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3
次編輯
變更
赵宾福
,無編輯摘要
}}
<p style="text-indent:2em;"><big>'''赵宾福'''</big>,男,汉族,1963年2月生,黑龙江省宾县人。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教授。自1981年起在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留校任教,1990年晋升为讲师,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历任吉林大学考古教研室副主任、考古学系副主任、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2014年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p>
==基本信息==
'''代表作品''' 《东北石器时代考古》;《中国东北旧石器文化》
==简介==
[[File:赵宾福7.jpg|缩略图|左|赵宾福|[http://1812.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1/3/23/0/0/u19591272_12f977c0841g214.jpg 原图链接][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1-3-23/727708.aspx 来自价值中国]]]
<p style="text-indent:2em;">现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吉林大学文学院党委委员、文学院副院长、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史前研究室主任、吉林大学史学基地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吉林省考古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史前考古、先秦考古、田野考古、考古学方法论、东北考古、西南考古、中国古代玉器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p>
<p style="text-indent:2em;">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研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项目、长江三峡建设委员会研究项目、吉林大学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吉林省教学改革项目、吉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15项。出版中文学术著作2部,外文学术著部,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4篇,学术研究报告26篇,教学研究论文10篇;1998年应邀参加在香港举办的“东亚古玉研究——第三届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国际学术会议,1999年应邀赴日本九州大学访问并开展合作研究,2003年应邀赴台湾参加“新世纪的考古学——文化、区位、生态多元互动”国际学术会议;获得的奖励主要有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997)、“94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4)、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1996)、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3)、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005)、吉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1997、2005)、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9);获得的主要荣誉有国家级精品课负责人(200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6)、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006)、“长春市十佳青年”(1998),吉林大学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科研优秀新人(1999)、吉林大学“教学示范教师”(2006)、首届“吉林大学十大杰出青年”(2005)。 [2] 2014年被评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p>
==个人经历==
'''教育经历'''
<p style="text-indent:2em;">1981年09月—1985年09月 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本科生(获学士学位)</p>
<p style="text-indent:2em;">1985年09月—1988年06月 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研究生(获硕士学位)</p>
<p style="text-indent:2em;">2000年09月—2005年12月 吉林大学文学院考古学系 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p>
'''工作经历'''
<p style="text-indent:2em;">1988年06月—1990年09月 吉林大学考古学系 助 教</p>
<p style="text-indent:2em;">1990年09月—1994年09月 吉林大学考古学系 讲 师</p>
<p style="text-indent:2em;">1994年09月—1998年09月 吉林大学考古学系 副教授(破格)</p>
<p style="text-indent:2em;">1998年09月—现在 吉林大学考古学系 教 授(破格)</p>
<p style="text-indent:2em;">1997年04月—2001年05月 吉林大学考古学系 副主任</p>
<p style="text-indent:2em;">2001年05月—2003年09月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副主任</p>
<p style="text-indent:2em;">2008年12月—2016年12月 吉林大学文学院 副院长</p>
<p style="text-indent:2em;">2010年11月—现在 吉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主任 2018年06月- 现在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 [[File:赵宾福3.jpg|缩略图|左|赵宾福3]]</p>
<p style="text-indent:2em;">2018年06月- 现在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 </p>
[[File:赵宾福6.jpg|缩略图|左|赵宾福|[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F/F7/F72C635FF6888770D65F1D4B7E32770B.jpg 原图链接][http://news.163.com/14/1216/06/ADILJJEA00014SEH_mobile.html 来自网易新闻]]]
==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p style="text-indent:2em;">1.本科生课程:考古学导论、新石器时代考古、田野考古、先秦考古等。</p>
<p style="text-indent:2em;">2.研究生课程: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格局、中国新石器时代专题研究、苏秉琦与区系类型理论、考古学文化研究、考古学方法论、东北先秦考古文献导读、考古论文设计与写作等。</p>
'''教学项目'''
<p style="text-indent:2em;">1.吉林大学“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首批建设项目——“《田野考古学》课程建设”(2002年)。</p>
<p style="text-indent:2em;">2.吉林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田野考古学》课程建设”(2005年)。</p>
<p style="text-indent:2em;">3.吉林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考古学科加强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2001~2003年)。</p>
<p style="text-indent:2em;">4.吉林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考古学科加强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2001~2003年)。</p>
'''教学论文'''
<p style="text-indent:2em;">1.《田野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高教研究与实践》,1997年第3期。</p>
<p style="text-indent:2em;">2.《加强高校考古学科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创新改革与实践》第1辑,吉林大学教务处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p>
<p style="text-indent:2em;">3.《环境考古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创新改革与实践》第1辑(合作),吉林大学教务处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p>
<p style="text-indent:2em;">4.《中国高校田野考古教学模式的形成——以吉林大学《田野考古学》国家级精品课建设为例》,《创新改革与实践》第2辑,吉林大学教务处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p>
<p style="text-indent:2em;">5.《高等学校考古学科素质教育探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待刊)。</p>
<p style="text-indent:2em;">6.《大学田野考古教学设计与实践》(历史教学问题,待刊)</p>
<p style="text-indent:2em;">7.《三峡·考古·学生和我》,《虁州日报》2002年12月9日,第2版。</p>
<p style="text-indent:2em;">8.《锤炼精品 凝练特色——创建<田野考古学>国家精品课》,《吉林大学报》2005年3月25日第2版。</p>
<p style="text-indent:2em;">9.《成功偏爱于强者,道路延伸于脚下——为吉林大学<青果集·第2集>撰写的前言》,《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系建系十周年纪念文集》,知识出版社,1998年。</p>
<p style="text-indent:2em;">10.《力争把考古学科建设成为中国北方考古方面的国际研究中心——吉林大学考古学科简介》,《吉林大学报》2002年1月10日<学术副刊>版。</p>
==科研情况==
'''(1)重要科研项目(负责人)'''
'''(2)重要教学项目(负责人)'''
'''研究著作'''
[[File:赵宾 福4福8.jpg|缩略图|右|赵宾 福4福|[http://www.kaoguhui.cn/UserFiles/Image/20150213/20150213_920931630.jpg 原图链接][http://www.kaoguhui.cn/webshow/aritcleDetail.shtml?articleId=2733 来自考古汇]]]
<p style="text-indent:2em;">1.《东北考古学研究(一)》,科学出版社,2014年3月。</p>
<p style="text-indent:2em;">2.《中国东北先史文化研究》,韩国图书出版社,2011年5月。</p>
<p style="text-indent:2em;">3.《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p>
<p style="text-indent:2em;">4.《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考古卷》(合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p>
<p style="text-indent:2em;">5.《中国东北旧石器文化》,韩国集文堂出版社,2006年2月。</p>
<p style="text-indent:2em;">6.《东北石器时代考古》,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p>
<p style="text-indent:2em;">7.《中国东北新石器文化》,韩国集文堂出版社,1996年7月。</p>
'''研究论文'''
<p style="text-indent:2em;">1.《左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期及相关文化遗存的年代序列》,《考古》1990年3期(合作)。</p>
<p style="text-indent:2em;">2.《1988—1989年辽宁阜新、彰武青铜时代考古的主要收获》《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6期(合作)。</p>
<p style="text-indent:2em;">3.《半坡文化研究》,《华夏考古》,1992年2期。</p>
<p style="text-indent:2em;">4.《老官台文化再研究》,《江汉考古》,1992年2期。</p>
<p style="text-indent:2em;">5.《关于高台山文化若干问题的探讨》,《青果集·第1辑》,知识出版社,1993年。</p>
<p style="text-indent:2em;">6.《论半坡文化的村落布局及社会制度》,《韩中考古学研究》(韩国),1995年第2辑。</p>
<p style="text-indent:2em;">7.《赵宝沟文化的分期与源流》,《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p>
<p style="text-indent:2em;">8.《奉节老关庙遗址第三次发掘获成果》,《中国文物报》,1996年3月24日。</p>
<p style="text-indent:2em;">9.《老关庙下层文化初论》,《四川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p>
<p style="text-indent:2em;">10.《泛论考古学分期及相关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青年论文专辑》,1996年3期。</p>
<p style="text-indent:2em;">11.《吉林省出土的史前玉器及相关问题》,《东亚玉器》第1册,香港中文大学,邓聪编,1998年。</p>
<p style="text-indent:2em;">12.《奉节县原始文化初探》,《青果集·第2辑》,知识出版社,1999年。</p>
<p style="text-indent:2em;">13.《吉林省新石器时代玉器初探》,《博物馆研究》2001年1期。</p>
<p style="text-indent:2em;">14.《史前经济形态的转化与突变——来自辽东半岛黄海沿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两个例证》,《博物馆研究》2002年4期(合作)。</p>
<p style="text-indent:2em;">15.《中国东北地区の新石器文化构造及びその周边文化との关系》,《东北ァジァにおける先史文化の比较考古学的研究》,九 州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考古学研究室编著,2002年2月,日本。</p>
<p style="text-indent:2em;">16.《松嫩平原早期青铜文化的发现与认识》,《中国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p>
<p style="text-indent:2em;">17.《关于辽西史前玉器的几个问题》,《玉魂国魄——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12月。</p>
<p style="text-indent:2em;">18.《重庆三峡库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新认识》,《2003三峡文物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p>
<p style="text-indent:2em;">19.《嫩江流域三种新石器文化的辨析》,《边疆考古研究》第2辑,科学出版社,2003年。</p>
<p style="text-indent:2em;">20.《重庆奉节先秦时期考古的主要收获——来自长江三峡库区的两个考古学个案研究》,《史学集刊》2004年3期。</p>
<p style="text-indent:2em;">21.《重庆峡江地区的四种新石器文化》,《文物》2004年8期。</p>
<p style="text-indent:2em;">22.《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区域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4期。</p>
<p style="text-indent:2em;">23.《东北新石器文化的分期与特点》,《求是学刊》2004年4期。</p>
<p style="text-indent:2em;">24.《考古学文化的“命名”与“易名”——以“老关庙下层文化”和“哨棚嘴文化”概念为例》,《东南文化》2004年4期。</p>
<p style="text-indent:2em;">25.《考古发掘材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容怀疑——与北京大学孙华先生商榷》,《考古与文物》2004年增刊。</p>
<p style="text-indent:2em;">26.《宝墩文化的发现及其来源考察》,《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2期(合作,第2作者)。</p>
<p style="text-indent:2em;">27.《白金宝遗址四期说与白金宝文化遗存三段论》,《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p>
<p style="text-indent:2em;">28.《红山文化研究历程及相关问题再认识》,《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4期。</p>
<p style="text-indent:2em;">29.《关于小河沿文化的几点认识》,《文物》2005年7期。</p>
<p style="text-indent:2em;">30.《兴隆洼文化的类型、分期与聚落结构研究》,《考古与文物》2006年1期。</p>
<p style="text-indent:2em;">31.《东北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古文化与古环境》,《学习与探索》2006年2期。</p>
<p style="text-indent:2em;">32.《从中坝和大溪看老关庙下层文化的分期与年代》,《考古》2006年6期。</p>
<p style="text-indent:2em;">33.《东北新石器文化格局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2期。</p>
<p style="text-indent:2em;">34.《嫩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生业方式研究》,《新世纪的考古学——文化、区位、生态的多元互动》,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4月。</p>
'''研究报告'''
<p style="text-indent:2em;">1.《农安县左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文物出版社,1988年3月。 2.《农安左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9年2期。</p>
<p style="text-indent:2em;">26.《奉节县头堂包遗址2002年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2卷》,科学出版社,(合作)。</p>
[[File:赵宾福9.jpg|缩略图|左|赵宾福|[http://kgxy.jlu.edu.cn/__local/F/07/8C/E5E28EE9F6DBD1CFED2BE4FE73D_A20DFBB1_2B294.jpg 原图链接][http://kgxy.jlu.edu.cn/info/1167/1556.htm 来自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社会兼职==
==视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