来了致富希望。2008年,小康帮扶工作组来到村里后,采取养一头牛补助500元、养一头猪补助300元的办法,鼓励村民搞家禽家畜养殖。刚开始,村民半信半疑,长年在外打工的村民邹家顺听到消息,咬咬牙,一次性买了60头小猪娃,获补贴一万多元,当年净赚2万多元。“当时我打工一个月也就千把块,刨去吃喝,自己落不到几个钱”。于是,邹家顺铁了心回家搞养殖。
昨日,邹家顺指着坡下的一排猪舍说:“这是我去年花3万元盖的200平方米猪舍,去年出栏120头,赚了5万多元。现在有57头猪,马上还要抓60多个小猪娃回来。”
小康工作组对口帮扶三年来,已多方筹措资金120多万元,实施进村通户道路、自来水、有线电视及村民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去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元
今年,随着“万名干部进万户入万家”活动开展,市委农办外,地产集团、市一医院和舟桥旅对口帮扶琵琶垴村。帮扶工作组通过调查走访,和村委会一起确定了村里今后的发展方向:一种一游五养。
“一种”指种油茶,计划达1100亩;“一游”指引进老板,修建休闲山庄,发展乡村休闲游。“五养”就是指利用村里林地资源和小水库,养土鸡、养黑山羊、养猪、养黄牛、养鱼,也为村里的休闲游提供产品和观赏项目。
'''中国蘑菇第一镇'''
素有“楚天蘑菇第一镇”美誉的新洲区徐古镇欲更上一层楼。昨日,该镇政府向中国食用菌协会正式提出书面申请,申报“中国蘑菇第一镇”称号。
据介绍,徐古镇70%的农民(2万余人)从事蘑菇生产及经营,人平均种菇面积110余平方米。
镇内共有蘑菇大棚4600多个,生产基地36个,国内一流的蘑菇科技示范园3个,14家蘑菇加工企业、1家大型蘑菇深加工出口企业扎推。
'''打造新洲蘑菇节和徐古蘑菇两大品牌'''
武汉市新洲第二届蘑菇节将于11月16至17日举行,主题为“科技·开放”。 举办第二届蘑菇节,旨在进一步扩大新洲蘑菇的影响,促进新洲蘑菇产业上档升级,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本届蘑菇节拟邀请中央及省市领导、中国食用菌协会负责人、全国知名专家、教授、中央省市新闻媒体的朋友等各界人士光临。届时将举办的活动有:大型开幕式、招商签约、蘑菇烹饪大赛、蘑菇科技高峰论坛、食用菌科技千人培训、八艺节“走进菇乡”大型文艺演出、新洲民间艺术节、新洲农民运动会、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大展示、电影放映周等,同时,将邀请各界来宾参观徐古蘑菇生产园区及加工企业。
本次活动由红金龙集团特别赞助,武汉常阳集团、新八建设集团、武汉新七建筑集团、武汉祥和建筑集团、新洲烟草公司赞助。
十年前,新洲人起步种蘑菇;十年后,新洲蘑菇远销八方,出口欧美,小蘑菇长成了大产业,新洲摘取了“全国双孢蘑菇之乡”、“全国双孢蘑菇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全国食用菌行业标准化示范区”等众多桂冠。
'''小蘑菇形成大产业'''
近几年来,新洲区利用稻草、谷壳、棉籽壳、塘泥等农业生产中的副产品,大力发展双孢蘑菇产业,历经十余年,现种植面积达640万平方米,双孢蘑菇、白灵菇、香菇等多品种竞相发展,形成产、供、销、贸一体的产业链,蘑菇产业成为新洲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
2006年,全区种植面积540万平方米,鲜菇总产5。2万吨,总产值6亿元,参与农户8000户,从业人员1。5万人以上。单个菇棚纯收入2万元以上,高的达到5万元,不少菇农种植两个菇棚纯收入过8万元。当年,新洲区成功举办了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会暨新洲首届蘑菇节,唱响了新洲蘑菇品牌,推动了新洲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良好的经济效益,激发了广大菇农种蘑菇的积极性。今年该区双孢蘑菇种植面积达到640万平方米。新建种植示范园区6个,加快了生产种植园区化的步伐;双孢菇栽培料机械化发酵拌料厂建成投产,为解除菇农繁重体力劳动探索出了一条新路,提高了应用机械化的水平;许易产业园区温控菇房的建成,实现了蘑菇种植由自然状态下的单茬生产向数控智能化周年多茬生产的飞跃,形成了现代化生产的雏形;长华食品贸易公司生产的蘑菇酱油已投放市场,标志着新洲食用菌产品加工由初级的盐渍菇、罐装菇向更深层次的综合加工、循环利用方向发展;双孢蘑菇菌种生产,鲜菇种植、采收、储运等标准化生产的系统化应用,大大提升了蘑菇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一大批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的应用,推动了蘑菇产业的整体发展,促进了产业上档升级。“徐古蘑菇”系列7个品种被国家绿色食品管理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
新洲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大体上经历了起步、扩张、提升、上档四个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1997年新洲区徐古镇引进双孢蘑菇生产技术,点燃了星星之火,搭建双孢蘑菇生产大棚30个,1。5万平方米,当年收回成本,取得成功,激发了农民种植蘑菇的热情。
扩张阶段。徐古双孢蘑菇生产取得成功后,群众争相仿效,区政府积极引导,蘑菇种植迅速向周边街镇扩张。到2002年,全区新建成双孢蘑菇生产基地28个,搭建双孢蘑菇生产大棚560个,实现了“量”的扩张。
提升阶段。正在双孢蘑菇生产在实现量的扩张时,相继出现了草棚失火、量多价低、菇多伤农的情况。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积极引导。从2004年开始,先后改草棚为遮阳网棚,改遮阳网棚为菇房,改分散种植为园区种植,改单季种植为周年生产,在生产规模、生产品种、种植技术、产品加工、市场流通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食用菌产业得到了“质”的提升。
上档阶段。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优,人优我新。历经十年的风雨征程,新洲的双孢蘑菇从提篮叫卖发展到超市宠儿,餐桌佳肴,走出国门,远销欧美。从单一的双孢蘑菇生产向双孢蘑菇、草菇、白灵菇等多品种生产,从单一鲜菇到蘑菇罐头、蘑菇酱油等系列产品,从粗放的蘑菇产品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创建了“徐古”、“徐古蘑菇”等六大品牌,全区食用菌生产初步形成了产业化格局。<ref>[https://cq.focus.cn/zixun/800efd86f9304361.html 相关报道]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