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生日期 ||1885 || 示例 || 示例
|}
[[File:樊浩霖.jpg|缩略图|左|[http://p2.so.qhimgs1.com/bdr/_240_/t0182c1be1a11a704ce.jpg 原图链接]]]
[[ 樊浩霖]](1885-1962),字少云,崇明人。早年学西画,后随[[陆恢]]学习山水画。
== '''人物简介''' ==
南景致。
== '''沪上名家樊浩霖《梅花图》现身鉴宝''' == [[File:樊浩霖2.png|缩略图|左|[http://art.workercn.cn/html/files/2018-02/05/20180205093557720328726.png 原图链接]]]
1月28日上午的燕赵晚报鉴宝活动现场,有藏友携来鉴定的一幅画,因作品的画面呈现和题跋文字十分别致,打动了在场鉴定专家李和祥、李昆堂、郭振民、李峰、杨文志等人的心。
这是一幅《梅花图》,尺寸为四尺整张,画中绘数枝梅花,枝干遒劲,用水墨写就,浓淡相宜,细枝穿插揖让,繁而不杂,间饰以梅花点点,呈色雅致,因年代久远,有泛铅(也称返铅)的现象,从画的底部开始,梅花颜色由浅到深,至枝头最高处,原本应该跟底部所绘梅花一样颜色的,因泛铅已经呈现为紫色。据书画鉴定专家郭振民介绍,在中国传统的绘画染料中,画家会使用含铅的白粉作为垫色和烘染之用,天长日久后,铅粉会氧化变黑,这就是古旧字画中的泛铅现象。泛铅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幅画的上部泛铅较下更为明显,恰恰证明这是一幅真品无疑,因为在收起画轴时,都是从下部带轴部分开始卷起,上部就会包裹在外边,而氧化过程,自然从外部逐渐向里,这就是现在所看到的,上部泛铅较重,逐渐向下部过度,最下边的梅花还保留有粉色的原因。
这幅画的题款十分有趣,文字如下:余家老屋有红绿梅数种,童时,雪后新霁,戏游树下,咏林处士“暗香浮动月黄昏”,觉绛裙缟袂,宛若天仙。在弹指间,少年应事奔走,忽忽六十有六春矣,思归不得,惘然写此以付培儿,当时时作归计云尔,昙叟志。文字前钤引首章“琴孙莲子”,为篆书白文印,后钤“昙叟”,为细朱文印。画幅左下角,钤“写破梅花一楼春”。
郭振民介绍说,昙叟是沪上名家樊浩霖晚年的号,樊浩霖,生于1885年,逝于1962年,字少云,崇明人,从小就跟父亲樊子云学画,早年曾学西画,后随陆恢学习山水,曾任苏州美专教授,擅昆曲,工琵琶,曾于1920年在苏州创办冷江画会,解放后定居上海,任上海文史馆员。上海中国画院成立时,与吴湖帆、贺天健、陆俨少、程十发、唐云、俞子才等巨匠一起,成为第一批画院画师。樊浩霖之长子樊伯炎、女儿樊颖初、樊诵芬,均是多才多艺,精研国画,雅擅昆曲,而题跋中所说“培儿”,是指其四子樊书培,为北京建工学院的建筑学教师,也是昆曲界知名票友,享有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