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334
次編輯
變更
汪桂芬
,無編輯摘要
'''汪桂芬''',男,生于1860年,卒于1906年,名'''谦''',字'''艳秋''',号'''美仙''',小名'''惠成'''。[[汉川县]]城关人,梨园世家出身。<ref>[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51616194606333043&wfr=spider&for=pc 汪桂芬模仿程长庚达到真假难辨的地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汪派] 2019年11月30日 - 汪桂芬行者装扮 汪派戏以唱工见长,《文昭关》、《取成都》、《取帅印》、《捉放曹》、《洪洋洞》均为其拿手好戏,他还兼演《华容道》、《战长沙》等关羽戏。《...</ref>
其父[[汪连宝]]是清[[道光]]、[[咸丰]]年间春台班有名的 [[ 武生 ]] 。
==简介==
桂芬七八岁时父母就相继去世,为了糊口,小小年纪的他就到京城[[春茂堂]]做了私坊弟子,工老生,兼习 [[ 老旦 ]] 。因其前额较突出,便有了“汪大头”的绰号。汪桂芬学戏天分极高,到十一二岁就能上台,且能演几出老生、老旦的重头戏。
他十分刻苦地勤学苦练,几年后,他的一副嗓子极为美妙。其嗓音高亢浑厚,善于运用丹田气和脑后音,歌声响遏行云,发音吐字饱满,韵味十足,极富立体感。其唱腔激昂雄劲,善于表达激愤慷慨的情绪,演唱悲剧性故事或悲剧性任务时,着力突出其壮美的一面,而不止是单纯强调其悲苦凄凉的感情,如《[[文昭关]]》里的[[伍子胥]]和《[[骂曹]]》里的[[祢衡]]。汪桂芬习用的唱腔和板式有别于其他派别,如《武家坡》中“在营中失落了一匹马”一段,各派均用西皮原板,汪桂芬则用西皮散板,来表现薛平贵试探王宝钏时边窥测其心理,边随机应答的情景。 <ref>[http://www.sohu.com/a/245889140_488999?HPPROTID=7f50f403 《梨园轶话》(四):汪桂芬奇闻轶事] 2018年8月8日 - 今日推送之《<梨园轶话>(四):汪桂芬奇闻轶事》录自《梨园轶话》第一册,作者唐友诗。此书为1938年出版,共两册,为研究民国时期梨园轶闻之珍贵史料,我们将分期...</ref>
===艺术经历===
幼拜[[陈兰笙]]为师学老生,兼习老旦,变声后投[[樊景泰]]门下改习文场胡琴,曾代师为[[程长庚]]操琴。清 [[ 光绪 ]] 六年(1880)嗓音恢复,搭春台班,有“长庚再世”之誉。
汪桂芬在京剧事业上如日中天的时候,一次他突然因用嗓过度而“倒嗓”,但他不甘心放弃对京剧的执著追求。在琴师景泰先生的帮助下,他改习操琴,从此多年为程长庚伴奏。其间他受程长庚先生耳濡目染,默习其唱腔特点,竟学得一口逼真的程派唱腔。
汪桂芬虽然倒嗓,但他一直没有放弃重新上台的努力,他总是一人悄悄在 [[ 上海 ]] 寓所外面吊嗓,不料有热心戏迷发现,大家也偷偷听他吊嗓,但他性情奇特,要在没有人的时候才肯练嗓。一次,一位躲藏在隐秘地点的戏迷听他唱戏出了神,忍不住叫了一声好,汪桂芬发现有人偷听即停止练嗓,其他的戏迷很恼火,打了那个不小心叫好的戏迷一掌。此人急忙辩解说:“你们打我自然有理,但我听他唱得实在太好了,不叫出来也会把我憋死!”从这里可见汪桂芬的唱功非凡。由于他坚持练嗓子,他的唱功又恢复到极佳的状态。一次,程长庚演《天水关》 ,上台之前突然病倒。前台观众都是冲着大老板程长庚才来看戏的,出现这种情况,如有人出来,既是救场如救火,敢上台的也说明他须有过人的胆识和水平才行。汪桂芬决定从容上场,只一句“代理山河掌丝纶,运筹帷幄”的引子,就把台下观众镇住了,等到开口正式一唱,活脱脱就是大老板程长庚的声音。不用说观众甚为满意,就是整个后台也是人人称奇。观众惊呼:真乃长庚第二也!据说程长庚临死时向汪桂芬面授机宜,告诉他如何让人们像欢迎自己一样欢迎汪桂芬,汪桂芬谨记在心。程长庚死后,汪桂芬对程长庚的唱腔既有继承又有革新,人们在惊叹他是“长庚再世”的同时,更把对汪派的喜爱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ref>[http://ren.bytravel.cn/history/2/wangguifen.html 汪桂芬_潜山清代人物专题] 居右汪桂芬(1860—1906),名谦,号美仙。清代潜山人。春台班著名武生汪年宝之子,著名京剧演员。他长期在北京演出,因其身材不高,头脸较大,故有“汪大头”之称。...</ref>
==人物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