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
次編輯
變更
金克木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金克木| 圖像 = [[File:金克木.jpg|缩略图|[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7110994754&di=e191c2406733cfbbf353c552885f471e&imgtype=0&src=http%3A%2F%2Fs2.sinaimg.cn%2Fmiddle%2F5f4184behc438bbcde0c1%26690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4184be0102e21q.html 来自 博客 的图片]]]}}<big>'''金克木''' </big> ({{bd|1912年|8月14日|2000年|8月5日}}),字'''止默''',笔名'''辛竹''',生 於 于 中 國 国 江西,祖籍[[安徽]][[寿县]]。诗人、散文家、翻译家、学者<ref name="wuda">{{cite web|title=历史名家——金克木|url=http://philosophy.whu.edu.cn/info/1019/5003.htm|website=武汉大学哲学学院|accessdate=2016-11-29}}</ref>。[[九三学社]]前中央常务委员、宣传部长,全国[[政协]]第三至第七届委员会委员<ref>{{cite web|title=李工真:我所认识的金克木先生|url=http://www.aisixiang.com/data/83180.html|website=爱思想网|accessdate=2016-11-29}}</ref> 。20世纪三十年代后到北京求学,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员,同时还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1941年金克木经缅甸到印度,任一家中文报纸编辑,同时学习印地语和梵语,后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同时跟随印度著名学者学习梵文和巴利文,走上梵学研究之路。1946年金克木回国,应聘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后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曾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理事,中国世界语之友会会员,第三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五届至七届常委,宣传部部长。2000年8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临终遗言:“我是哭着来,笑着走。 ==人物生平== 1912年8月14日出生于江西省一个旧官僚家庭 。
1930年到[[北平]]求学。1935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馆员,自学多国[[语言]],开始[[翻译]]和[[写作]]。
1932年冬,金克木因经济上难以为继而离开北平,前往山东德县师范教国文。 1933年,他带着挣到手的一点点微薄薪水回到北京大学做起课堂上的“无票乘客”。 1938年到[[香港]]任《[[立报]]》国际新闻编辑 。1939 。 1939 年任[[湖南桃源女子中学]]英文教师,兼任[[湖南大学]][[法文]]讲师。
1941年到[[印度]],任[[加尔各答]]《[[印度日报]]》编辑。1943年后在印度学习[[梵文]]和[[巴利文]],研究[[古印度]][[哲学]]、[[佛学]]和[[文学]]。
1946年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 。1960 。 1947 年 與 ,蒋介石发动的内战越打越大,5月底,全校学生连续三个晚上组织大型时事座谈会,金克木慨然前往,并深受学生欢迎。1947年6月1日,凌晨三点,国民党军警宪特近千人突然包围武大珞珈山校园,进步师生有很多人被抓上囚车,在被捕的五位师长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哲学系的金克木。这一事件激起了全国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抗议浪潮,三天后,国民党当局迫于政治与社会压力,不得不释放金克木等人。“六一惨案”使金克木等五位教授一时成了新闻人物。他在北京与从西南联大毕业的女才子、武汉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唐长孺的妹妹唐 季 羨 雍女士结为伉俪。 1948年,7月19日离开武汉大学前往北京大学任教,开始了他长达52年的北京大学教授生涯。 1960年与季羡 林共同 開辦 开办 梵文 與 与 巴利文 課 课 程。
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
2000年8月5日金克木以88岁的高龄去世。 == 创作特色== ===诗歌=== 金克木善于运用古典意象在抒情空间里凝结了现代人的感触,使抒情具有客观化的意味,提炼出精致深婉的诗情,在精神和情感层面得到共鸣,具有舒缓的韵律美。金克木不仅注重诗“质”之美,其别具一格之处还在于在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他主张情知合一,以简约追求丰富,以有限追求无限,营造出悠远深微的诗境。 金克木步入诗坛时有《秋思》《黄昏》。 《古意》是执著等待的背影,从“枯叶已铺满空山”的·秋冬时节到“上山采蘼芜”的春天,不见佳人归来,心却依旧,等待在此富有对理想坚守的意味。黑洞洞的《眢井》点化出阴森的气氛,诗人充满了奇特的联想和想象,虾蟆、土蛇、冥索的哲人、自杀少女的枯尸被有意味地联系起来,给人以想象的冲击力。 《镜铭》是借铭语“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婉转表述爱的誓言,在回忆的春天里会让人发出会心的微笑。 《灯前》是日常生活的剪影,琐碎而平静,“默默地做着事:针线,茶饭。/默默地消损着:日里,夜里。”年华在简单的生活中蒙上苍白的色调,是对生命在单调的日常生活里日渐消损发出喟叹。 《香草》《美人》吟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况味,又融人漫漫等待的焦灼,这不单是古音的回响,更是孤独的心在现代社会里悬空无着落时的期待与追索,正是长期浸淫古典诗歌的氛围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精心运用繁复的古典意象,个体的思索浸染了绵密的思绪,在富有古典意味的框架内抒写着现代人的情怀,使抒情客观化,凝结了冷峻的意味。 ===散文=== 金克木的文字精细而立意宏远,微言大义,在漫不经心的叙述中,潜伏着一种严密而不可肢解的精神脉络,思想被整合在天马行空的文字中,自然、随意、顺理成章,没有硬要讲道理。在金克木的文章中,他对新思想、新事物,对社会和时代的变革,无不具有深入的了解与思考,对许多社会现象都有深刻绝妙的认识。他文章中蕴含的知识带给我们高明,但启发我们自己睁眼看世界的,是金克木积极、开放、热诚的生命态度,对世界、对人生的探究、思考和深峻的智慧。金克木的创作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想促进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健康发展。 金克木的《旧巢痕》和《难忘的影子》虽用的是第三人称,两本书其实是他的自传。而除了自传性作品外,金克木还有为数不少的回忆性随笔,表面上看作品是对亲朋故旧的一种怀念,但深入其中,读者会发现这些回忆性散文更多的体现出了一种文化观照。 ==人物轶事== ===在图书馆上“大学”=== 1930年,金克木突然发现了一大宝藏:市立图书馆。这个图书馆,使读书青年金克木有了归宿感,他觉得那儿就是他的新家,是他的大学。正如金克木所描述的:”我几乎是天天去,上午、下午坐在里面看书,大开眼界,补上了许多常识,结识了许多在家乡小学中闻名而不能见面的大学者大文人的名著。如果没有这所图书馆,我真不知道怎么能度过那飞雪漫天的冬季和风沙卷地的春天,怎么能打开那真正是无穷宝藏的知识宝库的大门。” ===”探宝”与激情——外语学习=== 金克木学习英语的初期,好像进入一个巨大的迷宫,好奇心和激情推动着他往前走。老师对他说:”富兰克林学英文就是念的阿狄生。”这就更让他觉得迷宫里面有无数的珍宝要他来开发。他无意中调动起老师的激情,教学渐渐变成了讨论,讨论又发展为谈论。就这样,金克木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探到了老师在大学四年中所学的英文要点和心得。此后,金克木又以同样的”探宝”激情,学好了法语、世界语、梵语等多种语言,成为名副其实的语言学大师。 ===一本字典学拉丁语=== 金老就是这样怀着好奇心来专研学问的,如他在《自撰火化铭》中写道:“战时至西南,逢史学名家赠以凯撒拉丁文原 著 ,谆谆期以读希腊罗马原始文献,追欧洲史之真源以祛疑妄。”为了能“读希腊罗马原始文献,追欧洲史之真源以祛疑妄”,金老居然仅凭一本词典学会了十分复杂难解的拉丁文。 == 着 作书目 ==
*《金克木集》(全八卷)<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5914483/</ref>
===学术 著 着 作===
*《梵语文学史》
*《印度文化论集》
*《比较文化论集》
===译 著着===
*《高卢日尔曼风俗记》
*《我的童年》
*《梵语文学史》
*《甘地论》
*《[[摩 訶 诃 婆 羅 罗 多]]》( 與与[[ 黃寶 黄宝 生]]、 趙國華 赵国华 、席必 莊 庄 、[[郭良鋆]]、葛 維鈞 维钧 、李南、[[段晴]]共 譯 译 )
===诗集===
*《文化卮言》
=== 輯選辑选===*《书读完了》(2007年7月1日 黄德海 選 选 )
== 参考资料 ==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中 國 国 散文家|Z张]]
[[Category:中国印度学家]]
[[Category:鲁迅文学奖得主]]
[[Category:九三学社社员]]
[[Category:金姓]]