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不寐·唾手科名尚少年

增加 4,749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不寐·唾手科名尚少年》</big> ''' |- | File:3c6a00f19c5…”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不寐·唾手科名尚少年》</big> '''

|-

| [[File:3c6a00f19c574c69af8181da0566ff07 th.jpg|缩略图|居中|[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19/3c6a00f19c574c69af8181da0566ff07_th.jpg 原圖鏈接][https://www.sohu.com/a/141841069_557202 《 不寐·唾手科名尚少年》]]]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
不寐·唾手科名尚少年

创作年代:
南宋

作者:
王十朋

文学体裁:
诗词
|}
'''《不寐·唾手科名尚少年》'''是宋代诗人王十朋所作的一首诗词。

==诗词原文==
唾手科名尚少年,无穷事业更居前。
辛勤不寐思经意,却笑边韶好昼眠。
==作者简介==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中进士第一,被擢为[[状元]],先授承事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ref>[https://www.sohu.com/a/446133960_120054710 【温陵清官史话】温陵贤守王十朋 ],搜狐网,2021-01-20 </ref>[[File:70c15c6727fe4071871ef09bdd7ef51e.jpg|缩略图|居右|[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10122/70c15c6727fe4071871ef09bdd7ef51e.jpeg 原圖鏈接][https://www.sohu.com/a/446133960_120054710 王十朋 ]]]

==人物生平==

'''王十朋'''(1112年11月9日——1171年8月6日), 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十月十八日,卒于孝宗乾道七年七月三日。少时颖悟强记,7岁入塾,14岁先后在鹿岩乡塾、金溪邑馆、乐清县学读书,学通经史,诗文名闻远近。少时就有忧世拯民之志,十七岁“感时伤怀”,悲叹徽、钦二帝被掳,宋室被迫南迁。19岁时写出“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的名句。

24岁时,小小的乐清县学落成,居然能文赋诗,盖世的才华震动了浙南的诗坛。33岁时在家乡创办梅溪书院授徒,34岁入太学。由于当时南宋政治腐败,奸臣秦桧专权,科场黑暗,屡试不第。一直至他46岁时,秦桧死后,高宗即位继帝主持殿试,王十朋得中状元。后因论力主抗战,并荐用爱国老将张浚、[[刘锜]],遭主和派排斥离京归里。孝宗即位后,起知严州,未赴任召对除司封员外郎,迁国子司业,起居舍人,除任侍御史。力排和议,并以怀奸、误国等八大罪状劾主和派代表、当朝宰相史浩,使之罢职。

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北伐失利,主和派非议纷起。他上疏称恢复大业不能以一败而动摇,未被采纳。出知饶、湖等州,救灾除弊,颇有政绩。在文学上,他一生经过雁山至少七次,都是中进士之前,而且又都是北上临安时,因此对[[雁荡山]]的感受极其亲切。在此期间,他赋了大量有关雁荡的诗。他在《游灵岩辉老索诗至灵峰寄数语》中,不仅对雁荡山作了依次总评价:“雁荡冠天下,灵岩尤绝奇!”而且还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和雁荡山水浴成一体。雁荡山水铸造了王十朋刚直不阿的崇高风格,他则以盖世的才华歌颂了雁荡山水。然而,以他的才气,在雄伟奇秀,千姿百态的雁荡山水面前仍有力不从心之感,曾在一诗中曰:“愧无笔力助庄严!”从此之后,“难下笔”就成为描绘雁荡山的“名句”了。

乾道五年冬,王十朋卸任,离开泉州时,男女老幼涕泣遮道苦苦挽留,还仿效饶州百姓挽留王十朋的做法,把他必经的桥梁拆断(后来当地百姓重新修复,用王十朋之号“梅溪”为名)。王十朋只好绕道离去,士民跟随出境送到仙游县枫亭驿。

[[王十朋]]诗才横溢,凡眼前景物,常常感而成诗,大多是爱民忧民、寓含教育之作,咏[[蔡襄]]修建洛阳桥的诗、宴七县宰诗、承天寺十奇诗、咏清源山诗等,都是流传后世的佳篇。乾道七年(1171年)七月丙子(初三)日(8月6日),王十朋在乐清县家中逝世,享年60岁,谥忠文。泉州士民闻讯,会集在开元寺沉痛悼念,又在东街建王忠文祠(又名梅溪祠)以为纪念。<ref>[http://www.china.com.cn/newphoto/life/2016-12/19/content_39941563.htm 行记·博古观今:千古名臣王十朋],中工网,2016-12-19 </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Category:100 哲學總論]]
18,68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